书城成功励志召唤内心的巨人
15733300000012

第12章 克服固执的心理(3)

最好的克服危机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将对方导入与你一致的方向——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让他持否定的观点。这样至少能够让他暂时忘掉争执,并且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等他想起与你争论时,也许已早被你所“同化”。所以,一个有技巧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就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而表示出肯定的意思。这样他心情松弛,放松防备,连连同意你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你的建议,顺从了你的要求,最终你会达到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让他不觉得你有“敌意”,心理防线不断向后拉,最后站到你这边来。

这样开好谈话的头后,有的人为了使别人不断地同意自己的看法,把话说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推销员,常常犯这种错误。其实取得了别人的认同后,就应该让别人有机会说话,让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难道你比他还了解他的事业和工作吗?况且有些人你并不了解,不了解怎么能够让谈话深入下去?所以,让别人告诉你几件事吧。你也许想打断别人的谈话,但永远不要那样做,一是这样做是很无礼的;二是你无疑已经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认为你小看他,对他的话根本不屑一听,遇到脾气暴躁的人是会恼怒的,“谁都重视自己,喜欢谈论自己”。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们也不愿听你在那里自吹自擂,一有机会,每个人都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

有时,把你自己的想法说成是别人的创造,给他一些优越感,未尝不可。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压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这些朋友,必须得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让朋友超越你,在你的前面。”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所以,让我们都谦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成绩,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夸自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为什么不肯牺牲一点点,让别人得到愉快的体验呢?

以尤金·威尔森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克服危机之道吧。

尤金·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3年,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时他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挫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得出自己太墨守成规的结论,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改变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肯定是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时候起,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制作图纸。那位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他再也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自以为是的人有四种反应倾向:

1.想当然——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2.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3.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隐私。

4.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心太满,装不下任何的东西;心不满,才能有足够装填的空间。“满招损,谦受益”更是古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诤言。过度自信自满的人,他的“心”已经满满的,是无法装其他东西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随时需要更新知识、观念,大脑需要不断吸取养分,所以心一定要能“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虚怀若谷。让胸怀像山谷那样空阔深广,这样就能吸收无尽的知识资源,容纳各种有益的意见,从而使自己丰富起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年以,要常常告戒自己:不能事事由己,也要考虑别人。一个人的才能毕竟是有限的,世界无限大,大自然包含着无数的奥妙,所以无论是谁,对世界、对万物的认识一定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我们能虚心地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肯定会对自己的认识有所补充和帮助。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于自己分享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得到了别人的支持和尊敬。因为别人对你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者是他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训,这些对你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可以极大地开阔你的眼界。肯向你提出意见或建议的人,一定是对你非常尊敬或信任你的人,他的目的是想帮助你。如果你能接受他意见中合理的成分,那么他会有一种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感觉,他对你就有了一种责任感,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倾尽全力地帮助你,这样对你将有着巨大的帮助。

《说苑·正谏》里记载: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使国家昌盛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才是当务之急。如果现在对外出兵,将会造成国内空虚,有害无利。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乎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一律处死!”众大臣听后都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于是匆匆退朝。大臣中有位年轻人,是侍候吴王的。他下朝以后,反复想,应该想法阻止吴王的行动。他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地想主意,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王宫的后花园里,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来散步,他有意等在这里。过了一会儿,吴王果然来到后花园,那位年轻人假装没看见吴王,两眼死死盯住一棵大树。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知道他已经来了很久,看他正专心致志地在看着树上,而且手里还拎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此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的样子,急忙施礼赔罪道:“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吴王挥挥手,但好奇地问:“螳螂和蝉值得你如此注意吗?”那位大臣说道:“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它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着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把嘴瞄准了它,但黄雀没想到的是,我手中的弹弓会要了它的命……”吴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他连连说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打算。对吴王这样刚愎自用的人,只能用巧妙的办法来说服他。

对于固执己见者来说,要尽量去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要了解与自己不同社会范畴的人们的观点。这是克服偏执的最好办法。如果你觉得别人似乎缺乏理智、蛮横无理、令人厌恶的话,你就得提醒自己:在他们的眼中,你或许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讲,或许两方面都是对的,但不可能两方面都是错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时候别人不一定能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他可能被你的自己为是吓坏了。在这种时候,你要主动地让他们说话,让他们提出他们的看法。而当他们终于说出来的时候,你又应该加以分析研究,如果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就要虚心接受;如果觉得别人说的没有道理,就一笑了之。

四、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尤其是在与人讨论、交谈时,对于别人的见解我们不应轻易否定,即使其见解与你相左。如果能够做到理解别人、体贴别人,那么就能少一分盲目。要善于发现别人见解的独到性,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地看问题,那么你就会发现固定在某一个立场上,固定在自己的立场上,有时显得多么的无知和可笑,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见会使你大动肝火,这就表明,你的理智已失去了控制。假如有人坚持认为二加二等于五,或者冰岛在赤道上,你根本不会发怒,只是对他的无知感到哑然失笑。只有那些双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的事情,争论才会最激烈。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不可遏。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觉也许错误在你这一边,你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

在我们的一生,很可能每一步都是对的,但是人生的大方向错了,这样就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误了,把最重要的东西遗失了。其实人的真正使命在于找寻坦坦荡荡的、随心所欲的、宁静致远的感觉。用一句幽默的话说是“与生活讲和”。在人际交往中,让步是一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让步不是懦弱、失去人格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虚拟的退却,为进一尺有时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况且有时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反而会使自己受益无穷。

五、克服偏执的心理定势

要经常告诫自己:时势已迁,固有的经验,不一定适用现在这个环境。不要完全地、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毕竟是不全面的。同时还要克服自己的刻板态度,学得态度灵活一点。只有这样,在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不会死抱着原有的看法不变。在生活中,如果都能摒弃盲目偏执的心理,善于倾听、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那么,我们就能避免失败和挫折,实现我们的目的,获得事业和爱情的成功。

汉朝陈平,先是为魏王做事,因为犯了错,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他离开了魏王投奔了项羽,结果项羽又不赏识他,他又通过魏无知介绍来到了刘邦身边,刘邦任命他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周勃等人很不服气地问刘邦:“陈平虽然外表长得好看,但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听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跑到魏国,魏王不信任他,又跑到楚王那里,楚王还是不用他,现在他又来归附您,您这么器重他,任命他很高的官职,来监督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收受将领们送的金钱,谁送的多,他就对谁好;谁送的少,就给予极差的待遇。可见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还望大王明察。”刘邦于是也开始怀疑陈平了,他找来引荐陈平的魏无知批评他举荐不力,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可以辅助你成就大业,而您今天问的是他的品行,如果今天有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决定您命运胜负的能力,您会去用他们吗?现在楚汉相争,我举荐有奇谋异计的人,只是考虑他们的谋略是否对国家有利,而不去考虑他是否与嫂子私通、是否收取了贿赂。”汉王觉得魏无知的话有道理,于是又把陈平找来责问他说:“你侍奉魏王没侍奉好,投奔项王又不长久,现在又来到我这里,守信义的人难道总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回答说:“我侍奉魏王,可是魏王不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又转投项王。项王不重视、不相信人才,他只看重项姓本家人或他妻子的兄弟,我听说汉王能够量才用人,所以就来归附大王了。我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日常生活,如果我的计策中确实有大王值得采纳的,您就采纳它们。如果我的计策毫无价值,那么钱都还在这里,我会原封不动地送到官府,请求自动辞去官职的。”汉王于是重重地赏赐了陈平,并升迁他为护军中尉,全军将领都受他监护,众将们再也不敢说三道四了。

陈平后来果然献出了很多妙计,这些计谋都成功地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平定了内乱。后来,陈平被刘邦任命为右丞相。

我们知道,要彻底摒弃偏执心理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因势利导地去加以改造、利用它,那就会容易些,甚至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