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怜的老虎一样,许多管理人员也时常会体味到“孤家寡人”的滋味。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公司的权力都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他们和员工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平时只有他去训斥别人,而没有员工去训斥领导者;所以员工的弱点管理人员会指出给他,而管理人员的弱点,却没有员工愿意讲真话,倒有一班“心腹”围在身边溜须拍马。大部分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态度,都像对待老虎一样敬而远之,因为指出他的错误容易,可万一他恼羞成怒,员工不是自取其祸吗?更何况,由于立场不同,有些员工不仅不会阻止管理人员犯错,反而会等着看他的笑话!尤有甚者,个别员工可能等的就是管理人员多犯错、犯大错,等他倒台的这一天,员工正好可以取而代之。
【案例诠释】
肖某是一家家电企业的老总,别人为员工“不听话”发愁,他则为员工“太听话、不会说话”而发愁。每次的工作会议,当讨论新的议题时,几乎都是肖总“一言堂”,滔滔不绝说了半个钟,员工则是低着头,像绵羊一样在那里听着。为了集思广益,最后他总不免要问一下:“各位还有没有什么意见?”得到的答复竟是整齐划一的“没有”,每次都是以这种结果散会。无论是部门经理向他汇报工作,还是员工向部门经理汇报工作,除了成绩与问题外,“建议”是听不到的,那似乎都是上司考虑的事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板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处理好,如果听不到员工的“真话”,就可能出现决策失误。肖总为此吃过不少苦头:前些时由于公司财务管理有漏洞,导致各分公司经理纷纷私设“小金库”,公司总部“入不敷出”,幸亏一位同行的及时提醒,才得以转危为安。让肖总不明白的是,公司那么多的部门经理,为什么就没有一站出来“建议”一下呢?
【核心能力】
唐太宗有段精彩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正是有魏征这面好镜子,广进良言,才成了一代名君,才造就了“贞观之治。”公司又何尝不是呢?一个敢让员工讲真话的公司,必然欣欣向荣,而常年听不到员工真话的公司,就极可能在走下坡路了。因为没有了真话,公司内的负面情况难以浮出水面,员工长期处在压抑和不满状态,再加上公司效益下滑,就会导致很多员工扬长而去。
公司里面的情况,员工其实看得最清楚,管理人员的为人状况,员工也是心里有数;但员工常以旁观者的姿态在那里关注这一切,却把看到的憋在肚子里不吭声。没有员工的反馈,而管理人员又是“当局者迷”,那公司很难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可能一定要等出了大事后,管理人员才会意识到。与其亡羊补牢,还不如让员工把“真话”说出来。“真话”难得,只有听取员工的真话才能与员工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知道员工的内心世界,才能疏通员工的心理障碍。
(1)鼓励员工畅所欲言。要让员工把真话讲出来,那公司首先要营造一种鼓励员工讲真话的环境,让员工畅所欲言。并不是员工不想讲真话,而是怕真话讲出来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记得古代有位国君,平时很残暴,只要街市上有人在说他坏话,他立马派人把那人抓来杀了。终于导致国力日衰。后来有位大臣建议他说:“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百姓不说你坏话了,并不是你已经没有缺点了,而是他们把话藏在心里,等积聚起来爆发的时候,就无法挽救了。”这位国君也感觉到了,于是采纳了那位大臣的建议:哪位百姓上朝来指出他一条错误,就赏十俩金子。开始有几个胆大的来,后来百姓如潮水把涌来,把国君说得无地自容;但一个月后,人越来越少了,半年后几乎没有人来了,就是来了一两个,也已经没有缺点可指出了,于是那位国君从此也成了一位名君。公司也一样,只要倡导一种说真话的环境,员工还是会一吐为快的,大家都希望能把公司内的一些弊端清理掉。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对公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甚至上司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提出批评、建议或提案。他说:“如果人人都能提出建议,就说明人人都在关心公司,公司才会有前途。”
人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有句口头禅:“让员工把不满讲出来。”他的这一做法,使管理工作多了快乐,少了烦恼;人际关系多了和谐,少了矛盾;上下级之间多了沟通,少了隔阂;公司与员工之间多了理解,少了对抗……
公司发展的新思路往往不是产生于管理人员,而是来自于有经验的员工;公司弊端的革除不能指望中间管理层,而要依赖基层员工。真话无价,但真话也很难得,成功的领导者只有想方设法将员工的“真心话”掏出来,才能使公司的各项管理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公司做到“公正、透明”。
(2)不要让坦言者受伤害。员工不敢讲真话的最大原因就是怕受到伤害。指责自己的上司,会在每天工作中,享受上司给的“小鞋”;指出公司内的一些弊端,肯定会得罪一批人,让员工在公司里难以立足。一旦坦言的员工受到了伤害,他会讲给其他员工听,其他员工看在眼里,然后就造成一种局面:没有谁敢去讲真话,因为讲了真话,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科学家把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给它们喂很少食物。几天后,实验人员从房间顶上的小洞里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过去,就在它快拿到香蕉时,却被预设机关泼出的热水烫伤了。后面3只猴子并未“吸取”教训,仍去取香蕉,它们同样被热水烫伤了。众猴只好望“蕉”兴叹。
几天后,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一只“老”猴子。当新猴子想去拿香蕉时,它遭到其它3只猴子的制止。之后,实验者再用一只新猴子取代了一只“老”猴子。当后来者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不仅两只“老”猴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猴子也极力阻止它。当所有猴子都换成新的之后,尽管没有一只猴子被烫过,实验室屋顶的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但却没有猴子敢享用香蕉。
公司那种不敢讲真话的环境也是这样形成的。员工们不愿开诚布公地在公司里发表自己的言论,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和评论保留起来,跟一些要好的同事和朋友讲,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就是没有人讲到管理人员面前去,没有人愿意去碰那根香蕉,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不受伤害。无论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每个坦言的人都不希望会收获任何形式的伤害,否则他宁愿变成沉默的人。员工常常避而不谈,以免激起上司的反感和其它人员的不快。只有让他们不会受到伤害,他们才可能会把“内心话”掏出来。例如有位员工向老板暴露了公司存在的一些黑洞,老板马上在公司会议上,给那位员工升职,并给他一面免死金牌:谁都不能动那位员工,动他就等于动老板!
倾听心声重视员工反馈意见
【核心理论】
倾听是沟通行为的核心过程,沟通又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途径。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每天最喜欢做的就是找员工聊天,倾听他们的牢骚。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什么也不做,只管认真地倾听。很多员工从松下幸之助这个习惯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实:尽管松下幸之助倾听完员工的意见后,并没有迅速给出答复,但说话者本人的愤怒和不满却大大地减轻了,他们好像受到了莫大的激励一样,重新投入了工作。
倾听,不仅是要听,更强调的是去理解;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倾听。员工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时,可能会有一些看法与公司的利益或领导者的观点有冲突;这时应该认真地分析他的这些看法是如何得来的。想要更好地理解对方所说,领导者不妨设身处地地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着想,这样做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当你聆听对方意见,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看法,避免争论。人们容易把沟通错误地理解为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表结束了,似乎沟通也就结束了,这是把重点放在了自己的嘴巴上,而不在耳朵上。但沟通重在聆听,聆听的意思是表示要提高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地去听。
总有这样的人,只听对方讲了一段,就马上插嘴说走出自己的意见,没让对方把事情全部叙述出来。这样断章取义也有可能发生理解的误导,更容易打击陈述者的信心,让人觉得你“根本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或者“你根本没有诚意听我说”。倾听要多用眼睛观察陈述者的神情;多用耳朵听他的想法;可以提出存在的疑惑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帮助对方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能过多插嘴打断别人的话语。等对方讲完了,就要分析对方话语中的真义,剥茧抽丝,将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对无关紧要的内容则予以舍弃。这样才能做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案例诠释】
备受“挖脚”之苦、被戏称为“总经理摇篮”的台湾IBM公司,为了扭转大量“失血”的局面,推出了一系列将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的措施。针对公司内部人才过度竞争演变为内部纷争,缺乏沟通的局面,公司提出了“以沟通回归基本面”的人才管理战略,要求部门经理至少花50%的时间与下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以实施“小周末”的方法,鼓励员工在星期三穿便服上班,放松员工的心情,从而逐渐改变“蓝色巨人”过于强调严肃、正规的文化,减少了等级森严的科层体制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和员工间的权术政治。结果不仅让跳槽率大幅降低,还让一些“带枪投靠竞争对手”的员工重新回到了公司。
【核心能力】
员工是需要关怀的,是需要受到领导尊重和赏识的,这就需要领导者主动去和员工聊天,跟他们打成一片。领导者不能等到员工来找你聊天,更不能整天只跟那些“心腹”关系亲密,领导者应该主动跟员工去聊天,建立好私人关系,给他们希望和温暖。花时间去和员工聊天,拉进领导者与员工间的心理距离,发现公司潜藏的问题,这才是企业问题解决的正确之道。
(1)放下自己的架子。领导者不愿跟员工聊天,是因为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怕跟员工关系走近了会损害自己的威信,怕指挥不动他们了;于是平时老摆着副威严的面孔,员工越紧张他就越高兴,说明自己有威望。有位人事部经理,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员工们每天早上要到他办公室去开会,由他分派工作,他坐在“老板椅”上,下属都站成一排,听他训话。下午下班前,员工要一个个去他办公室汇报今天的工作。在人事部工作原本就不多,都是些简单重复性工作,员工汇报工作时,常常肚里没料;所以进了经理办公室,就像下地狱一样。这样的领导者要与员工友好地沟通,那是不可能的。
(2)多在员工办公区里坐一坐。现在许多公司部门的工作区域通常是这样的:经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部门员工集中在一个区域办公。经理的办公室里通常有一个玻璃窗,透过它来监视员工的一举一动;每当经理叫员工进去谈话或者汇报工作时,员工紧张得要命。这样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界限划得很清楚了,上下之间的等级差别也划分出来了,当然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鸿沟也就出现了。其实领导者不应该整天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上下级之间脱节是产生不了工作效率的。领导者应多在员工办公区里坐一坐,跟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感情。有位经理很会用这一招,每次出来倒水,就要坐下来跟员工聊一聊,下班前要出来跟员工谈谈天,大到国际形势、地方人情,小到生活小事都是聊天的题材,大家坐在一起交流一下思想,整个部门的氛围融洽了许多。
(3)经常参加一下员工的业余活动。工作是很枯燥的,下班后员工常常会相约去聚聚餐、唱唱歌,周末还会一起去旅游。但这种场合很少领导者是愿意去的,他们认为去了会掉自己的身价。其实这是与员工聊天、交流感情的大好时机;在那些场合已经没有等级之分,大家可以平等地对待;而且一起参加过活动之后,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会缩短很多。俗话说:工作上是上司,平时是朋友。如果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他跟下属的关系就融洽了。
善于疏导能避免问题的发生
【核心理论】
管理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避雷针效应”,它是指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通过研究避雷针的工作机制我们可以发现,避雷针本身其实并不“避雷”,而是“引雷”,即将原来本可能毁坏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金属线、金属板和连接装置等,转入地面,从而达到“化雷”的作用。因此,对建筑物保护的好坏程度,取决于避雷针将雷电导入地下的良好程度。
同样,在企业管理中,沟通和疏导机制也应该发挥类似的作用。领导者在经营管理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和矛盾,既有人事方面的,也有经营策略方面的,企业管理中的“避雷针”,不是为了防范抱怨、意见、分歧,而是为了让这些难以避免的管理副产品获得合理的传达和消化渠道,从而让公司在一种相对平稳、顺利的经营管理氛围中运转。
【案例诠释】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汽车的涌入,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出现了60年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亏损,损失金额竟然高达7.6亿美元。为了挽救危机,公司最高领导层开始整顿、有所变动。
新上任的总经理,在巨大亏损的重压下,不得不采取了大规模裁员以及大规模削减财政预算的方法,来减少成本,加大企业的竞争力。结果招致了普遍的不满和强烈的批评。他不但没有看到公司因减少成本而带来的竞争力,反而发现,由于工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而且对公司本身失去信心,公司的生产、销售、研制、创新等活动都受到影响。于是他明白了,削减预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挽救危机,必须从体制上、观念上、组织上进行全面改革。这以后,在他的主持下,公司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最显而易见而且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公司上层对员工态度的变化。
不久,工人们发现,从总经理开始,到公司各部门的经理,放弃了以前那种“世界第一大企业”的架子,过去那种傲慢的态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信任和坦诚的沟通。信任是相互的,沟通也是相互的,在这种环境中,工人们理解了公司的困难,公司也了解了员工的苦处,公司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而工人们则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都贡献给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