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统一,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为后来的皇朝所沿袭,为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隋朝政治安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后来隋炀帝荒淫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的烈火所吞噬。
杨坚称帝杨坚本为弘农杨氏之后,父杨忠曾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建立北周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周武帝执政后,杨坚地位上升很快,并因其长女作了皇太子的王妃而地位更得到巩固。公元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周武帝死,周宣帝宇文斌继位,以杨坚的女儿为皇后,任命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转为大后丞、右司武,宣帝外出时,由杨坚主持日常政务。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死,静帝即位,以外戚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掌握军政大权。杨坚一面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重用李德林、高颖等人,用自己控制的丞相府来代替朝廷成为决策中枢;另一方面废除宣帝苛政,许汉人恢复本姓,并顺乎民意,提倡节俭。杨坚的举措令宇文氏贵族大为不满,北周宗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通在长安密谋诛杀杨坚,发动兵变。赵王邀杨坚来府吃饭,想在席间动手,但计谋被杨坚随从元胄发现,元胄掩护杨坚脱险。事后,杨坚以谋反罪诛杀了赵王、越王等五人,将宇文氏势力基本铲除。
同时,杨坚还平定了三方之乱。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武帝让他统治旧齐之地,他的权力极大。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六月,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的女儿是北周静帝的皇后。他在尉迟迥起兵的下一月也起兵反对杨坚。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是大将军王雄的儿子,他也在益州发兵叛乱。
当时三方起兵,势力最大的就是东方的尉迟迥。于是杨坚征发关中精兵,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向东讨伐尉迟迥。关中军攻陷邺城,迥遂自杀。在南方战场,杨坚以王谊为行军元帅,率荆襄兵进攻司马消难。司马消难逃奔陈朝。在西线战场上,杨坚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出兵20万,深入蜀境,进逼成都,王谦也被杀。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二月尉迟迥起兵到十月王谦失败,三方之乱只持续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在消灭内外敌对势力后,杨坚从左大丞相迁大丞相,并于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
统一南北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刚即位不久,为了给日后平陈做准备,接受左仆射高颖的建议,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任命韩擒虎为庐州总管,出镇庐江(今安徽合肥)。当时由于北方突厥族势力正强盛,隋王朝尚不可能全力南攻。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军挫败了入侵河西的突厥军,突厥汗国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开皇三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开皇五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率部内迁于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北方获得了安定,隋力量始向江南。
江南的陈朝自陈霸先称帝以后,就未得到各地武将的支持。南方各地许多豪强乘侯景之乱后的形势,自署为州郡牧守,不遵守陈朝法度,陈朝的政治局势也很不稳,他们既无力制止内战,又无力抵抗北朝的进攻。陈一度收复江北之地,但是不久以后就又放弃了。陈的经济也十分凋敝不堪。陈宣帝屡次下诏安置淮南流民,鼓励隐户归籍,但是均无实效。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陈宣帝死,子叔宝(后主)即位。陈后主荒淫奢侈,在他统治期间,其政治更加腐败,官吏“惟以刻削百姓为事”,自耕小农“各不聊生,无能自保”,繁重的兵役更使他们“身充苦役,至死不归”。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为平陈做好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河。同一年内,隋灭掉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的后梁,又扫除了向江南进军的障碍。隋文帝又命杨素在永安(今四川奉节)造大舰,名日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可容纳士兵800人,又造黄龙舰,置兵百人。与此同时,隋文帝还与大臣频频商讨平陈之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二月,隋文帝下令伐陈。发到江南宣布陈后主罪状的诏书,多达30万页纸。十月,隋军正式出兵,以晋王杨广、秦王杨俊为大臣,并任命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军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出发,杨俊军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发,杨素军从永安出发,刘仁恩军从江陵出发,王世积军从蕲春(今江苏常熟西北)出发。各路军共有总管九十员,兵五十一万八千人,都要受到晋王杨广节度。
面对隋军西起巴蜀、东至于海数千里战线的进攻,陈王朝却以为长江天险足资凭借,防备十分松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贺若弼自广陵渡江,韩擒虎自采石渡江。南北二路直指建康(今江苏南京)。贺若弼激战于钟山,打败了前来迎战的陈军,韩擒虎因陈将领任忠投降,得以先人宫城,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长江中下游的陈军随即败降。在岭南方面,在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之妻冼夫人的协助下也迅速安定。这场统一战争前后不到四个月。
陈亡后,拥有实力的江南地方豪强势力在开皇十年又发动了反隋的暴动,他们多则数万人,少则数千人,到处屯聚。隋王朝派遣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镇压。不久,暴乱遂被平息。
隋炀帝施暴政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文帝死,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徭役征发异常苛重。
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拱卫洛阳,在今山西、河南境内开掘长堑,为此征发男丁数十万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仅每月服役的男丁多达300万人。接着又在洛阳西面筑西苑,周长200里。苑内有人工海,方圆十余里。海中造三神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山上有许多亭台楼阁,极为华丽。苑内树木秋冬凋谢时,剪彩绫为花叶,满缀树上,色变更换新花,常像春天。为营建宫殿,又征发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珍禽异兽尽数送到洛阳。据统计,从仁寿四年十月到大业元年十月的一年内,被征发的男丁不少于400万,平均每两户征发一丁。
隋炀帝还征发民丁修筑长城和运河。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松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120万人,且死者过半。大业元年,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征发淮南民十余万疏浚并改造沟通江淮的邗沟。这两项工程用时不到半年。据粗略统计,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多达三百多万人。开永济渠时,因男丁不足,竟以妇人供役。
炀帝在位期间,年年都要出巡。第一次游江都时,船队首尾相接,长达二百余里。他为了巡游江都,还在江南制造龙舟和数以万计的各种大小船只。自长安至江都,沿运河营造离宫四十余所,江都离宫尤为壮丽。
隋炀帝的暴政“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大规模的修建和远征,经常是在农忙的季节里进行。官吏强迫农民做过度的劳动,先后有上百万的壮丁死于徭役。为了躲避徭役兵役,农民不惜将自己的肢体致伤致残,称做“福手福足”。这一切,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始于隋文帝时代,当时引渭水从大兴城(即长安城)到达潼关,长达300里,名广通渠。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同年,又征发淮南十几万劳动力,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邗沟修成了。
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盲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告成。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河流。它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通航的范围大大超过以往。这条大运河长达2700公里,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三征高丽
高丽是隋朝东北部最强的邻国,曾在文帝时侵扰辽西,但此后一直与隋朝相安无事。可穷兵黩武的杨广一直想征服高丽,他事先做了战前准备,开运河至涿郡以通漕运,在汲郡营建临朔宫,作为亲征的指挥所。又在东莱郡(今山东莱州)督造大海船300艘,又征发民工往涿郡运送米粮及兵甲。公元612年,杨广以高丽王拒绝入朝为借口,大举进军,杨广御驾亲征,发陆路兵士113万,号称200万,前后相继,千里不绝。以大将军来护儿率领的4万水师由海路进击平壤。隋水师在平壤附近先打了胜仗,但不久遭到高丽伏兵袭击,伤亡惨重,仅有几千人得以生还。陆军也渡过鸭绿江,进逼平壤,但劳师远来,疲惫不堪,加上军粮不给,军队徒有众兵,缺乏战斗力。两军交战,隋军纷纷败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征高丽遂告失败。公元613年(大业九年),杨广再一次出兵征战高丽。杨广仍坐镇辽东,由宇文述与杨义臣等率陆军进围平壤,由来护儿以水师为应。但在隋军围平壤二十余日不下之时,杨素之子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杨广不得不急令撤军,回击杨玄感。隋军再次丢盔弃甲而还。第二次征高丽又告失败。公元614年(大业十年),杨广三征高丽,来护儿的水军在平壤附近大败高丽军。高丽送还逃亡到高丽的隋臣斛斯政,以示讲和。此时国内各地起义蜂起,炀帝撤兵。后高丽王食言不朝,杨广也无力再征高丽。
杨广三征高丽,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令人民生产与生活遭到极大破坏,终于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王朝走向灭亡。
隋末农民大起义
在隋炀帝统治时期,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都极为沉重。炀帝兴修了一系列的巨大工程,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当时山东、河北一带水旱灾害频发,又是进攻高丽的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农民的负担极为沉重,因此,农民起义首先从这里爆发。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首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起义。他自称为“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随后,还有几支起义军也相继起兵。孙安祖占领了高鸡泊(今山东恩县),张金称在郤县(今山东夏津)聚众,高士达活跃在修县(今河北景县),刘霸道占据了豆子航(在今山东惠民)。后来发展壮大的翟让领导的瓦岗(今河南滑县南)军和以后南渡长江由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起义军,也都在这一二年间组织起来了。
翟让是瓦岗军的创始人。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参与过杨玄感起兵反隋密谋的李密也加入了瓦岗军。他说服了附近许多小股起义军聚拢到瓦岗军周围。瓦岗军相继攻破了要塞金堤关,打下荥阳诸县,声势逐渐壮大起来。隋炀帝调遣张须陀带领劲兵两万前来镇压。李密率骁勇常何等游骑千人大败隋军,并阵斩张须陀。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占了兴洛仓(在河南巩县境内),开仓赈济饥民。随即又攻破河南的许多郡县。翟让自以为才能不如李密,故推李密为主,号魏公。李密遂成为北方起义军的盟主。
四月,瓦岗军和隋军展开争夺洛阳的激战。隋王朝几次从关中、河北、淮南各地调遣援军,前后有几十万兵力,但是瓦岗军始终处于优势,紧紧包围着孤城洛阳。窦建德是高鸣泊起义军的最初组织者之一。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他合并了张金称、高士达的余部,转战河北中部,兵力发展到十几万人。十三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县(今河北献县)郊建立政权,自称长乐王,改元丁丑。隋炀帝命令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三万多人驰援洛阳,在河间附近被窦建德打败。河北大部分郡县很快就转入起义军的控制之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窦德建改称夏王,改年号为五凤宝,国号夏。在各路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王朝很快土崩瓦解。到大业十四年,隋王朝势力只剩下了江都、洛阳两个据点。隋朝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利用关中士兵思归的情绪,在江都发动兵变,打入关中,用巾带勒死隋炀帝,并胁迫隋炀帝在江都招募的军队和关中禁军一同北上。
宇文化及带领的军队被瓦岗军阻挡在成皋至洛口一线,西进不成,进而转渡河北上。关中士兵纷纷逃亡,江淮兵的大部分也投降瓦岗军,宇文化及的势力彻底覆灭。
瓦岗军在围攻洛阳的战斗中,接受了许多隋军降将,他们大多被李密所信任。大业十三年冬,李密杀了翟让,引起了瓦岗军将士的不满。打败宇文化及后,瓦岗军自身消耗也极大。驻守洛阳的隋军将领王世充乘虚发兵进攻,李密战败,投降了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