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为一战,1914年8月~1918年l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由德奥等国形成的“三国同盟”和英法等国形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阵营参与的世界大战,卷入战争的国家达到33个,人口迈15亿以上,2000多万人在战火中死亡,还有2000多万人伤残。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及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为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及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尔干半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市的街道两侧,有许多市民夹道欢迎奥匈帝国首脑。随着汽车鸣笛的声音,人们知道大概是奥匈帝国贵宾来了。突然发出两声沉闷的枪响——当时的人们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就是这两声枪响,点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奥匈帝国向巴尔干地区扩张,首先于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随后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塞尔维亚。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并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愤怒。这一天是一个特别日子——斐迪南大公结婚十四年纪念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了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检阅完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带有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后,携其妻子到萨拉热窝巡视。
然而,这却是一个被后人视为在干柴堆上玩火的举动。因为,当时的塞尔维亚充满着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而这一天对塞尔维亚人来说,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1389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王国在科索沃战役中失败,从此丧失了独立,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在塞尔维亚人看来,这无疑是双重侮辱。1914年6月28日,“青年波斯尼亚”组建了一个七人暗杀小组,埋伏在车站到市政厅的街道两旁,伺机行刺。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在总督和萨拉热窝市市长陪同下,乘坐敞篷汽车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当车队行至市中心的楚穆尔亚桥时,埋伏在此的一名塞族青年将一颗炸弹猛掷过去,炸弹在第三辆车驶近时爆炸,索菲娅的女侍和几名旁观者受了轻伤。不久,埋伏路旁的另一个暗杀者突然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掷出一枚炸弹,但炸弹同样砸在车篷上,被甩落到地上,只炸伤了两名卫兵。受到两次惊吓的车队一路颠簸,驶进市政厅。按原定计划,斐迪南夫妇草草参加了萨拉热窝市政当局举行的欢迎仪式。但是,固执的斐迪南拒绝改变计划,继续访问市区,并准备去医院看望伤员。
转瞬间,车队来到弗朗西斯·约瑟夫大街的转弯处。这时,又一位刺杀者,塞尔维亚青年加弗利尔·普林西波正守候在街口拐角处。斐·迪南的专车越来越近,普林西波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面靠近。当车离他不到2米时,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掏出左轮手枪,对准近在咫尺的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一颗子弹射进斐迪南的头部,第二颗子弹洞穿索菲娅的腹部。奥匈帝国皇储夫妇顿时倒在血泊之中,几分钟后便双双毙命。这次事件史称为萨拉热窝事件。
普林西波是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然而他的枪声却“引爆”欧洲,震撼了世界。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并自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随后,德、俄、英、法、日等国相继卷入了战争,局部争端迅速演变为世界大战。马恩河会战
1914年8月底,德军在法国北部边境作战取得了胜利,随后以重兵直逼巴黎,企图沿东南方向挺进,迫使法英联军放弃法国首都。于是,德军同法、英军队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双方共投入主力军队150余万。9月3日,德军越过马恩河。5日,法军主力经过调整,重新部署,在马恩河一线200公里战线上向德军实施反击。6日起,法英联军沿巴黎——凡尔登展开全线反攻。至9日,南进的德军主力陷入困境,其第一、二集团军被迫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使德军包抄法军、在西线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战略破产。此战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尔根汉接任。日德兰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之间的日德兰海战作为受世人关注的著名战役,被后人广为传诵。最值得提及的是,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战术不谋而合,都设想诱敌深入歼灭对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对德国海岸实施封锁,给德国海军造成严重困难。1916年1月,新上任的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冯·舍尔上将决心采取主动攻击,打一场海上会战,从而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舍尔的战术计划是:派一支轻型舰队,先行出海,以诱引英军主力舰队出击;他率领德国主力舰队秘密跟进,然后将英军主力舰队引入伏击圈加以围歼。然而,指挥此战的英国海军上将杰里科也作出了大致相同的战术设想。于是,英、德双方“不谋而合”地开始了这场海上鏖战。
5月31日凌晨,英国诱敌舰队在贝蒂将军的指挥下,驶出苏格兰罗塞斯港。几乎同一时间,德国的诱敌舰队在希佩尔将军率领下从杰得河口基地出发,驶向丹麦的日德兰半岛西北部海面,而舍尔率领的德国主力舰队也同时驶向预定伏击海域。
当日下午2时30分左右,贝蒂率领的舰队与希佩尔的舰队遭遇,日德兰海战爆发。双方军舰立即开炮发起攻击。在近一小时的互射中,英国战列巡洋舰“不屈”号首先中弹起火,贝蒂的旗舰“狮”号也遭重创,英国还损失了2艘驱逐舰,而德国人也损失了2艘驱逐舰。两小时后,英、德双方主力舰队相遇,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对攻战。杰里科见德国主力舰队的阵形为线形纵列,便决定采取“T”字头战术,命令英军24艘无畏级战列舰一线排开,其余舰只列为6个纵队,迅速逼向德舰。这个阵形使英国舰队几乎所有舰炮都能开炮射击,而德国舰队的炮火威力则受到明显限制。于是,英国舰队抓住时机,所有炮火齐发,一阵阵“隆隆”炮声响过,德国主力舰队的前沿战舰顿时遭到重创,战列巡洋舰“留佐”号失去战斗力,不久沉没。遭遇重创的德国主力舰队只得调转船头,且战且退,在水雾和烟雾之中撤离战场。
夜幕降临了。撤退途中的德国舰队因夜色黑暗,偏离航线,深夜时分,又与英舰相遇。双方在照明弹、探照灯的照射下,进行了一场夜海混战,双方各有一些小舰中弹沉没。
6月1日拂晓,德国舰队终于摆脱英国人追击,驶向赫尔戈兰湾,并通过遍布水雷中的秘密水道,返回基地。英国舰队穷追不舍,却受到浓雾和水雷的阻碍,最终不得不放弃追击计划,悉数返航。历时一天半的日德兰大海战至此结束。从此,德国人妄图控制海上通道、改变大战局势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出动各种舰船共151艘,德国出动101艘,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社会矛盾急剧尖锐,革命形势逐渐成熟。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制度,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订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计划。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政权完全转入临时政府手中。在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号召人民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各地苏维埃纷纷接受布尔什维克领导,士兵、工人、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革命形势完全成熟。10月25日,成立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军事革命委员会。11月7日,首都圣彼得堡基本上处于军事革命委员会控制之下。当晚,“阿荚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工人和士兵立即向冬宫发起总攻。次日凌晨占领冬宫,逮捕临时政府的内阁成员。当晚,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召开,通过((止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又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在这期间,全国各地的起义相继胜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和约、惩治战败国和处理战后问题。参加巴黎和会的有英、法、美、日、意等27国代表,计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中国作为战胜国亦参加了和会,苏俄未被邀请参加。实际主宰和控制和会的则是英、法、美三国首脑,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他们被称为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代表法国出席和会的是被誉为“老虎总理”的时年78岁的克里孟梭,有着丰富的外交和政治斗争经验。其目标是,最大可能地限制、削弱及肢解德国,索取巨额赔款,夺得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
英国带着分赃计划出席和会的是老奸巨猾的首相劳合·乔治。他与法国相反,不愿德国被肢解或被过分削弱,以用于抗衡法国和制约苏俄,但又要限制德国的竞争力,剥夺其殖民地和绝大部分军舰、商船,以利于巩固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
不惜远涉重洋来到巴黎的威尔逊,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位参加大型国际会议的总统,也是出席和会的唯一国家元首。他此行的意图则是扩大美国的国际影Ⅱ向,保存德国实力以抗衡英、法,削弱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争取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并通过它来支配世界。
于是,巴黎和会上,带着各自的如意算盘,“三巨头”为分赃而展开的讨价还价自然异常激烈。在战败国赔款分配问题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曾经吵得不可开交。“老虎总理”言行之间处处透露出法国强势外交的“凶猛”,而劳合·乔治则倚仗英国的老底与法国针锋相对、百般纠缠,不作任何利益上的妥协让步。
“三巨头”从1月一直争吵到5月,谁也不妥协,谁也不让步。在讨价还价的争吵之中,威尔逊和克里孟梭都曾一度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经过长达近半年的讨价还价,“三巨头”终于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原则一致与妥协,并于6月28日签署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实现了现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大分赃。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面临被协约国列强瓜分的严重威胁。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土耳其人民在爱国将领凯末尔的领导下,奋起抗争。
1918年,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农民首先展开反对英、法占领者的游击斗争。第二年,凯末尔统一各地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以凯末尔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同土耳其苏丹政府决裂,建立国民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迫使协约国于1923年签订了《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本土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
在取得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土耳其推翻了奥斯曼帝国,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总统。随后。1925年开始,凯末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废除苏丹制度,实行政教分离;采取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措施;扩大世俗教育,实行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废除各种陈规陋习等。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巩固了土耳其的国家独立,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民族主义者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创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学说。他主张采用和平的方式,与英国殖民者实行“不合作”和“非暴力的抵抗”,他认为这是印度得以摆脱英国实现独立的唯一出路。因此,他的斗争方式被称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开始宣传和推行他的理论学说。一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开枪打死举行抗议集会的印度群众近400人。1920年12月,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通过“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及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等。他们以罢课、罢工、罢市为基本方法。20世纪20~30年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几经起伏,形成多次高潮,曾发展成为全印度范围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