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15736600000045

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意大利日本则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加紧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20世纪30年代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点燃战火。遭受侵略的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然而,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却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使得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20世纪2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繁荣”时期,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隐藏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出现了抛售股票的狂潮。29日,股价再度猛跌。此后,股价持续下降,长期低迷不振。危机向各个行业、各个国家和地区扩展,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大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因此倒退了几十年,并且在长达4年经济危机后,又是长期的萧条,工厂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面对大危机,传统的自由经济学派束手无策,而凯恩斯主义异军突起。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僦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大力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从而走出大危机。他的学说深受各国重视,并在二战后风行一时。

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寻求出路。1930年,美国通过了新的关税法,大幅度提高关税。这一做法激起了各国的愤慨,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使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英国则率先放弃了金本位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1932年,以英国为首的英联邦国家签署了《帝国特惠协定》,对英帝国之外的商品开征高额关税。

1933年6~7月,在伦敦召开了世界经济会议,但各国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最后以失败告终。此后,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出现了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一直延续到二战的爆发。国会纵火案

1933年2月27日晚上,喧闹繁忙了一天的德国首都柏林的街道开始逐渐安静下来。突然,随着一阵惊呼,人们寻声望去,只见共和广场旁的国会大厦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转眼之间,火舌便吞噬了国会大厦的中央圆顶。

国会大厦着火不久,德国国会议长戈林就断言:“这肯定是共产党反对新政府的罪行!”他对新任的秘密警察头子鲁道夫·狄尔斯下达命令:“共产党的革命开始了!我们一分钟也不能坐待,要毫不留情地对付他们。”

当晚,德国政府发表通告,宣布是共产党人放火烧了国会大厦,并声称纳粹冲锋队在现场抓到的一个名nU卢勃的荷兰“共产党员”,他就是“纵火犯”。第二天,纳粹党按照早已拟定好的名单开始了大搜捕。同时,希特勒借机颁布了《保护国家和人民法令》,取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且勒令解散除法西斯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取缔工会及一切结社、集会等自由。霎时间,盖世太保(秘密警察)在德国各地横行无忌,到处抓人、杀人,德国共产党领袖恩斯特、台尔曼及1.8万名共产党员先后被捕入狱。连正在德国的共产国际领导人,保加利亚共产党主席席格·季米特洛夫和另外两名保共活动家也遭到逮捕。

1933年9月,纳粹分子宣布在莱比锡法庭公开审理此案。季米特洛夫为自己进行政治辩护,与法西斯分子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戳穿了他们的阴谋。

在季米特洛夫义正辞严的自我辩护之下,法庭经过了几次审判,也都以失败而告终。无奈莱比锡法庭终于被迫无罪释放季米特洛夫等四人,以判处卢勃死刑草草了事。

后来通过调查,纵火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原来这完全是德国纳粹党精心策划的阴谋。按照事先的计划,纳粹党柏林冲锋队队长带领部下,从戈林的议长府出发,通过柏林国会大厦下的一条地下暖气管通道,钻进国会大厦,用汽油和易燃化学品引燃大厦后,又从原路回到戈林的议长府。同时,纳粹冲锋队找到了有放火癖好的荷兰人卢勃,让他再放了几把火。

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控制全国的目的是暂时达到了。此后,德国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准备,使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紧张不安的气氛中。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希特勒(1889—1945年),奥地利人。1919年,他加入了德意志工人党,并控制了该党,并在次年,将该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为纳粹党)。1923年,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但以失败告终。

1929年后,德国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德国垄断集团决定用专制独裁取代民主。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因而对魏玛共和国非常失望。在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他为内阁总理。2月,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火案”,诬称是德共所为,借机颁布了《保护国家和人民法令》,取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3月,强迫国会通过了《授权法》,在4年内将立法权、签订条约权转交给内阁。希特勒因此大权独揽,成为独裁者。希特勒随后颁布法令,改组各邦政府,解散各邦议会,从而控制了各邦。

此后,纳粹政府又取缔了德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中央党等其他政党,禁止建立新政党,纳粹党成为全同唯一合法的政党。1933年12月,又公布了《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宣布党和国家统一。1934年6月,为了排除异己,希特勒下令处死了罗姆等人,并解散了冲锋队。1934年8月1日,在希特勒操纵下,国会通过了妩首法》,将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次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且掌握了国防军的最高统帅权。19日,希特勒又操纵了一次“公民投票”,给自己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至此,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法西斯独裁体制确立,第三帝国形成。

希特勒对内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及犹太人,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并大肆重整军备。对外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直至1939年9月出兵波兰,全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随着希特勒自杀和纳粹德国的战败投降,第三帝国寿终正寝。“二·二六”兵变20世纪30年代初,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针对政界、军界、财界巨头的恐怖暗杀活动屡屡发生。1931年3月,三井财团总裁遇刺;1932年5月,首相犬养毅被杀;1935年8月,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遇害……这一系列恐怖事件似乎预示着一场更为血腥、更加疯狂的政治事端即将来临。在日本东京皇宫外一侧,驻扎着东京第一师团。这支驻军的指挥者是香田清真、村中孝次等皇道派青年军官。1936年2月26日清晨4时许,香田清真和其他叛乱领导人把熟睡中的部下从梦中叫醒,仅仅几分钟,部队集合完毕,被分成6个分队,在军官们带领下,迅速冲出营房,奔向了各自的攻击目标。

首相冈田启介官邸,是这次袭击的首要目标。栗原中尉率领一个分队直奔官邸正门,迅速解除了守卫官邸的警察部队的武装,进入官邸。顿时,首相官邸内枪声大作。冈田启介被惊醒,在两名警察帮助下慌忙躲藏到一间密室里。冲入院内的叛军,与冈田的妹夫松尾相遇。松尾与冈田长相相似,叛军误以为他就是首相,举枪射击,松尾被当场击毙。在距离首相宫邸几条街口的地方,香田清真大尉率领另一分队士兵冲入陆军大臣川岛义之的官邸。川岛在卧室内束手就擒。香田向他递交了一份声明,提出实行改革、充实国防、重用皇道派、惩处统制派等一系列要求,并命令他立即前往皇宫,向天皇启奏转达。

另一支150人的分队,在安藤辉三大尉率领下,闯进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的官邸。铃木连续三次质问叛军行动的原因,回应他的是一阵阵枪击。但不可思议的是,每一枪都未击中要害,铃木侥幸死里逃生。与此同时藏相高桥是清也于卧室里被害。由高桥太郎少尉率领的分队闯进了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的郊区寓所,将渡边和他的小女儿杀害。

还有一队叛军在山区休养地搜寻天皇心腹牧野伸显,而牧野闻讯从后门逃脱。于是,士兵一把火烧了他所居的旅馆。

黎明时分,叛军攻占并控制了警视厅大楼。

兵变发生之后,日本内阁一片混乱。27日凌晨,内阁与陆军统帅部一度迷茫之后,终于作出最后决定,坚决讨伐叛乱部队。28日上午,天皇发布敕令,要求迅速平息这场叛乱。至29日下午,经历了四天的军队武装叛乱,未经任何抵抗就被镇压下去了。这就是由日本法西斯军官发动的,为推动日本法西斯化的武装叛乱,史称“二·二六”兵变。

“二·二六”兵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加强了日本法西斯化,成为日本法西斯力量重新组合、调整,并逐步上台执政的起点。日本军部法西斯主义的崛起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打击尤其严重,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口剧增,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起来。为了摆脱大危机,日本竭力对外扩张,力图转嫁危机。其中,军部法西斯势力发挥着侵略急先锋的作用。军部作为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和推动机构,它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为达到这一目的,军部法西斯分子制造了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二·二六”兵变就是在这种变化背景下的一次军事政变。由于叛军得不到其他部队的响应与支持,最后和平投降。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在日本陆军占据了领导地位。军人掌握了随时可以使内阁倒台的大权。他们确定了全面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国策。日本法西斯主义就此得到确立。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13日午夜时分,英国首相张伯伦正在迫不及待地给德国元首希特勒发一封加急电报:“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15日,张伯伦兼程赶路,来到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从行色匆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正在酝酿和制造着一个大的阴谋。

1938年是法西斯德国明火执仗加紧对外扩张的一年。3月,德国一弹未发、兵不血刃就吞并了奥地利;紧接着又盯住了下一个侵略目标——东部近邻捷克斯洛伐克。

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有300多万日耳曼人。为实现侵略目的,希特勒一方面在这里煽动“脱离捷克”的“民族自治”,并声言要为捷克境内的日耳曼人“伸张正义”;一方面大规模向德、捷边境调集军队,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准备“扫荡捷克”。而捷克政府也不愿轻易任人宰割,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加强边界兵力部署。德、捷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主权,同英、法签订了互助同盟条约,所以如果德、捷开战,按照条约规定,英、法必然被卷入战争,使战火向西欧蔓延,危及他们的利益。面对骤然紧张的时局,英、法领导人,尤其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急欲从中调停,这就上演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希特勒本对侵略捷克问题是心中没底的。因为,当时德国受军力限制,而冒险对捷用兵的计划也遭到德国总参谋部的反对。希特勒同时担心如果英、法执意支持捷克,德国的如意算盘就要落空。现在眼看张伯伦登门说和,希望“和平解决”,希特勒不禁大喜,因为自己可以尽情地敲诈。

谈判在一间密室中秘密进行。希特勒先是说了一通德国对国家和平、对德英亲善所作的贡献,然后就杀气腾腾地威胁:“不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见状,张伯伦试探地问道:“既然元首已经决定动武,为什么还让我来?”希特勒不假思索,直入主题:“英国是否同意割让捷克的苏台德区?”

面对希特勒如此赤裸裸的表白,张伯伦并未感到特别意外。他知道应该回应报价,成交“买卖”的时候到了。于是,他对希特勒作出这样的回应,“苏台德区的300万日耳曼人,是在德国境内,还是在德国境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没有什么关系的。”这表明张伯伦已经同意把捷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与希特勒达成割让苏台德区意向后,张伯伦又不顾劳顿,连夜飞回伦敦,拉着法国一起对捷克政府施加压力,让他们以大局为重,以割让苏台德区换取“和平”,以及英、法两国的安全。在英、法的压力之下,捷克政府不得不屈从让步,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了有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协议,在没有当事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决定把捷克的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二战前臭名远扬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郑重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求。然而,《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从10月1日起,德军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希特勒于第二年3月悍然吞并了整个捷克。二战前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际法西斯势力十分猖獗,日本在东亚,德国在欧洲大陆,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步步进逼。对此,英、法、美非但没有给法西斯国家以有力的制裁,反而实行了一种“绥靖政策”,步步后退。1938年9月,英、法又背着捷克斯洛伐克,与德、意共同签订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并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接受,从而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其间面对法西斯的多次侵略战争,绥靖政策的推行者们置若罔闻。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是永远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班牙内战

1936年2月16日,西班牙举行大选,人民阵线获胜,随即成立联合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些措施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却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惧和憎恨。于是,1936年7月,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叛乱,自此西班牙内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