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班孔子下班庄子
1583400000010

第10章 中庸之道(2)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然壶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六十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老铁匠有一把价值10万元的茶壶的消息传播了开来,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没有说什么,他招来了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6岁了。

林语堂先生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超脱眼前得失,不受外在情感的干扰,喜怒哀乐,收放自如,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在。

就像我们平时工作,总会有忙中出错受到批评的时候,也会有安排得当事半功倍获得表扬的时候。但是,无论面对赞还是毁,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保证自己高兴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失落的时候不要萎靡不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智慧品悟】

无论面对赞还是毁,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保证自己高兴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失志的时候不要萎靡不振。

相处之妙重在“火候”

【孔子睿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睿语今读】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和朋友相处也是要讲究方法与策略的,不能一意孤行。在《论语·里仁》篇也有类似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你每天都和领导在一起,那么你距离失宠也就不远了;你天天在你的朋友耳朵边唠叨,那么你距离你们关系的疏远就近了。

事实上,朋友相处也好,和领导同事相处也罢,甚至是和自己的亲人相处也不例外,你看似好意的规劝到了他那里,人家不一定肯买你的账,凡事要适可而止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方式。比如你的朋友交了一个男(女)朋友,你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是别人的忠告得出对方很不可靠的结论。你为了朋友的利益,担心他(她)受伤害,恨不得他(她)立刻离开对方才好。可惜的是你的忠言并没有引起朋友的重视,他(她)甚至认为你是多管闲事,因为你管得太多了,管到了人家的私生活,这是很多人不能忍受的地方。

有一次,子贡来请教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回答他:“如果你的朋友有错,或者是有一些缺点,你一定要告诉他,给他忠告,这是你作为朋友的责任。但是如果对方不听你的建议,那么你要适可而止。不要再固执地劝说,长此下去不但你的朋友没有改正,而且有可能你们的友谊也就到此结束了。”

其实,在生活中,朋友不听劝告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很多人对同事的劝告其实也无动于衷、不理不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何必自取其辱呢?对朋友、对同事、对领导,其实只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再多的话就要学会咽下去。不能因为不太重要的事情就破坏了多年的感情。但是,话说回来,有的人很滑头,明知有人犯了错也不提意见,这样做当然也不好。因为你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等于对朋友、对工作或对自己都不负责任。该自己做的做到位,也就没有什么对不住人的地方了,天长日久,你的朋友或同事总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那个时候他自然会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一交,这样不是两全其美?

这种态度其实很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他认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太过了与不及是一样的道理,所谓过犹不及。对朋友、对家人、对一切的人、事,都要把握这个合理、合适的度。其实,人在职场,虽说是身不由己,但只要真心诚意地与他人交往,还是会交到好朋友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度。尤其是当同事变成朋友的时候,公与私、义与利之间更要有一个良好的协调与平衡。

【智慧品悟】

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太过了与不及是一样的道理,所谓过犹不及。

职场“小圈子”,同流但别合污

【孔子睿语】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

【睿语今读】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久而敬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晏子和老朋友交往,越是相处得久越是“相敬如宾”。乍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会认为这个就算会交友了吗?好朋友不是更亲密无间吗?其实,这句话蕴藏着很深的交往艺术。比如有的人因彼此熟悉了,越来越无所顾忌、不讲分寸,时间久了,难免滋生矛盾。朋友交往尚且要讲求分寸,更不用说同事了。

在办公室里,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长,谈话涉及的内容最多,如何掌握同事间交往的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们都喜欢与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在职场中常体现为三两成群的小圈子,而这种圈子多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小米进市场部不久,就发现在这个十来个人的部门里,有一个三四个人的小圈子。这几个人干活配合默契,但对这个圈子外的人则多少有点不配合,有时甚至暗中使绊。部门经理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个圈子核心人物的无形影响似乎比经理还大。这些天,那个圈子里的大林中午有事没事跟小米套近乎,昨天问他父母是做什么的,今天问他有没有女朋友。当他知道小米现在还没有女朋友时,马上表示愿意为他当“红娘”。小米知道大林是想拉自己“下水”,成为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他有些犹豫:如果自己不进他们那个小圈子,今后自己在工作中难免会遭到刁难;如果进入他们那个小圈子,自己又从心里厌恶这种拉帮结伙的行为。他有点不知所措。

在现代职场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在一个公司内部,由上至下,有总经理、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这种组织形式像个金字塔形,它是有形的和正式的。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来说,他们承认这种组织形式的作用,似乎也只知道有这种组织形式。他们不知道或忽视了在这种组织形式之外,在自己公司内部还同时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组织,即像小米所在部门的由那几个人组成的无形小圈子。这类小圈子虽是无形的和非正式的,但是对公司每个员工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正式的有形的组织。比如,你在办公室过于积极或过于落后,一些同事就会排斥你,在工作中给你制造障碍,逼得你与他们“同流合污”,你只能随大流,这就是那个非正式和无形的组织产生的作用。

人们常说关系网,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像张渔网;是渔网就有经有纬,有纵有横,缺了哪方面都不行。如果把那种正式的有形的组织形式比作纵向的“经”的话,那么,这种非正式的无形的组织形式则是横向的“纬”。如果你在工作中眼睛光盯着老板,只注意工作中上下级这种纵向的关系,而忽视与同事之间这种横向关系的话,那么,就很难搞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与同事搞不好关系,你就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

也许你过去一直习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你进入职场,突然被推到一群陌生的同事中时,你的确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尽快融人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你可能会觉得与其跟一大帮无趣的人混在一起,还不如坚守自己的空间。于是,你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和同事做朋友,不和同事说知心话,不和同事分享秘密。每天例行公事后,就埋头看书,与同事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但是,你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虽然自己谁也没得罪,可一些负面评价老在左右陪伴着你。

因此,作为职场中的人,不管你情愿不情愿,你必须与自己办公室的那些小圈子里的人“同流”,因为不管你看不看得惯,他们都存在,他们都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即使看不惯同事之间的小圈子,你也得习惯与这种小圈子打交道。天长日久,敬而远之不失为一个办法。也就是说,在职场中,你要尽量地与同事们“同流”,但却永远不要“合污”。

【智慧品悟】

在职场中,你要尽量地与同事们“同流”,但却永远不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