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苏格拉底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那人踌躇地回答:“不,刚好相反……”苏格拉底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并不怎么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苏格拉底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这样的话,它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在上个世纪的旧上海,阮玲玉可以说是名噪一时的名角。但是这位才华卓绝的女演员却因为不堪忍受流言蜚语而自杀,在25岁的花样年华香消玉殒。她走得匆忙,也留给我们诸多揣测,难道她年轻生命的代价还不能让世人惊醒吗?
人在职场,难免会遇到各色人等,也难免会遇到谣言,但是面对闲言碎语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千万不能火上浇油,也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云亦云的事物,要学习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理智。他用自身的言行给子路上了一课,也给我们众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智慧品悟】
面对闲言碎语,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千万不能火上浇油,也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云亦云的事物。
避免黑色玩笑,避开职场尴尬
【孔子睿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睿语今读】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当然不是要我们去过苦日子,他是要我们注意心灵的修养,特别是在“慎于言”这一点上要尤其注意。我们即使开玩笑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用词,否则就会陷入高蝶的尴尬境地。
高蝶上学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老师说她的脑子活,言辞犀利,还有丰富的幽默细胞。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她都是大家的一颗“开心果”。尽管如此,她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三年了,仍然只是一名仓库管理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她在工作上没有转变,她自己也说不好。
那天,高蝶向研究心理学的表哥提到了这个问题,表哥问她:“你平时有没有在言辞上对上司不敬啊?”高蝶一愣,随即想到她平时除了爱开玩笑,就没有其他的毛病了,难道这一切都是她向上司开玩笑引起的?于是,高蝶想到了最近的几个玩笑。
那天,上司穿了身新衣服去上班,灰西装、灰衬衫、灰裤子、灰领带。同事们都没有说话,只有高蝶高声地喊着:“哎呀,穿新衣服了?”上司听了咧嘴一笑,她接着捂着嘴笑:“哈哈,像只灰耗子!”
还有周五的时候,来了个客户找上司签字。当上司签完字以后,对方连连称赞上司的字好,说:“您的签名可真气派!”高蝶正好走进办公室,听到称赞声后,一阵坏笑:“能不气派吗?我们上司可暗地里练了三个月呢!”当时她注意到上司和客户的表情都很尴尬,不过她也没有多想。
现在仔细一想,好像问题都出在这里。有时为了赶时间,高蝶很早就去公司上班了,所以加班时会满身疲惫,难免出点差错,上司不仅不体谅,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她偷懒,怎么解释都不行。当时觉得很委屈,现在看来,真正的原因就很明了了!
玩笑万一开得不好,对方听了心里就会不舒服。在上司面前尤其如此。事实上,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黑色玩笑的,因为这里包含了太多的不尊敬和戏弄成分。
玩笑开得好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还能使你整个人充满魅力。但如果玩笑有人身攻击的成分,就是黑色玩笑了。很多人喜欢和别人开玩笑,却从来不知道玩笑也有黑白之分。其实,黑色玩笑体现着人性的一个弱点:面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会不自觉地挑刺。这也是一种思维习惯。
【智慧品悟】
玩笑开得好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还能使你整个人充满魅力。
偶尔装傻,偶尔装明白
【孔子睿语】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
【睿语今读】
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对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好比是瑚琏吧。”
“瑚琏”是古代的玉器,是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的,是“高”、“贵”、“清”的象征。平时,瑚琏都是被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起来的,只有在国家大典的时候才被请出来。辜鸿铭先生说,人对于好的东西往往深藏不露,保护起来。子贡正是深藏不露的人,孔子在这里就是赞赏他的品格,说他如瑚琏般懂得藏锋。
《史记》记载,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人不自以为是,会超出众人;一个人不自夸,会赢得成功;一个人不自负,会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王先生是一位业余作家,近年来作品频频见诸各大刊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青年作家大谈对小说的看法,否定传统,强调新观念,引起了王先生的强烈不满。心直口快的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进行反驳,以他扎实的理论、渊博的学识说得那位青年作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后来,那位青年作家在一家报纸上大肆批判王先生,甚至隐约带有人身攻击,一时间搞得沸沸扬扬,舆论对王先生十分不利。对此,他既难以进行解释,又无法进行驳斥,报纸的覆盖面那么大,他去对谁说呢?通常的情况又是“解释误会更被误会”,能解释得清楚吗?
其实,这样的结局对王先生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办法很简单,王先生在座谈会上完全可以装一装糊涂,他说他的,不必争论,也不用反驳他。搞创作是一种完全自主的个人行为,他写他的,你写你的;他用他的方法,你用你的技巧,有什么好争的?况且,理论上的事,根本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搞明白的。王先生如果当时“糊涂”一些,不就避免了后来发生的事吗?
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你应该懂得深藏不露。其实,深藏不露有很多种方法,装傻就是其中之一。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有人捕风捉影,有意无意地制造并传播谣言、一些非正式的小道消息,结果导致不必要的误会,严重地损害了人际关系,甚至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在这种办公环境下,就需要你辨别是非,学会装傻。例如:
上一任主管跳槽走人,关于谁接任的问题同事们议论纷纷,而你本人没有接受任何正式的谈话,那些日子你有点儿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来,经理助理问你:“什么时候请客呀,老兄?就要荣升了!”
“别拿我开心了!你给我发聘书呀?”这家伙竟得意地说:“这次,你的聘书还真有可能是我给你发。”然后他会将公司在人事改组上的考虑和前任对你的推荐猛侃一番。
在这些喜欢卖弄自己的人面前装装傻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表现自己的小聪明,惟恐别人说自己傻。
当然,除了装傻,有时还得装明白。
市场部的主管问你:“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如果你说“没听说”,则显得你消息不灵。这时,你应该问:“怎么,反映很大吗?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真是灵通人士。”有时候,装傻其实是装明白,是一种心理战术。
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这样别人就没有了要防御你的理由。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会特别注意他人的弱点。如果你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完美的人,显得比别人聪明,他人心中一定会筑起更坚固的防御工事,这对你有害无利。
【智慧品悟】
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