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班孔子下班庄子
1583400000008

第8章 人之为学的精神(2)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中,只有养成举一反三、深入思考的习惯,才会激发出智慧。创造性思维是大脑思维活动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大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样的思维联想方式,那么知识和财富的宝库将会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打开。

【智慧品悟】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中,只有养成举一反三、深入思考的习惯,才会激发出智慧。

渡过困境,方能苦尽甘来

【孔子睿语】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

【睿语今读】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告吗?”

孔子的这句话既是讲教育,也是讲个人修养。确实,真正爱一个人,是爱护而不是溺爱,因为溺爱只会害了他。在这里,“劳”并不是一定要让每个人都从事“田间劳作”等体力劳动,而是要让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因为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学到真本事、真学问。而且,能吃苦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青睐。

1986年春,兰州大学历史系的小惠马上就要毕业了,她报考了本校的考古学研究生,想投在本专业最权威的导师杨教授的门下。杨教授早年毕业于北大的考古学专业,已经从事考古工作三十多年了,就连系主任提到杨教授,脸上也是一种少有的景仰。可是听说杨教授有很多的学术选题要做,还经常在外实地考古,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带学生,并且,对现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素质,他也表示很失望。因此,有传闻说杨教授今年不再带学生了。

小惠有些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如果杨教授是在对诸多学生的挑选中放弃了她,她至少还有努力的机会;但若是他根本没有招研究生的打算,无论再如何争取,恐怕也是无力回天。

那时候,考古专业有一个野外考古兴趣小分队,自己定选题,然后向学校申请一定的经费,就召集全校有兴趣的学生一起去。临放寒假的时候,小惠和几个同学在兰州城外发现了战国时期的一个战场遗址,因为地点的偏僻和落后,很多古迹都保存得相对完好。于是,她们就申请了这个项目,报到系上后,批了。大家很意外,因为临近毕业时的申报项目一般是很难批的,领经费的时候教务处的老师说了:“这次考古活动是一次大的活动,学校很重视,系里会派一个指导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校还会另外组织别的考古队出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小惠与指导老师以及班上的另外3个同学一起出发了。那时,兰州地区刚下过大雪,出城后真是一马平川,四野皆白。大家又正青春年少、一腔热血,下定决心要作出点成绩来,也算给自己四年的大学做个总结。到达目的地之后,同学们白天分头开始紧张的搜寻和采集工作,晚上住进临时帐篷,相互交流白天的收获。

第5天的时候,下了一场更大的雪,这给考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大家觉得这样的地表情况根本不可能开展采集工作,讨论决定不要出去了。小惠却认为,虽然是困难了点,可是时间紧迫,一个星期的野外考古活动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总呆在帐篷里研究就要前功尽弃。于是,她冒着风雪一个人出去了。

然而,刚走不久她就迷路了。大雪天气里迷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没有参照物,手中的地图根本不起作用。不知不觉四周就黑了下去。四年专业课的学习加上数次实习经历,小惠早已学会了不紧张、不恐惧。她拿着指南针,背着背包,慢慢往前。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四个小时过去了,手表的指针愈来愈快,而她却感觉背上愈来愈凉——按地图的指示,她早应该到达目标营地,可四周除了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小惠突然感到害怕了,甚至有些绝望。是走错了方向么?那现在究竟走到哪儿了?离营地有多远?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而夜幕渐渐降临,方向愈来愈不可测。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候她居然看见风雪中有一个人影。

“喂!你好!我是兰州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我们过来……”“哦,这么大风雪路都认不清,该呆哪就呆哪啊!”听口音,是位上了岁数的人。“您知道怎么走出去不?”“知道怎么走出去你还能看得见我?哈哈,看来我这把老骨头今晚要留在这里啦!”她本来是准备仗着自己年轻、体力好,熬过这夜,等雪停之后再找路回营地的。可是眼前这位老人那么大年纪,这么冷的天气,这么潮湿的气候……“老先生,要不我们还是试着走走吧!”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他们一直相互搀扶,在雪地里相互提醒、相互打气。小惠告诉他,自己是考古学大四的学生,梦想是做一个伟大的考古学专家,她本科马上毕业,想念本系最有名的杨教授的研究生……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远,两人都已体力不支。

“小姑娘,算了吧,明早天亮了,会有人找到我们的。”她知道在雪地里停留一夜的后果是什么,即使明天天亮被人发现,他们也就已经是两个不会动的雪人了。于是她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努力:“这样,我们现在一起走,往前再走100米!”此时的她其实并不知道这100米走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她心里唯一的信念就是我不能放弃,我还年轻,还有梦想,我还想念考古学的研究生呢!

可是,奇迹出现了!大约走了100米左右,他们同时看到了亮光!是的,她敢肯定那是她们的营地。指导老师和同学在营地外面叫着她的名字。“小蕙,你终于回来了——杨教授?你怎么和她在一起?”杨教授?他就是杨教授?小蕙迷惑地看着老人。

一个月后,研究生录取名单公布的时候,小惠榜上有名,指导老师就是赫赫有名的杨教授。杨教授给她的评语是:考古学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而我知道,小蕙同学具有这种品质。

有的时候,人的体力和意志都承受着极限的考验。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或生活,都有可能出现极限环境,这时候如果你能咬牙挺过,成功便会触手可及。

【智慧品悟】

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学到真本事、真学问。能吃苦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青睐。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

【孔子睿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睿语今读】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就是孔子学习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直到去世都在孜孜以求。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他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

中国古代曾有“江郎才尽”的故事,警示人们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叫做江淹的人。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据史学家考证,江淹确有其人,他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他早年家境贫寒,学习很刻苦,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加倍去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奋不怠、好学不倦。到了后半生,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他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需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经常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一点成就面前就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智慧品悟】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经常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