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持重有谋:徐达(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15848100000006

第6章 徐达东征,施展苦肉计

徐达和朱元璋占领应天以后,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江南行中书省目前只是以应天为中心,西起滁州到芜湖,东起句容至潥阳这么一块狭小的地盘,在群雄并起之际,不过是有了一块自己的立足之地。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地盘不大、兵力不强、四面受敌,随时都有被灭掉的危险。朱元璋当时所处位置是:东边有元将定定据镇江;西面徐寿辉的势力已达池州(今安徽贵池);南边元将八思尔不花扼守徽州(今安徽徽县)和宁国(今安徽宜城);东南张士诚占据平江、常州和浙西地区;东北边青衣军张明鉴据有扬州(今江苏江都)。除此以外,元将石抹宜孙守处州(今浙江丽水),其弟厚孙据婺州(今浙江金华),宋伯颜不花占衙州(今浙江衢州),形势很不乐观。

但朱元璋处危不乱。他认为,军事形势虽然严峻,但不是没有发展的机遇。从当时全局的形势看,元朝自从脱脱死后,统治阶级内部更加腐败,元顺帝整天游玩享乐,热衷于造龙舟、造宫殿、建房屋,玩天魔舞女。大臣们则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元朝统治危机四伏,各地农民起义军趁机大举反攻。1356年2月,张士诚将平江改为隆平府,以承天寺为宫室,设置百官。不久又攻占了无锡、常州、潮州等地。7月,又攻占杭州,浙西大部分地区为张士诚占有,元朝失掉了江南的鱼米之乡。1357年6月,刘福通决定进攻汴梁,并亲率大军北进;同时,分三路大军进攻北线。东路军由毛贵率领,年底已攻占了山东大部州县;中路军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王士成、沙刘二(扫地王)、冯长舅率领,九月自曹州过太行山攻入山西境内,入河北,然后北上;西路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西进关中,十月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北上风翔,后转入四川,又进兵秦陇,占领巩昌。

农民起义军的频频出击,特别是刘福通的三路北伐,将元朝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牵制在北方,使他无暇顾及地处东南的朱元璋。刘福通在北面、徐寿辉在西面、张士诚在东面,三路大军为朱元璋筑起了三面屏障,将元朝的主力部队隔在外围。朱元璋抓住机遇,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制定出主动出击、巩固应天、站稳脚跟、谋求发展的正确战略。达此目的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确保应天府,廓清周围敌对势力,攻取镇江、宁国等要地;二是要解决军队长期粮草供应问题,这样才能安定军心、民心。

应天府在六朝时叫金陵城,是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的故都。历代修建,不但有长江天险,城池坚固,素有虎踞龙蟠之誉,更有沃野千里,丰富的物产。城中楼堂殿阁,栉比鳞次,雕梁画栋,琳琅满目。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街道两旁,店铺如云,牌匾招幌,高悬映日。凤凰台前,玉树琼花,莺歌燕舞。莫愁湖畔,绿柳荷花,十里秦淮一笼烟,碧水画舫游人醉。舞榭歌台,笙箫彻夜不停,那一派繁华景象,真可谓人间天堂。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应天府,简直像到了神仙的境界。这些来自淮西,饱受黄河水患、天灾人祸,贫苦出身的红巾军将士,从未见过如此美好的锦绣温柔之乡。许多人逛大街,终日流连忘返,再也不想拼命去厮杀了。更有人放出口风说:“攻下应天,安享天年。”还有一些土匪地痞出身的人,恶习难改,竟背地里干起了偷鸡摸狗、采花盗柳的勾当。

朱元璋对红巾军入城以后发生的变化感到忧心忡忡。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形势的严峻性。于是,召集红巾军大小将领,反复教育说:“我们虽然攻占了应天府,却处于四面受敌、随时挨打的局面。我们处在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岂容乐观?现在红巾军中,有的将士以为得了应天府,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做个安乐公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应天府势如危卵,随时都有被人攻占的可能。东面张士诚虎视眈眈,窥伺镇江已经很久了。镇江若落在他的手里,便可以直捣应天府了;南面宁国不拔,有如背插尖刀。在这关系到应天府生死存亡之际,我红巾军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该继续战斗,东克镇江,南拔宁国。诸将以为如何?”

红巾军大小将领听了朱元璋的训导,提高了觉悟,一些松懈斗志,想过安乐日子的人也都暗自咂舌,想不到这锦绣繁华之地,危机四伏,随时都有覆没的危险。诸将无不佩服朱元璋的远见卓识和对形势的透辟分析,一致赞同主动出击。

于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统领10万红巾军,东攻镇江,主动出击,以攻为守,确保应天府安全。

这天,朱元璋在大元帅府正与诸将商议攻打镇江事宜。亲兵进来禀告:“近日不断有百姓告状,说红巾军中有的将士抢掠民财,公然调戏民女。”

朱元璋听了大怒,拍案而起,愤愤地说:“岂有此理!初进城时我就当众宣布,不准扰民,后来又三令五申,还有人胆大妄为,违纪者斩首示众!”于是吩咐冯国用说:“你速去查明,无论是官是兵,格杀勿论!”

在场诸将听了,无不骇然。

冯国用待要进言,见朱元璋怒气未消,料想气头上的朱元璋未必能纳谏,只得作罢,诺诺领命,退出议事厅,悄悄进入侧室。等到众将散去,朱元璋的气也消了,头脑也冷静下来了,冯国用才回到大厅,见了朱元璋深深地鞠躬施礼,口称:“冯国用特来请罪!”

朱元璋疑惑不解地问:“国用说哪里话,何故自言有罪?”

冯国用说:“明公适才令我查处扰民将士未能执行,请明公治罪。”

朱元璋闻听,顿时把脸拉了下来,说:“何意竟敢违抗军令?”

冯国用说:“明公息怒,国用即使斗胆,也不敢违抗军令,实在是为大局着想。明日大军就要东征镇江,人马未动,先斩杀自家将士,大开杀戒,我担心军心不稳,于东征不利。况且此事非一夜之间便能查清。不如令将领们各自严加管束部下,重申军纪为好。”

朱元璋听了,觉得在理,沉思片刻,说:“国用所言不无道理,就依你所言,传下话去,将那些百姓反映的将士一律编入东征军中,令他们立功赎罪。”

冯国用领命去后,朱元璋前思后想,心中烦恼,信步踱到庭院。清风徐徐,月挂中天,繁星闪烁,一扫白天的闷热,精神为之振奋。想自己投奔红巾军以来,率兵南征北战,6年之间,北据濠泗滁和四州,直捣集庆,一鼓作气,所向披靡。皆因广纳谋臣武将,赏罚分明,严肃军纪,为民请命,得到百姓拥护,才有今日。可是,红巾军将士自进应天府以后,思想作风都发生了变化,若不严加管束,百姓必然厌弃,没有了百姓的支持,如何打胜仗,统一天下?可眼下将士整装待发,准备东征镇江,不可延误战机,虽然如此,民心如何得安?朱元璋左右为难,心中七上八下的理不出个头绪来。这时亲兵报告:“大将军徐达求见。”

朱元璋闻听,心生一计,说:“快请徐大将军!”

徐达明日就要带兵东征,特来与朱元璋道别,请示军机。见朱元璋在庭院徘徊,急忙上前施礼问安。

朱元璋见了,上前拉住徐达的手,说:“将军来得正好,快到后堂叙话。”

二人来到后堂,朱元璋喝退左右,说:“将军与我情同手足,共谋大业,肝胆相照。今有一事相求,还望将军合作,千万不要推辞。”

徐达大惑不解,说:“明公说哪里的话,你对我有知遇之恩,徐某虽肝脑涂地,尚且不足以相报,说什么求与不求的?有事只管吩咐,我一定努力效命。明日东征,不知明公有何决胜之策教我?”

朱元璋说:“我教你一事,不仅东征取胜,还可取胜天下。”于是,附耳授意,只见徐达不住地点头答应。

次日五更,三通鼓后,军校场上点卯。东征将士列队,10万人马盔甲生辉,刀枪闪光,旌旗招展,只等大将军徐达下令出发。一个时辰过去了,不见徐达到场,两个时辰过去了,还不见徐达人影。开始,人们还沉得住气,人们等的时间长了,议论纷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有消息说,统兵大将军徐达因违犯军纪被抓起来了,就要开刀问斩。众将士不听则已,一听都吓得目瞪口呆,没了主张,半晌才缓过神来,互相打听:“大将军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要杀头!”有人说:“杀了大将军,谁来带兵东征?”有人说:“徐大将军屡立战功,爱护士卒,是个好将领,得罪谁了,竟陷害他于死地?”有些胆大的竟要跑出队伍去求情。人们正在慌乱之际,有人高喊:“徐大将军来了!”随着喊声,众将士抬眼望去,只见校场东门走来一群人,两名刽子手怀抱鬼头大刀在前面开路,众武士披挂整齐,戒备森严,挟持着一人,正是大将军徐达。将士们见了,唰地一声,闪开一条通路。徐达长发散乱,披枷戴锁,两臂被反绑在身后,踉踉跄跄地走来。武士把徐达押到队前,高声宣布:“奉朱元帅号令,徐达身为统兵大将军,不知约束部下、严肃军纪,军中屡次发生欺压良民、作践百姓之事,置若罔闻,败坏我红巾义军的名声。身为统兵大将军,玩忽职守,放纵部下,无视军纪,军法不容,特按军法处置,现奉朱元帅将令,处以极刑,以正军法,严肃军纪。”

将士们听了,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灵魂出壳,有人放声大哭,高喊:“徐将军冤枉啊!不能杀啊!”有人破口大骂:“哪个王八蛋杂种坑害百姓,连累了徐大将军送死!”有人高喊:“刀下留人,待我们找朱元帅求情后再做处理。”

朱元璋府上,李善长、冯国用、陶安等一帮幕僚们也都慌作一团。战前杀一兵卒尚且于军不利,更何况问斩的是一军统领呢!大家纷纷求情赦免。朱元璋拉长了脸,就是不允。众人无奈,公推李善长进表求赦,说:“徐大将军素来品行端正,作战英勇,眼下军务正需大将,如何因部下违纪而杀主将?恳请元帅宽容,许他戴罪立功。”

朱元璋板着黑脸,听李善长说完,用鼻子哼了一声,说:“自古用兵,贵在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上梁不正下梁歪,岂能饶他。”

说话之间,汤和、常遇春、胡大海、邓愈、花云等武将一起来到帅府,里里外外跪了一地,都来请愿。

李善长声泪俱下地说:“徐大将军为红巾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出谋划策,跟随大元帅出生入死打定远,攻滁州,取太平,拔集庆,处处身先士卒,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施展经天纬地之才。念他往日功劳,就宽恕这一次吧!正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眼下东征待发,临阵斩将乃是兵家大忌,若惹起兵变,不可收拾,望元帅三思。”

李善长和众将如此求情,朱元璋慢慢地舒展了眉头,缓缓地说:“都起来吧!看在众人的情分上,权且饶过这一回,削发代首,统兵东征,立功赎罪。”

消息传出,三军整肃,人人小心谨慎从事,不敢扰民滋事。应天府百姓有口皆碑,无不钦佩朱元璋执法严明,奔走相告,极力称赞朱元璋是个明主。

当徐达领兵攻镇江时,将士们果然个个奋勇,一举攻克此城。元军守将段武、平章定定均战死。徐达号令严明,将士听命,城中百姓未受骚扰,深受百姓拥护,和元朝军队形成鲜明对比。随后又分兵攻占了金坛、丹阳等县,从而解除了张士诚来自东面的威胁。同年六月,元璋又命邓愈等领兵攻占了广德,使应天东南有了屏障。接着他又派儒士杨宪,带着朱元璋亲笔信和张士诚通好。当时,张士诚还未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他不仅扣留了使者杨宪,而且还花重金诱降了徐达手下将官陈保二,并命陈保二率水军攻镇江。朱元璋大怒,命徐达在龙潭(今江苏句容县北)痛击陈保二,陈保二大败逃窜;张士诚又派兵攻宜兴,守将耿君用战死。朱元璋得知张士诚派兵攻打镇江的消息后,决定放弃和平方式,以武力对付张士诚。他命徐达、汤和率军攻常州,因兵力不足,久攻不下,朱元璋增兵三万,张士诚也增兵数万守城。徐达决定智取,他首先在城外埋伏精兵,自己亲率大军迎击援兵,命王均用用铁骑横冲敌阵,敌军大乱,策马反走,正中埋伏,惨遭失败。

八月,张士诚的元帅江通海来投降。张士诚恼羞成怒,他再命史文炳率水师数万进攻嘉兴,又惨遭失败,被焚烧的舟师长达四十余里。此时,张士诚才感到朱元璋不可小视。于是他派孙居寿携带书信向元璋求和。信中说道:“前蒙你遣使通好,而我却愚昧不明事理,以致贻误时机。现在你发兵围我昆陵(今江苏常州),愿与贵军讲和,以解围厄。情愿年给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作为犒赏三军之资。从此各守封疆,则我不胜感恩。”朱元璋回信讲:“让他归还扣留的使臣和将校,并每年送粮五十万石,则即刻班师。”张士诚见信后,觉得要价过高,没有答应。截至第二年上半年,耿炳文攻占了长沙,徐达、常遇春、廖永安等攻占了常州,赵继祖、吴良等攻占了江阴,张鉴等攻占了泰兴。长兴和江阴乃军事要地,朱元璋说:“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窥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金山,在镇江西北面江中)、焦(焦山,在镇江东北面江中)。”朱元璋派大将耿炳文守长兴,又命吴良、吴祯兄弟守江阴。至此,张士诚西犯镇江的道路被截断。

1357年7月,徐达又率兵取宜兴,并令其先锋赵德胜攻常熟。守常熟的是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此人智勇善战,是张士诚的谋主。赵德胜遵照徐达的嘱咐,设伏兵智擒张士德并解往应天。朱元璋欲用士德逼张士诚投降,因此对士德以礼相待。以后,张士诚的部将在太湖俘虏了朱元璋的爱将廖永安。张士诚的母亲疼儿心切,要张士诚以每年以粮食十万石、布一万匹的代价与朱元璋修好,用廖永安换回张士德,遭到朱元璋的拒绝。这对张士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张士诚在西线与朱元璋的军事较量中屡遭惨败。东线他几次派兵攻打嘉兴、杭州,也是大败而归。万般无奈,他竟投靠了元朝,元朝封他为太尉。

宁国是应天的南大门,抢占宁国是朱元璋在军事上保卫应天的又一关键。宁国现被元军占据,长期下去或落入徐寿辉手中,从宁国发兵随时可进取应天。更重要的是它堵住了朱元璋出击东南、夺取浙江的战略通道。1357年4月,徐达、常遇春奉命进占宁国。当时宁国有重兵把守,城小但很坚固。元将别不花、杨仲英、朱亮祖率军死守,徐达等久攻不下,猛将常遇春在与元将交战过程中中箭受伤。朱元璋获悉后,亲自到宁国督战,并下令造飞车。朱元璋身穿铠甲,令将士驾飞车数路并进,猛攻宁国。守将杨仲英抵挡不住,开门请降。徐达率军乘势攻入城内,生擒朱亮祖,得降卒20万。接着邓愈、胡大海等也挥师南下,连克绩溪、徽州、休宁和婺源等城。5月,徐寿辉的池州路总管陶起祖投降了常遇春,并告之池州城中守军不多,可攻而取之。池州是应天西边的军事重镇,占有池州,“上以规取安庆,下以规取太平”。朱元璋令常遇春率军攻占。10月,常遇春与廖永安、吴桢一起出兵,攻克池州。同时,缪大亨奉命攻取了扬州,青军元帅张明鉴投降。

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朱元璋率众将官先后攻占了镇江、广德、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等重要军事重镇,从军事上确保了应天,巩固了江南根据地。

这日,朱元璋叫来徐达说:“我久闻镇江有一贤士,名叫秦从龙,字元之,才器老成,名满江南,烦请你为我查访,请来共事如何?”

徐达领命来到镇江。镇江守将周德兴出城迎接,问明来意。周德兴说:“我在镇江,都说镇江藏龙卧虎,难道这龙就是秦从龙不成?此事好办,叫地保来一问便知。”

二人一边说着一边来到幕府,叫来地保问道:“你们知道镇江的秦从龙这个人吗?”

地保张椽说:“回禀大人,这你就问着了,要说别人或许不知,提起秦从龙秦大人我了如指掌。秦大人本是洛阳人,自幼饱读诗书,胸有韬略,纵论天下大事,见解精辟,滔滔不绝,自比管仲、乐毅。先前在元朝为官,由校官一步步升到江南行台侍御史。因不满元朝统治者对南人的歧视,眼见红巾军遍地四起,元朝统治摇摇欲坠,秦大人以老迈为由辞官避居镇江,现住在城东。在下对秦大人十分敬重,不时过府请安。大人找他可有事吗?”

徐达听了大喜,说:“今特专程拜访,请你代为通知引见。”

张椽说:“这个不难,现在就去。”

徐达说:“请你事先告知秦大人,待我沐浴更衣,约明日拜见。”

次日,徐达随地保来到东城秦从龙府前,只见大门紧闭,悄然无声。张椽上前叩门,不多一时,从门里走出一位老管家,见是地保张椽,说:“怎么昨日来过,今日又来?”

张椽说:“快去通报秦大人,就说红巾军徐达元帅拜访来了。”

老管家听了,向徐达深深鞠了一躬,说:“大人稍候,待我禀告老爷去。”不多时,转回来说:“我家老爷有请。”于是,引导徐达绕过影壁,穿过院落,进了一间大堂屋。只见一老者,站在阶前,鹤发童颜,头戴儒巾,三缕长须在胸前飘洒,晨光中更显得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气度不凡。徐达见了,趋向前来,深深鞠躬施礼,说:“不才徐达参见先生。”

秦从龙双手扶住,说:“久闻徐元帅大名,今日得见乃是人生快事,快厅里请。”二人你谦我让来到堂上分宾主落座。

徐达说:“明公雄才大略,龙资凤质,礼贤下士,仰慕先生已久,特遣不才请先生去应天府,辅佐明公吊民伐罪,早日完成大业,实乃天下之幸也。”说罢长揖不起。

秦从龙说:“老夫早已耳闻明公作为,奈何闲居惯了,疏懒成性,恐不堪任用。”

徐达见秦从龙有意应允,也不多说,告辞出府,派人飞马回应天府报知朱元璋去了。

朱元璋闻报,派侄儿朱文正带着重礼请秦从龙来应天府相见。

朱元璋带着李善长等文官武将亲到龙江恭候。秦从龙下船,朱元璋亲自挽辔扶他上马,口称“先生请”。随后送到礼贤馆下榻,派亲兵服侍,设宴款待。

秦从龙见朱元璋如此谦卑恭敬,遂掏肺腑之言,论元朝失政、天下兴亡之理,使朱元璋顿开茅塞,坚定了混一天下的信心。

礼贤馆与朱元璋的官邸很近,朱元璋有事必问,秦从龙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每每以笔书于纸上,密封在漆盒里,让亲兵传递,左右皆不知二人盒中之事,只知朱元璋人前背后呼秦从龙为“先生”。

邓愈在攻占徽州时,向朱元璋推荐名儒朱升。朱升,休宁人,后移居徽州,有学问,曾中进士,出任过池州学正,后隐居家乡石门山。1357年4月,朱元璋效仿刘备亲顾茅庐的故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向他请教夺取天下之策。朱升向元璋献计,他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策略,告诉朱元璋要建立巩固的后方,努力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储备粮食,缩小目标,不要过早称王。朱元璋非常赞许他的见解,并诚请他做了自己的谋士。

要想真正巩固、稳定江南根据地,除了军事上的保卫之外,还必须要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占据应天后,队伍不断扩大,很快发展到十几万。兵不可一日无粮。常年征战,当时军需主要靠“捎粮”,也就是寨粮。他说:“凡入敌境,听从将士捎粮,如果攻城池时遇到抵抗,任凭将士抄掠,抄掠的财物归自己占有,如果投降不抵抗,要安民,不准掠抢,这样,将士们人人奋力向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于这种获取粮草的办法,胡大海和常遇春早就提出过异议。他们认为,攻占一个城池容易,而巩固这个城池主要靠老百姓支持,粮、税都出自百姓,捎粮没个准数,老是捎粮,百姓承受不起,这绝不是长久之计。朱元璋也感到问题严重,他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老百姓还是要拿一点,余下的需要部队自己着手解决。朱元璋借鉴了曹操当年屯田的经验,下令屯田。1358年2月,又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兴修水利,灌溉田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他命令诸将开荒垦田,且耕且战,并以生产如何作为赏罚的标准。一年后,康茂才的屯区得粮丰厚,不仅解决了本部军需,而且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两年后,军屯和水利两项措施卓有成效,军队的给养得到保证。1360年5月,朱元璋明令禁止各州县再征收寨粮,这一举措深得百姓的拥护。

在设置营田使的同时,朱元璋还建立了管理民兵的万户府。朱元璋讲:“古时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闲时练武。现在是兵争之际,应该因时制宜,所有郡县,抽取民间壮丁,编作民兵,由民兵万户府统领,农时耕种,闲时练习战阵,一且有事即可用之征战。战争结束,有功的封赏,无功的还职为民。这样,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战无不胜,守无不固,这就是寓兵于农的意思。”这样,朱元璋一方面把作战队伍和生产的队伍合而为一,另一方面又把保卫地方的队伍同出征作战的军队区别开来,不但提高了生产力而且也提高了战斗力,朱元璋终于在群雄并争的年代里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