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959700000057

第57章 一代诗史——伟大的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死于大历五年(770),终年59岁。他的祖先是中下级官员,并有文学传统。杜甫十四五岁学习作诗,2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参加进士考试,不幸落第。第二年,开始他的第二次漫游,这次是游历齐赵(今山东河北一部分)。

开元二十九年(741),他又回到洛阳,大约三年以后,会见了大诗人李白,他们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两年以后,在鲁郡和李白分手以后,便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

杜甫多年的游历生活,接触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游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加了他的感性知识,使他更加热爱祖国了。

天宝五载(746),35岁的杜甫来到首都长安。杜甫到达长安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但由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他们需要的不是贤才,而是奴才,因此杜甫便无官可做。

唐朝人特别重视诗歌。当时知识分子除了参加科举以外,向达官贵人投诗,也是谋求官职的一条途径。“投诗”求官的现象,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杜甫在应诏失败以后,也曾向公卿“投诗”。如“赠翰林张学士”、“赠起居舍人”、“上韦左相”等,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天宝十二载(753),还曾两次向皇帝献赋,虽然博得“词感帝王尊”的虚名,但却得不到一官半职。

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唐政府才任命他为河西尉。因为县尉是直接敲榨人民的,所以杜甫坚决拒绝了这一官职。统治者又改派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个管理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小官。官位虽低,总比鞭打人民的县尉要好,因此他准备就职。然而正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诗人这时的生活非常困难。在长安,他住在东郊杜陵附近的少陵,过着乞丐式的生活,他的幼子就是在这年饿死的。饥寒交迫,再加上病魔缠绕,杜甫的生活和十年以前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了。

不久长安沦陷。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险从小路逃出长安,到了当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凤翔。肃宗让他做了左拾遗,这是一个向皇帝提意见的谏官。由于诗人好批评朝政,在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学校选举等工作。他离开中央政府以后,在去华州的路上,得到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他从洛阳回华州路上所看到的广大人民惨痛生活的写真。

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弃官不作。这年冬天,他到了成都。他的朋友严武镇蜀,保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和节度使参谋。后来,严武死了,杜甫不得不离开他的草堂,流浪到嘉州、渝州、忠州、江陵等地,大历五年(770)死在潭州到岳阳的船上。

杜甫的一生,是苦难的也是光荣的。正是他这种苦难的生活,才逐渐改变杜甫的阶级感情,滋长了他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生活增强了杜甫诗的感染力,使他的作品饱含着血泪辛酸,同时丰富了他的语言,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非常高的作品。

杜甫的诗流传到今天的有1 400多首,他的诗是历史的镜子,比较全面深刻反映唐朝的社会现实,几乎照见了每一个角落。他的诗作被誉为是穷天地民物之变,历兵火治乱之迹的“诗史”。杜甫不但了解人民的疾苦,而且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唐中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多少人牺牲了生命,多少家庭的和平生活遭到破坏。例如在《无家别》里,使我们看到一幅家破人亡悲惨凄凉的景象: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贱子”:老兵自称。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旧蹊”:旧路,就是他的家乡旧里。。久行见空巷,

日瘦“日瘦”:日色无光。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蹄。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鼙鞞”:同鼙,骑鼓。。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终转迷”:迷路不辨方向。。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齐”:相同。根本没有家,去远去近都一样。。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两酸嘶”:母子二人终身挨着痛楚。,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在杜甫的诗里不仅看见人民的苦难,而且可以看出劳动人民恢复生产的善良愿望。例如《往在》说:“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月。”《蚕谷》说:“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昼梦》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提出的这些要求,是当时人民群众最低的和最迫切的愿望。

另一方面,在杜甫的诗里,又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尖锐地讽刺他们的骄奢淫逸,有力地抨击了昏庸无能的政治。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嵽嵲:山高峻貌。。蚩尤蚩尤:传说蚩尤与黄帝作战,兴大雾。这里作大雾讲。塞寒空,

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郁律:形容暖气蒸腾。,羽林相摩戛摩戛:卫队多兵仗相摩擦。。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胶葛:广大貌。。赐浴皆长缨长缨:缨,帽带,指贵族和大臣们。,

与宴非短褐。彤庭彤庭:朝廷。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筐篚:竹器,古礼,皇帝宴会用此盛帛赐群臣。恩,

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有良心者应知有所警惕。。况闻内金盘内金盘:宫内金盘。,

尽在卫霍室卫霍室: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外戚,借指杨国忠等兄弟姊妹们。,中堂有神仙神仙:指贵妃姊妹们。,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悲管清瑟:丝竹合奏。。劝客驼蹄羹,

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荣枯:荣指朱门,枯指冻死骨,强烈的对比。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首诗反映天宝末年的社会已面临严重危机,而最高统治者却在骊山歌舞欢乐。这种情况使诗人无比愤慨,站在人民立场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诗中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和穷奢极欲,使百姓无法生存。他以愤怒的心情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鲜明地指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杜甫已经理解到统治者的荒淫生活是建筑在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之上的,这一点比起仅仅反对统治者的腐化要深刻得多。杜甫已经初步认识社会的本质问题,而且自觉地起来为人民鸣不平。从这里可以看出,杜诗的思想已经达到时代的高峰。

我们从诗人的作品中,看到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出色地塑造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这里面有老人、妇女、男女青年、儿童、士兵、船夫等,他们都是当时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例如《石壕吏》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长已矣”:感叹词。永远完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到河阳兵营中去服役。河阳在今河南孟县。,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从诗里可以看出,战争夺去这两位老人的3个儿子,破坏了他们的家庭,贫困得使儿媳“出入无完裙”。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封建官吏深夜又来“捉人”。老媪为了让自己的孙子有人哺乳,为了不叫老翁送死,她勇敢地挺身而出,来担当临头的灾难。

在《新婚别》里,也反映同类问题。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兔丝兔丝:即兔丝子,蔓生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未分明”:古礼,妇女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婚礼分明,名分始定,现在结婚只一夜,婚礼尚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藏:古礼,闺女不出外乱走。。生女有所归归:女子出嫁曰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与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可青可黄:形容形势多变。。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戎行:军队。,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襦:短衣。,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个新妇的性格,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她对于破坏自己幸福生活的战争,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她虽然愿意和新郎共同参军,但客观形势是不许可的。因此她勉强镇静地劝慰丈夫说:杜甫草堂“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反映新妇深明大义的精神。在诗的最后,是新妇向丈夫表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杜甫塑造这几个人物时,不但写出其鲜明的个性,而且体现了这个时代给人物打上的烙印。就写作方法而言,从杜诗的整个情况考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杜甫对唐朝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他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他善于选择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作题材,善于把忧国忧民的感情集中在一个画面上,通过人物的各种活动体现出来。其次,杜甫善于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例如《石壕吏》中最后两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写的是深夜诗人听到哭泣声。这样一个细节,在诗里具有很大作用。它告诉读者,这一家老少在为老妇被抓走而整夜哭泣,同时说明诗人自己也一夜未合眼。这些细节的描写,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第三,杜甫的很多诗是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客观的描写和鲜明的倾向性相结合。例如《新安吏》是把抒情、叙事、写景的手法融合为一体的典型。至于《石壕吏》,表面虽然是客观叙述,但作者却把自己对人民的同情完全渗透在字里行间。也有的诗,在叙述之余,诗人常加上一两句抒情,使诗中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如《北征》和《垂老别》等。

杜诗的另一成就是大量选用口语入诗,丰富了诗的语言,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歌更接近人民群众,更容易感染读者。在南朝时期,诗和口语几乎绝缘,李白开始把口语吸收入诗,但是运用口语最多的却是杜甫。例如在杜诗中不写“食”,而写“吃”;不写“餐餐”,而写“顿顿”;不写“父母”,而写“爷娘”;不写“高呼”,而写“大叫”。这类口头语言在杜诗中是不胜枚举的。从诗的发展看,杜甫大量使用口语,不能不说是诗学一大革新,同时也是诗歌一次解放。

杜甫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并推动唐朝后期现实主义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倾向在此后的诗歌里取得了支配地位。大家知道,现实主义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但是,必须指出:杜甫以前的诗歌,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主要存在于人民口头创作上,如《诗经》、《汉乐府》等,当时只有极少数文学家继承这种精神。但是,在文学史上,有意识地发扬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彻到创作里,影响到后代的,不能不归功于杜甫。第一个学习杜甫并指出杜甫这种带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的是白居易。他明确指出: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寒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诗如此,况不迨者乎!仆尝痛诗道破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

这是大诗人白居易对杜甫的崇高评价,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杜甫对白居易的创作有巨大影响。特别是他的《秦中吟》和《新乐府》50首,从诗的传统讲,都是在杜诗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不仅如此,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影响宋元以后各代文学。

其次,在艺术创作方面,杜诗的影响也非常突出。从诗的章法、句法、字法、韵法以及诗的体裁方面看,杜甫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创造了因事名题的方法,杜牧《张好好诗》为后代诗人创作现实主义的诗歌广开了方便之门。原来在唐朝以前的诗,一贯流行“拟古”的风气。一般作者都利用“汉乐府”的旧题来描写时事,有的则是专咏古题,例如借用“鸟生”来咏鸟,借用“鸡鸣曲”来咏鸡。这种文不对题的怪现象,由于掩盖了诗的现实性,从而使读者捉摸不定,不知道作者是咏时事还是咏古事或咏古题。这种矛盾现象,从三国直到唐代中叶,一直存在着,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李白对玄宗进攻吐蕃的战争虽然写过讽刺诗,但是他却借古老的“汉乐府”旧题,如《战城南》、《关山月》之类。这样做就不免掩盖了诗的活生生的现实内容,削弱了诗的战斗力。到了杜甫,他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使诗的内容和标题完全一致。他创造诗的新题,例如他反对当时的穷兵黩武,使用了《兵车行》的标题,而不用《战城南》的标题。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奢侈;使用《丽人行》的标题,而不用《长安有狭邪行》之类。这样一来,使读者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