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余味
1596600000050

第50章 柳颜二公奈若何(2)

在一个历史悠久而渴望现代化的国度里,拥抱传统和反叛传统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欲望各自都能找到一系列理由,因此我们周围一再地出现情绪性的对峙:或者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看成是永恒的瑰宝,主张弘扬和振兴;或者把它们看成是旧时代的遗形,反对沉溺与把玩。

——《现代阐释》

在数千年的“毛笔文化”当中,被称为“书法家”且传之后世的,仅仅是沧海一粟,可任何一个朝代都有成千上万的文人在“逸笔草草”中自娱自乐了此一生。自古“文人爱书法,书法近文人”。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篇被历代书家公认的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行书”,这便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从7岁便开始学书法,从师于当时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12岁那年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杰出书家的出现不单单是社会环境作用的产物,也是书家自身“博观约取,反复熔炼”的结果。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上乘之作,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正书得力于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上升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世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更是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其晚年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又称为《临河序》,后人又叫《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28行,324字。在东晋有一风俗,在每一年阴历的三月三日那天,人们一定要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一活动称为“修褉”。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总共41位,于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边饮酒,边作诗,写下了很多诗篇。作完了诗,大家将诗蒐集在起来,合成一本“集子”,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个时候王羲之已有几分醉意,他借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笔而就。这篇序文,便是之后名震千古的《兰亭序》。此帖是草稿,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序文深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因当时作者兴致高涨,写得很是得意,据说以后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都不一样。世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极为推崇,想方设法得到了《兰亭序》,经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对其尤其珍爱,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酷爱把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赏赐给一些皇族与宠臣,所以当时这样的“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唐太宗死时还将《兰亭序》殉葬昭陵,永绝于世,留下来的仅仅是别人的摹本。因此我们目前已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仅仅是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为逼真的要属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因此又称“神龙本”。郭天赐评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很多,除《兰亭序》以外,闻名于世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都赞叹道:“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余秋雨先生说他特别喜欢东晋二王。也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札,也非常推崇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那种打从心底流露出来的随意和真情,让他的灵魂得以震撼。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占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是唯一可以同大书法家王羲之相抗衡,先后辉映的人。他的书法,大都为楷书,兼有行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笔法。他的书法,号称颜体。颜真卿生于楷书成风之际,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磅礴。他所留下的碑帖非常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其某些碑帖中能够找到“圆笔”的痕迹,与别的书法家的“方笔”不一样。颜真卿也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尊其为开创者。他与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唐诗另外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世人合称是“颜柳”,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余秋雨先生觉得,书法史上广泛流传的所谓“颜筋柳骨”,是种概括不准确的说法,原因在于颜真卿与柳公权不该相提并论。颜真卿就算是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处在领头的地位,除王羲之以外,第二名就应是他了。然而柳公权晚于颜真卿几十年,是学习颜真卿的。颜真卿雄沉千古,可是柳公权仅仅只能说是骨架挺拔。余秋雨先生认为,仅在唐代,能同柳公权比肩的人就有很多,所以他觉得,古人所说的“颜筋柳骨”,并非对唐代书法的概括,就更不是对中国书法的概括了,仅仅是对两个有上下承袭关系的相同风格的书法家的一种简单比较。

余秋雨先生之所以对颜真卿的书法有如此高的评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觉得,颜真卿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发出了耀眼的光彩;其楷书风格展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且同他的高尚人格相契合,为书法美和人格美相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朱长文胜赞他的书法:“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欧阳修曾经说过:“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颜真卿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直到为唐王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6岁的颜真卿便举进士,又擢制科,顺利踏上了仕途。曾经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后来因为受到那个时候的权臣杨国忠的排挤,被贬黜于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即由此而来。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余秋雨先生在一次访谈录中曾经说过“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一定会比别的人丰盈而充满活力”。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反安禄山的斗争当中,颜真卿壮怀激烈。他联络从兄、时任常山太守的颜杲卿起兵抵抗。周边十七郡积极响应,推举颜真卿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军威大震,令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在反安禄山的战争当中,颜家三十几口人全部被杀害,颜杲卿、颜纪明都被安禄山以最残忍的方式所杀害,割舌、剁手,身首异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尽管他的家族为朝廷而死,不过朝廷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仪式与力量来对这一英雄的家族进行纪念。余秋雨先生曾说“在一个灾难的时代,中国的一个英雄的文化大师,带领着一个英雄的家族,走向了血海。这样非常悲壮的图景,在人类文化史上都少有!”很多年之后,颜真卿为纪念侄子颜纪明而写的《祭侄帖》将一种壮烈的豪放气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被誉为是继王羲之《兰亭序》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帖》原稿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变,奸相卢杞想趁机借李希烈的手杀害颜真卿,故意派他前往劝谕,最终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死。听闻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不已。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对此,余秋雨先生感叹道:“像颜真卿这样的人格表率,会让一般的好人也感到敬畏。‘敬’和‘畏’连在一起,这是好多人都做不到的,但他做到了。”

颜真卿的一生,一半于书斋中度过的。他钻研艺术、文学,酷爱书法,这是属于他的一方宁静天地。他用“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写境界。他自强不息地走向一代书家的峰巅;另外一半是在沙场、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之中度过的。他将自己全部忠心献给了唐王朝,真正做到了忠贞清廉。

相隔四百年的王羲之与颜真卿,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氛围、文化氛围以及社会氛围,书法风格却迥然各异。王羲之创造性地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可颜真卿由于反叛前人传统而变成后世的楷模。书法和任何艺术一样,能够峰回路转,能够柳暗花明,可是不会停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海万古流。”倘若像王羲之、颜真卿都称不上“最杰出的书法家”、“真正有创新性的书法家”,那真的不知道书法史上还有怎样的书法家才是最伟大的、最有创新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