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伯虎,自然就会让人想起那个名段“唐伯虎点秋香”。早在明代,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在《泾林杂记》一书中记载的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则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到了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流传甚广的《警世通言》中。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这些杂剧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根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确实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不过男主角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是好事者将它附会到了唐伯虎的名下。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比唐伯虎大了十几岁。而华太师则是无锡人,比唐伯虎要小27岁。所以,唐伯虎与“三笑”姻缘是没有牵连的。
唐伯虎在《伯虎自赞》中如是写道:“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民间唐伯虎与现实唐伯虎之间的灵与肉的对话。其实,民间传说中的唐伯虎到底是不是他本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传说感受到普通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捕捉到他们追求自由的灵魂。所以,能够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寻到一位如此丰满、鲜明的风流才子形象,即便是虚构多于真实,也仍然值得安慰——毕竟,历史因他而变得格外鲜活、生动,不再寂寞。
苏州在文人的笔下熠熠生辉,文人在苏州的氛围熏陶下茁壮成长。苏州怎样能得以保存古文明而不被现代文明疯狂冲击?文人们怎样才能真切地触摸到苏州这一方水土的芬芳,而不致迷失?日子梭转而去,对蹉跎岁月的慨叹和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使一切浮华的、虚荣的东西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本源坦诚、透彻的领悟和追寻。
◎五湖范蠡载西施
千百年来,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那么苏州呢,当然是亡国亡君之地。
——《白发苏州》
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又以西施居首。自古以来四大美女就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佳话。这“闭月”,指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落雁”,讲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沉鱼”,就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丽质。有句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就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就像古人诗中说的那样:“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
究竟西施有多美?标准的美人是怎样的呢?《诗.卫风.硕人》对于美人有一段经典的描写:“手如柔荑,肤若凝脂,领如蝤蛴,齿若瓠犀,螓首蛾眉。”手指像初生的茅草一样纤细白嫩,皮肤如凝冻的脂肪一样洁白柔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一样白嫩颀长,牙齿像瓠瓜的种子一样洁白整齐,额头宽广光滑好似蝉的脑袋,眉毛修长如同蛾子的触须。接下来还有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仪态生动,神韵飞扬。
西施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因苎萝有东西二村,而她又恰居于西村,故名西施。家里靠她的父亲卖柴、母亲浣纱维持生计。西施常帮助母亲在水边浣纱,因此又称“浣纱女”。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故有“沉鱼”一说。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为邻村女所效仿,故留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西施最让人们记忆深刻的莫过于那场硝烟中成功的“美人计”。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被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给吴王。越王宠爱的一个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现在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其他两个条件还需要训练。于是,他们花了三年时间,教西施歌舞和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婀娜动人;接着又训练礼节,西施终于从一位浣纱女变成了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示出女性的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为西施制作华丽合体的宫装,最后才进献给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进行歌舞表演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一种“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建“响屐廊”,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上木板,西施则穿着木屐起舞。她裙系小铃,清脆的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地交织在一起,让夫差如醉如痴。从此,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上了一条亡国丧身的不归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越绝书》如此记载。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指的便是范蠡。不过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却没有关于西施的只言片语,不过对范蠡倒是有详尽的记载。那么范蠡又是何人呢?
其实,范蠡也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无论从古代人的标准还是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都算是一个人中之龙。遗憾的是,他没能像那些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一样占据史书的重要地位。范蠡,字少伯,楚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被后世尊称为“商圣”、“陶朱公”。《越绝书》中记载的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立的。他将城郭建设的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完全对得起后人所称之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杰作”。
范蠡曾在越国被任命为主持军事的将军,在齐国又被人们推举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后来归隐海滨,又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富。因此,司马迁赞他“三迁皆有荣名”。而他功成身退,携西施泛于五湖,及忠言直劝文种:“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寥寥数语,个人魅力彰显无遗。
灭吴之后,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他上书给勾践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没死,就是为了今天。现在是到了我为会稽之辱而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正要将越国的一部分分给你作为对你的酬谢,如果你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听了这话知道是时候急流勇退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来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变得富强了,现在应该用在我自己的身上了。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收拾好金银细软,带着家人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悄然而去。
已经离开是非之地的范蠡,想到了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看到这封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说他要造反,于是勾践便赐剑一把,让文种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称得上是经典,他对文种说:当年你一共向我献了七条计策,我只用三条就灭掉了吴国,现在你那里还有四条,你去地下我先王那里试试那四条计策吧。文种听了这话就自杀了。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改姓换名,亲自带着儿子们在海边耕作,他们齐心合力,同治产业。因为经营有方,没过多久,产业就多达数千万钱。范蠡的美名也不胫而走,齐国上下一致称赞范蠡。齐王于是下诏,要拜范蠡为相。然而一心归隐的范蠡婉辞不受,他迅速将财产分给亲戚朋友和乡里邻居,从小道离开了齐国,再次隐居埋名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因为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频繁,范蠡便做起了生意,没过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做生意的人,拜其为文财神。
范蠡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智慧成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而且他本人也因能够适度掌握进退之间的步伐而得到善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显得悲凄了些,后人这样评论道:“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这样一来,就更加显示出了范蠡那迷人的智慧之光。
西施与范蠡究竟有何瓜葛,一直都无从考证。《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中都提到了范蠡却没有西施的只言片语,就更不用说这二人之间的关系了。有关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有人说她被沉于大海,有人说她随着范蠡归隐西湖,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的说法,西施的结局仍是有待探索的谜……即使是浪漫狂放的大诗人李白也不敢在咏西施时显得过分浪漫,只关于她的外貌吟道:“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