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瞩目的世界政要
1617400000023

第23章 政治不倒翁——米高扬(2)

1935年,米高扬当选为政治局正式委员。1937年,他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在30年代肃反运动中,米高扬没有像卡冈诺维奇那样积极,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根本就不可能拒绝参与,置身度外。尤其是在斯大林的强制命令和威胁下,米高扬最后完全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对斯大林百依百顺。193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召开,米高扬担任了这次中央全会指定的决定布哈林和李可夫命运的那个委员会的领导。这个委员会的宗旨很干脆:“抓、审、杀”。同年秋,米高扬和马林科夫赴亚美尼亚“清洗”该共和国党政机关的“人民的敌人”。结果,有几千无辜者被害。

然而,也应当承认,米高扬的确帮助了一些人,多次给予了被捕者的亲友以物质上和其他的帮助,甚至答应他们“只要稍有可能”,就尽力释放他们的丈夫或父兄。

1938年,米高扬兼任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1941年6月,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战争根本改变了米高扬的职责。

在战前,当整个贸易、供给部门、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产品的生产还在米高扬监理下的时候,他就自信地说:一旦发生战争,红军需要食品的时候,它将得到足够的炼乳、咖啡、可可、肉类和鸡肉罐头、糖果、糕点和我国盛产的其他许多食品。战争一开始,米高扬担任了红军给养委员会主席,及时给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1942年,他又被任命为战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国防委员会的委员。米高扬对于组织军需供应所做的贡献相当显赫,因而在1943年战火依然蔓延之际,他就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除此之外,战争开始后,米高扬也进入了什维尔尼克任主席的撤退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肩负着极其繁重的工作,要把工业企业中的千百万工人和职员连同工业企业一起撤退到苏联东部和南部地区。据统计,1943年初,撤走总人数达2500万人之多。当红军在战争中扭转局面开始西进时,米高扬又进入国家恢复解放区经济委员会,专门负责刚刚从纳粹占领下解放出来的广大领土上的经济重建工作。

战后,米高扬继续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并继续兼任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除处理贸易和轻工业方面的工作外,也审理一些案子。50年代初期,米高扬与斯大林发生了一些矛盾,尽管如此,斯大林仍然信任他。

1953年,斯大林逝世。在其后发生的夺权斗争中,米高扬持谨慎态度,并没有急于和赫鲁晓夫合作。在联共(布)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前不久,赫鲁晓夫建议在代表大会上讨论斯大林的“罪行”,中央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几乎都不赞成。米高扬既没有支持赫鲁晓夫,但也没反对。但在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的前十天,米高扬却又激烈地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并批评了斯大林的对外政策,米高扬的言辞引起了各国报刊的热烈评论。

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米高扬主持建立了约100个委员会,负责平反工作。

在1957年的联共(布)中央特别全会上,米高扬坚决站在赫鲁晓夫一边,原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局委员中唯有米高扬是支持赫鲁晓夫的。他集中火力批判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的“反党集团”,深得赫鲁晓夫的赞赏。

1962年底,米高扬在世界外交中得以大显“身手”。这是在加勒比危机(古巴危机)的日子里,苏联和美国在几天之内处于一触即发的对峙时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比这更加危急的局势。

加勒比危机是因在古巴安设装有核武器的中程导弹而引起的。这个决定是赫鲁晓夫的一次试探,他想一举改变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使之有利于苏联,从而均衡苏、美在近距离进行核打击的机会。然而赫鲁晓夫的顾问们却错误地估计了美国对苏联行动可能做出的反应。当肯尼迪总统从报告中看到侦察照片,从中得知苏联已开始部署和安装“土地号”导弹时,美国的反应是很强硬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不惜任何手段阻止苏联在古巴安设导弹。

美国的反应令赫鲁晓夫不安。他并不想打仗,但事态却无情地朝着军事冲突方面发展。于是,赫鲁赫夫想退出来,但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却采取强硬的态度,他断然反对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并派兵包围装有导弹的地区。这时,需要一个灵活的、有权威的聪明人出面斡旋。于是,赫鲁晓夫选中了米高扬,他早在1959年就在古巴度过不少时间,是他签署了最早的几个对古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贸易协定和给予年轻的共和国经济援助的协定。第一个苏联展览会也是米高扬在古巴剪彩的。

米高扬接受新任命后,旋即飞往古巴。在那些危急的日子里,米高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夜以继日地工作,讨论消除危机的各种建议,进行极为复杂的谈判。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说服卡斯特罗了,但米高扬也很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并成功地阻止了赫鲁晓夫做出不谨慎的举动。

1964年7月,米高扬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三个月后,米高扬签署了免除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命令,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4年10月13日,在苏共中央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米高扬是唯一为赫鲁晓夫辩护的人,他声称:“赫鲁晓夫和他所奉行的和平政策对党来说都是重要的财富,对此,不应当加以藐视。”

米高扬在勃列日涅夫的集体领导班子中,有丰富的经验、知识,才思敏捷,又有“列宁一代”元老的声望,使得他成为集体领导班子中的首脑。但好景不长,不久,苏共中央作出决定:不留用70岁的党员继续做党政工作。这一年,米高扬69岁。于是,米高扬于1965年11月辞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米高扬平安地离开了权力机关,告别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生涯。

1978年10月21日,米高扬因患急性肺炎,经抢救无效,撒手尘寰,终年82岁。其著作主要有《缅怀列宁》、《斗争之路》、《二十年代初期》等。

Δ作者点评

米高扬一生中曾不止一次面对过死神的狰狞脸庞。早在1920年,他就有可能和巴库公社的二十六位战友一起光荣下葬于巴库市的广场中央。1937年的某一天,他或许会和当时许多其他的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人民委员一样,惨遭野蛮枪决的下场。但米高扬在政治上是“四朝”元老,一向福星高悬,堪称非同寻常的政治不倒翁。早在1919年,米高扬就当选为苏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来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直至1974年。这样,他在苏联最高政权机关任职达55年,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任职达40年之久。在苏共和苏联国家领导人中,除伏罗希洛夫外,就领导工作的“资历”论,谁也不能与米高扬匹敌。早在60年代初,当米高扬开始发表其回忆录的节选时,有一个人开了一个恰中要害的玩笑:应该把这些回忆录称为“从伊里奇(列宁)到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米高扬在政治上如此空前绝后的长寿,决不仅仅表明他具备卓尔超群的政治家素养,而且还意味着此人在风云骤变的政治环境中确有迅速适应的能力。米高扬处世精明、手腕灵活,在强权面前,他善于退避三舍,妥协折衷;在外交领域,他擅长交谊修好,游说斡旋。也许他生来走运,不过当时并不是人人都有足够的心计去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运气。米高扬这种随机应变的天赋至今被传为笑柄。据说,有人曾给他编派了这样一个笑话:某日,米高扬正在朋友家作客,忽然外面雷雨大作,尽管如此,米高扬拔腿就要回家。朋友见状大惊,马上表示反对:“你不能走,雨这么大,你又没拿把伞!”米高扬却答道:“别担心,雨淋不着我,我能在雨点之间躲闪穿行。”

作为苏联著名政治家,米高扬不仅在十月革命前表现勇敢,年仅20岁就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而且在十月革命期间和巩固苏维埃新生政权的过程中,战斗在巴库前线,先后担任苏联红军旅政治委员、巴库地下党市委主席,自1919年进入俄共(布)中央,历任各种要职。在卫国战争期间,协助斯大林进行反击德国法西斯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先后历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等职,直到1978年10月病逝,他为苏联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一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于1949年和1956年先后两次来华,与毛泽东等人就各种问题交换了意见。在交谈中,米高扬时时流露出轻视中国的言行,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根据苏联的经验”而获取的。这一切自然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因此,毛主席除了据理力争、要求苏联平等对待中国共产党外,后来还讲了“我们对米高扬不满意”等话。从这里可以看出,米高扬也是一个沙文主义者。

【詹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