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读点金融史I-公司兼并背后的资本力量
1627700000039

第39章 惊人的三角工业兼并国民制罐公司案

1985年4月2日,在位于芝加哥东南部的国民制罐公司总部的8楼会议室里,挤满了各路经营顾问。有来自SAMSF、PWRWG律师事务所专管兼并业务的律师,也有来自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投资银行家,还有一些投资银行界的新人,大家正在商讨与一件重要的交易有关的事宜。

这次兼并领域的大聚会,起因于两个星期之前,由纳尔逊·佩尔兹和彼得·梅控制着的三角工业公司主动宣布,以每股41美元的价格,议价收购国民制罐公司全部流通在外的股票。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正是著名的投资银行德雷塞尔公司。

这起兼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实在太大,作为收购方的三角工业公司是一家了无生气的生产自动售货机、电线和电缆的老企业,它在1984年的总收入才2.91亿美元,而作为被兼并方的国民制罐公司的总收入为19亿美元。这是一起典型的“小鱼吃大鱼”的案例,显然有更强的力量在背后支持着三角工业公司。

在这期间,国民制罐公司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抵抗措施,它似乎别无选择,因此,这次并购很可能会成为一桩友好的兼并。国民制罐公司满头银发的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康西丁从人群中挤过来,邀请佩尔兹到他的办公室去。佩尔兹是三角工业公司的总裁,也应该是这次溢价收购的决策者。到了康西丁的办公室,两个人大概谈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之后,佩尔兹同意将收购价格提到42美元每股。

佩尔兹的顾问,德雷塞尔公司的弗雷德·麦卡锡在知道了提价的事情后非常生气,他认为佩尔兹提高的那1美元是自作主张,且完全没有必要。而这额外的1美元使整个交易成本凭空增加了900万美元。德雷塞尔投资公司的人都认为这很不合适,可既然佩尔兹已经擅自同意了,他们也只能先接受这个事实。毕竟从法律形式上,佩尔兹是决策者,他的决定也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他们同时警告佩尔兹,以后不要再做类似的事情,并将这件事尽快报告给了迈克尔·米尔肯。

米尔肯是垃圾债券的推广者,他是德雷塞尔公司的王牌,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在公司具有重要地位。当他知道佩尔兹的所作所为时很是恼火,立即打电话给佩尔兹警告他不要再擅自提价。作为被米尔肯一手培养起来的企业家,佩尔兹只能惟命是从。

谈判还在进行。从SAMSF律师事务所来的詹姆斯·弗罗因德,代表国民制罐公司不断地劝说佩尔兹,试图让他每股再增加1美元,也就是说还要让这桩生意的价格再提高900万美元。不过受了责备的佩尔兹这会儿再也不敢让步了。他明确地告诉对方,他并不在意将收购价再提高1美元,但这必须得经过迈克尔·米尔肯的同意,而他远在夏威夷度假,且他也不会同意的。

这时国民制罐公司的代表才彻底搞明白,虽然诱使佩尔兹再提高价格并非难事,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他只是一个前台人物,在背后控制交易的实际上是米尔肯和德雷塞尔投资公司,所有原则都是他们决定的。

确实,正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佩尔兹并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他不过是米尔肯选中的一个代理人,米尔肯才是这场并购的幕后策划者。米尔肯发动这场兼并的原因,与他的另一个长期客户波斯纳有关。波斯纳是米尔肯的忠实盟友,他的公司维克托—波斯纳是他们进行四处扩张的重要工具,德雷塞尔银行在其中占有38%的股份。波斯纳是著名的“掠夺式兼并者”,他的惯用手段是,先通过兼并控制一个公司,然后对该公司的资源进行掠夺,短期内获得大量利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使该公司濒临破产,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他用类似的手段成为国民制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这时他所长期从事的投机活动所伴随的巨大风险使其陷入财务危机。于是,国民制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康西丁想趁机买回公司股票,从而摆脱波斯纳的控制。米尔肯为了保住对国民制罐公司的控制权,并把波斯纳从这种糟糕的境地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制造一个比康西丁更有竞争力的竞购者,而佩尔兹正是他所选中的那个人。

佩尔兹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原因有二。其一,他是被米尔肯一手培养出来的客户,米尔肯帮他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因此,他对米尔肯和德雷塞尔公司抱有感激之情,愿意与他们合作。其二,面对如此高收益的一场交易,他冒的风险比一般企业家要小一些。因为他在三角公司的实际资产并不多,没什么东西可输。佩尔兹和梅名下的全部资产只不过是三角工业公司的一部分控股权,和罗斯查尔德银行及德雷塞尔公司先后为这家公司通过销售垃圾债券筹集的大约1.3亿美元现金。而他们要收购的是一个比三角工业公司大许多倍的优质公司,对于佩尔兹来说这桩交易给他带来的潜在收益要远大于他所面临的风险。因此,佩尔兹和梅被推到了前台,充当米尔肯的傀儡。

1985年4月4日,三角工业公司与国民制罐公司正式达成协议,以每股42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家公司。这次对国民制罐公司的兼并共耗资4.65亿美元。其中三角工业公司仅拿出7000万美元作股本,又通过出售优先股得到了3000万美元(由德雷塞尔公司承销),而其余资金全部来自债务融资,共计3.65亿美元,由德雷塞尔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筹集。在这桩交易完成之后,德雷塞尔公司又通过垃圾债券筹资2亿美元,用以清偿国民制罐公司的银行债务。这样一来,兼并国民制罐公司所带来的全部债务达到5.65亿美元。这次兼并的融资比例之高实在令人咋舌。

在此交易之前,米尔肯已经发动过一系列以垃圾债券为融资手段的恶意接管,如在梅萨公司竞购海湾石油公司的活动中为T.布恩·皮肯斯筹款;在信实公司兼并迪斯尼公司的活动中为索尔·斯坦伯格筹款;他也支持了卡尔·伊克汉对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兼并及奥斯卡·怀亚特对美洲自然资源公司的兼并。在这些目标中,只有美洲自然资源公司是被真正兼并了的。那次兼并发生在距三角工业公司竞购国民制罐公司之前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因此有人评论说,海岸公司对美洲自然资源公司的兼并是米尔肯第一个“小鱼吃大鱼”的兼并实例。但佩尔兹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海岸公司的兼并与这次兼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海岸公司是一家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产实力,它在兼并过程中的融资比例并不是太大,而三角工业公司的净资产只有5000万美元,因此这次兼并才是名副其实的高融资兼并。

确实,兼并后的公司只有1亿美元股本,却要背负5.65亿美元的债务,这让人不得不佩服米尔肯高超的融资技巧。而佩尔兹又进一步指出,就连三角公司作为股本投入其中的那7000万美元,也并不是三角工业公司的自有资金,仍然属于公司早些时期发行垃圾债券筹资而形成的债务。原来,他们为了此次并购专门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叫做三角兼并公司,三角工业公司将这7000万美元投入子公司中,这样此公司的债务就成功转化为了彼公司的资本,实质上是玩了一种财务游戏。因此,这次兼并的融资比例比表面上看上去还要高得多。正如佩尔兹所说的,此次融资比例实际上高达一比十一。

到此为止兼并过程算是成功完成了,但这次兼并所形成的高债务巨型企业,能不能正常经营下去,还是很让人怀疑。正如佩尔兹回忆时说的,在兼并后的一段时间内,所有的人都在等着瞧,看这个由债务堆砌出来的庞大公司会不会一夜之间垮掉。

米尔肯负责兼并事务的主要助手彼得·阿克曼后来承认,他们当时非常紧张,毕竟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企业风险太大了。作为投资银行他们需要保护客户和他们自己的权益。佩尔兹以前从来没有管理过这么大型的公司,为了让他全力以赴地搞好经营,在最初一段时间,彼得·阿克曼他们经常给他打电话施加压力。

幸运的是,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到1986年年初,捷报传来。国民制罐公司在1985年创下了经营纪录,其利润额达到1.62亿美元(从4月17日到12月初),而前一年的利润仅为68775美元。可见佩尔兹的工作还是富有成效的,虽然他的地位和成功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赢得的,他只是米尔肯布局的一颗棋子。但不可否认,他还是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胜任他所扮演的角色。利润的大幅增长使三角公司的股票涨了三倍,成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三大热门股票。佩尔兹和梅又趁着市场利率的下降,及时地借入低利率的新债,还掉了公司兼并时所欠的高利率的旧债,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当然他们两个人在公司中的个人财富也增加了,从1983年他们购进这家公司的控股权时,按当时的市场价计算的800~900万美元,上升到3400万美元。如果他们要卖出他们的股票,由于其数量超大,拥有控股权,可以在交易的时候加上一个溢价,因此这些股票的总价值其实超过了4000万美元。米尔肯魔术师般的高超筹资手段在纳尔逊·佩尔兹和彼得·梅的这次兼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几乎是凭空创造出了一个大型企业。

但是米尔肯的兼并游戏并没有结束。在他的安排下,国民制罐公司又达成了一项兼并国民制罐公司包装部的协议。这次兼并涉及的5.6亿美元巨资,仍由德雷塞尔公司筹集。同时,由三角工业公司控制的一家小控股公司埃佛里公司(Avery),又以类似的手段以7.1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尤尼罗亚尔化学公司(UniroyalChemicalComapany)。

在以上几次兼并行动完成以后,米尔肯已经把佩尔兹和梅推上了一个年收入达40亿美元的庞大企业掌门人的宝座,使他们俩迅速成为美国工业界的顶尖人物。只不过他们的商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自身的过人才华和辛勤劳动,而是来源于米尔肯这位金融魔术师短期内创造出来的巨额债务,正如拉扎德—佛利尔斯公司的投资银行家费利克斯·洛哈蒂所说的那样,这类大企业是靠“镜花水月”制造出来的。

米尔肯一直在致力于创造一些被称为“巨型怪兽”的东西,以满足他对利润和资本控制的欲望。佩尔兹的工业帝国正是这种“巨型怪兽”的典型代表,任何这种大型企业在米尔肯规模巨大的金融资本面前,都显得十分渺小,它们不过是米尔肯在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地盘时所创造出来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