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年轻商人必备的35条商业智慧
1631000000019

第19章 比别人看得更远

做生意如同下棋一样,平庸之辈往往只能看到眼前一两步,而高明的棋手则能看出后五六步甚至更多。对精明的商人来说,所有的决策都是围绕着经商的利润进行的,他们所做的每一步都有着特定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能遇事处处留心,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这样做出的决策才可能切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达到决胜于千里的目的。

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绝不会轻易做出一项决策,就如一个医生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绝不会拿起手术刀一样。做决策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步,稍有失误,就会身败名裂,因而,当你要做决策时,千万不要草率行事。具有高远的眼光,善于把握风云变幻的市场,决策便有了最有力的依据。“高瞻远瞩”并非万望不可及,只要你多留心,多调查,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你的眼界便会开阔起来,你便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下一个“独具慧眼”的经商奇才也许就是你!

世界“假日客栈之父”、美国巨富威尔逊在创业初期,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玉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威尔逊的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当时干这一行的人并不多,战后人们都很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并不多,因此地皮的价格一直很低。

一些朋友听说威尔逊要干这不赚钱的买卖,都来劝阻他。但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这些人的目光太短浅。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衰退,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复苏的,地皮的价格一定会日益上涨,赚钱是没有问题的。威尔逊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买下了市郊一块很大的地皮。这块地由于地势低洼,既不适宜耕种,也不适宜盖房子,所以一直无人问津。可是威尔逊亲自去看了两次之后,便决定买下那块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地。

这一次,连很少过问生意的母亲和妻子都出面干涉。可是威尔逊却认为,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起来,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市区也将会不断扩大,他买下的这块地皮一定会成为“黄金宝地”。

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三年之后,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马路一直修到了威尔逊那块地的边上。人们这才突然发现,这里的风景实在迷人,宽阔的密西西比河从它旁边蜿蜒而过,大河两岸,杨柳成荫,是人们消夏避暑的地方。于是,这块地皮身价倍增。许多商人都争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并不急于出手,真是叫人捉摸不透。

其实这便是成功经营者高明的地方,威尔逊自己何尝不知道这块地皮的身价,不过他看得更远:此地风景宜人,必将招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自己在这里开个旅店,岂不比卖地皮更赚钱?于是威尔逊毅然决定自己筹措资金开旅店。不久,威尔逊便盖了一座汽车旅馆,取名为“假日客栈”。假日客栈由于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游客盈门,生意兴隆。从那以后,威尔逊的假日客栈便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这位高瞻远瞩的“风水先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还有一个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28岁的李晓华带着他的全部本钱4000元人民币南下,到广州去碰运气。当时,正值T恤衫、变色镜走销,虽然利润丰厚,但他并未为此所动。

他来到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前凝视了许久,一问价格要3500元,而且是样品,不卖。

他灵机一动,先交朋友,请人吃饭,又送了几条名牌香烟,这才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

没有多久,进入盛夏,李晓华把这台冷饮机运到了他认为最能发挥其效益的北戴河海滨,他向当地人介绍这台美国制造的喷泉式冷冻果汁机的功能、效益,当地人头一次见到这玩意儿,愿意出场地、营业执照、人员,李晓华出设备。这样,临时的一家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

这年夏天,在李晓华的冷饮机前排队喝两角钱一杯的美国冷饮,成为当时北戴河海滨浴场的一大景观。一个夏天,小小一台冷饮机净赚了十几万元。

秋风一起,李晓华便把这冷饮机卖掉。

朋友不解:“这台美国冷饮机,跟印钞机一样,怎么能卖掉?”

李晓华说:“到明年看吧,这里至少有100台。”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夏天,北戴河海滨超过100台的冷饮机展开了冷饮大战。

此时的李晓华,用卖冷饮赚的钱为资本,从北京电视机厂买了台组装的录相机和大屏幕投影机,与秦皇岛一家文化馆合作,放起了录相。据说,当时在河北省仅此一家。在改革开放之初,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纷纷涌进内地。当时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贫乏的人们,禁不住这巨大的诱惑,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结果,李晓华的录相馆门庭若市,一元钱一张的门票,有时被炒到10元……

如此漂亮的几手下来,80年代中期,李晓华已经成为北京城中赫赫有名的大款。

1991年10月,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相当一部分土地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正在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政策的不断出台。

在比田间机耕路强不了多少的杨高路上,两个操着上海人听不懂的温州方言的中年汉子,像勘探队员一样正在从最南端的杨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桥张张望望写写画画,用了整整5天。

随后,他们悄悄登上海轮回到温州。

紧接着,一次大规模的集资行为在温州龙港农民中间开始了——“根据我们在上海浦东得到的信息和现场调查,浦东开发缺少一条贯通南北的干道,杨高路的拓宽改造是势所必然的,因此,将来的杨高路必将繁华无疑,我们要抢在改造前租下一批店面房屋……”说这番话的,就是前往浦东刺探商情的陈氏两兄弟中的老二。在此以前,他曾有过在深圳深南东路抢先一步租下店面发大财的辉煌。

翌晨,陈氏两兄弟提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里面装有65万人民币巨款——匆匆坐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当然,他们没忘记带上一本不知什么名称的集体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因为温州人都知道,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大上海,谁都害怕与个体、私营经济打交道。

尘土飞扬的杨高路上,提着蛇皮袋的陈氏两兄弟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的大门。令上海人诧异的是,他们所看中的都不是沿马路的门面,在浦东严桥乡,陈氏兄弟看中的竟是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

自然,有上海人窃笑这两个人不开窍。可是,陈氏兄弟心里清楚得很,你们上海人才不开窍呢!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杨高路要么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候,再看谁笑谁?

到1991年11月底,陈氏兄弟的65万元投资全部落实了。尽管他们的上海合作伙伴有村办企业、市属企业、部队大院之分,但是,联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

上海方以地皮为投入,温州方出资改造成活动房式店面,由温州方经营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变。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行视察浦东,出现在杨高路上,这时上海人才看出了点眉目。不久,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造被列为上海市头号重点工程,而杨高路改造竣工之日,也就是陈氏兄弟的店铺开张之时。这时在上海人眼中,温州人的精明便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了。如梦方醒的上海人不能不心悦诚服:怪不得都说温州人隔水能看见湖底有鱼,对商机的敏锐竟如此神奇,如此了得!他们从前所选的偏僻地块,此时无不处于杨高路改造后的黄金地段,而且在杨高路扩宽后,不偏不倚恰好位于当街处,既不落后,也不抢前。服了,真是服了!上海人冲温州人直竖大拇指,丝毫不责怪这对兄弟“抢”了自己的钱。人家能掐会算,有先见之明,你不服不行。

对陈氏兄弟而言,杨高路两边的店铺的租金直线攀升,所改造的109间活动店面,以平均8000元一年的租金租出98间,还有11间年租金不断上涨,超过万元,甚至直逼2万元。温州人将活动店面转租出去,当年就将改造店铺所投的资金全部收回,还赚回了40余万。根据合同条款,以后四年中他们将至少净赚300万元。

温州人这一手实在令上海人惊叹。在商品经济时代,能先人一步,获得的实惠便可以先人百步、千步。由此可见,对形势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商业活动中才能占尽先机,而跟着潮流走的人虽然不会错,所担的风险也小得多,但所得的回报也不会很丰厚。相比之下,追着潮流走的人则更不行了——比如说,别人都在炒一种正当红的股票,而你却偏偏去买风头已过的股票,弄不好反倒赔进去。实践证明,做生意就应该如下棋一样,要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才会成为商战中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