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了文学艺术史册,像巴尔扎克这样在穷困中崛起的伟大作家、艺术家。举不胜举。大家所热悉的曹雪芹、谈迁、杜甫、范仲淹、吴敬梓、蒲松龄、郑板桥、齐白石等,以及外国的作家、艺术家,如杰克·伦敦、马克·吐温、高尔基、凡高、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安徒生、爱伦坡、果戈理、塞外提斯、狄更斯、莫里哀、彭斯、左拉、别林斯基、斯特林堡等等,真是举不胜数。他们或者自幼贫穷、一生坎坷;或者终生潦倒,疾病缠身;或者负债累累,客死异乡……贫穷的磨难,不仅没有击倒他们,而是“穷则思变”,穷且益坚,奋斗不止,笔耕不停,杰出作品不断问世。创作是一种极其艰苦的劳动,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内心痛苦的结晶。所以,有才华的作家、艺术家在贫困的生活中经常需要一种使他喜欢或者忍受这种痛苦的东西,这样才能将内心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德国音乐家弗良兹·舒伯特曾说:“我的音乐是我的才能和悲惨境地的产物。世人最喜爱的正是我以最大痛苦写成的音乐。”今天,当我们欣赏《圣母颂》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抒情曲方面的贡献可以与贝多芬在交响曲方面的贡献相媲美”,“这样的前所未有,将来也不会再有了的一代天才”。他在辞世时,只有一些衣服、被褥和只值八先令六便士的一叠原稿,算是他的全部财产。以创作《唐吉诃德》驰名世界文坛的塞万提斯,也是一生潦倒,屡遭不幸。有个仰慕他大名的人来到西班牙,却发现这位大文豪居然是个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老头。于是,他很气愤地问旁人:“你们政府为什么不救济这位大作家?他的生活状况与名太不相称了!”旁人不无感慨地回说:“要是政府救济了他,他还写得出《唐吉诃德》这样的作品来吗?”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贫穷、厄运,这些沉重的生活压力,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已经转化成了巨大的动力,在他们看来,贫穷是一杯生活的苦酒,更是艺术创作的甘泉。
人生的困难不仅仅是贫穷。因为困难是普遍存在的,是各种各样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帆风顺是很少有的,绝大多数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及工作岗位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遇到各自不同的困难。但不论哪种困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压力。简单地说,困难就像一块厚重的巨石,横亘在你面前,压在你的心上。任何困难,只要你不惧怕它,敢于和它斗争,就可以克服它,战胜它。
如果你怕它,向它投降了,你就不能前进。在过去革命斗争年代,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也克服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有阶级敌人造成的困难,如压迫、限制、白色恐怖、围剿、封锁等等,也有其他的困难,如物质匮乏、缺医少药、武器不足等。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观上的困难,如能力差一些、素质低一些、文化科学知识不足等;客观上的困难,如改革开放大潮涌来,许多领域不熟悉、进行探索的经验不足等。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利。有人在黄河边上见到过这样一幅奇特的情景:在一块厚厚的青石板的缝隙中,探出一节微绿的芦苇尖儿。掀开了石板,那情节实在令人震惊:石板下盘绕着一大团发黄的芦根,其实那并不是“根”而是“茎”,是见不到阳光、找不到生存空间的生命,但它却顽强地在黑暗中寻找,盘来绕去,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年头,硬是从一条细细的石缝中探出头来,冲出黑暗,见到阳光……这种情景真是令人大为感叹!它与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这厚厚的青石板,对娇嫩的芦笋的生长来说,是沉重的困难,也是巨大的压力。
战胜困难,需要勇气,也就是要像青石板下的芦苇尖儿那样顽强地生长一样。培根说:“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愈为环境所困,就愈加勇敢,不战栗,不逡巡,胸膛挺起,意志坚定,向困难应战。
与困难斗争能够使我们的心智更加坚强。使孱弱的筋肉变得健壮,困难是锻炼人们长志气的好学校。拿破仑曾说过:“困难要靠自己克服,障碍要靠自己冲破;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难’字的。”有人遇到困难就认为是山穷水尽,于是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终日。但是,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玄奘,毕竟到了西天取得了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之下的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悲观、绝望是懦夫的表现。哥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用勇气开辟出来的。困难是什么?“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诗人郭小川在《向困难进军》一诗中写道:
困难
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懦弱的东西,
它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
卖弄它的威力,
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
就像老鼠似的,
悄悄向后缩去……
还有人说:“困难是什么?——只是一个表现要完成特别目标所需力量的程度的字。需要奋斗的通知书;对于儿童及傻瓜的妖怪;对于成年人的兴奋剂。”
人类战胜困难最优秀的人物,当推19世纪中两个最有趣的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在前面我曾简要地提到她的感人的事迹。电话发明家、语言学研究专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说:“我觉得在这个孩子身上具有比我以前所见过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更为出众的天赋。海伦·凯勒(1880—1968)的确是一个神奇不可思议的奇人。她来到这个世界仅仅19个月的时候,一场暴病残酷地夺去了她视、听、说的全部权利,无情的现实把这个小女孩投进了黑暗与寂静之中。可以想象,生活对于她将是多么地艰难困苦。然而,她并没有向无情的命运低头,她和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共同组成了一个顽强的不可战胜的人。她俩挣脱了一个又一个禁锢在海伦身上的桎梏,使海伦令人难以相信地学会了用嘴讲话,用手指“听”话。要叩开知识的宝库,学会识字,这是突破难关的第一步。安妮教海伦识字,这对一个盲聋人来说,谈何容易!但安妮对于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认识规律是坚信不移的。
每天,安妮领着海伦到树林中、小溪旁去散步游玩,并且在她手上“画来画去”,海伦对此全然不懂。一天,安妮在她的手上写了个“水”字,又把海伦的手放在水管口,用力压水,当清凉的井水从海伦手上流过时,安妮拉过海伦的另一只手,写上“水”,海伦终于揭晓了“画来画去”的奥秘。“水”的力量冲开了海伦紧紧关闭着的心扉,老师的智慧叩开了海伦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海伦以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终于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等五国文字,在她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们同难以想象的困难搏斗,跌倒爬起,爬起跌倒,矢志不渝,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终于使原来与外界几乎隔绝的海伦享受到了与常人共同的光明。安妮老师去世时,海伦的心都碎了,为了追念安妮老师,海伦更加发奋努力工作。她每天都要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著书、复信、学习。海伦的足迹走出了美国,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她对社会的贡献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1956年6月,哈佛大学授予她荣誉学位,这是该所大学有史以来享受这种崇高荣誉的第一位女性。
1959年,联合国发起了以海伦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盲、聋儿童。1960年6月27日,当她80岁寿辰时,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1964年,获得了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自由奖”。
她的自传《我生活的道路》,表达了人类顽强地战胜困难和开掘不尽的价值与潜能,她以自己所走过的艰难曲折、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道路,终获巨大的甚至是常人也难以做到的成功,激励残疾人以及正常人的生活勇气,和命运抗争、拼搏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儿的小姑娘,一个曾经在混沌无知、黑暗无声的世界中生活的挣扎的小女孩,终于成长为世界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她的名字和事迹传遍世界各国,几乎是众人皆知。海伦不仅仅属于美国,不仅仅属于残疾人,她的名字为奋争的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交响乐,在人生这个广阔的乐厅里振荡回响。
我们说困难,也就是压力。压力使人心焦,使人疲劳。高度的精神压力,令人心情紧张,感到沮丧,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压力也是动力,思想上精神上的压力往往可以转化为人精神上的兴奋剂。如此说来,压力无疑对人是有益处的,它不但可以激励人的斗志,也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必过之河,必爬之山,古人云,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自由自在,悠哉游哉,松松垮垮,毫无约束,没有一点儿压力,那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也很难成人。“不自在”,就是选择沉重,自我压力,自觉地勇敢地同困难进行搏斗。钉子没有锤子的压力,就钉不进木板;油井没有压力,就喷射不出石油;喷水池没有压力,就不会喷射出水花朵朵;弹簧离开了压力,也就失去了弹力;人要是没有压力,也就不能成才。这是一条定律。我国著名的助人为乐英雄雷锋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坚持进步。”
是被压力压扁了,还是根据反作用力等于作用力这一物理法则,把压力转变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呢?这就在个人了,把压力变成动力,更促使我们前进。”有勇气选择沉重,克服困难,粉碎障碍,就是化压力为动力。有一则很有寓意的童话,说是在很久以前,鸟是不会飞的,因为它们没有翅膀。有一天,上帝让动物聚集一堂,拿出翅膀让它们安上。但大家都不愿安上这副沉重的翅膀,生怕以后压得自己行动不方便。
鸟儿敬重上帝,毫不犹豫地安上了翅膀,谁知鸟儿一下子就飞了起来。
其余动物这时懊悔万分,望着鸟儿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羡慕不已。是的,小鸟背上多了双翅膀,负担虽然重了,却能展翅高飞,这就是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在生活中这类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有生命力的种子,撒在贫瘠的土地里,这贫瘠的土地对于种子来说,就是压力;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的山路,对于攀登者来说,是压力;坚硬的蚕壳对于幼蚕来说,是压力;那无边的沙漠被太阳煎烤得滚烫,这对于远行的骆驼来说,是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关键是要具备迎战困难的勇气,要有不信邪的胆识。我曾读过这样一首《瀚海行舟》的诗配画:
难道没人告诉你们,
前方布满了困难?
被云吸榨得像麻,
被风煎炒得滚烫;难道没有感到脚下,
一步一步紧逼的气浪,
四周汹涌黄色波涛,
吞噬了天地迷茫的方向。
为什么骆队依然前行?
为什么骆铃依然叮当?
硕大的蹄印坚实的脚印,踏下去没有一丝摇晃;为什么像船剪开沙海?
为什么像剑刺破蛮荒?
偏要在黄褐色的意象里,
创作一组葱绿的诗行!
困难是我们人生的旅伴,大凡意志坚强的人,都是敢于迎击和蔑视困难的。环境越是艰险困难,就越要战胜它,跨越它,勇往直前。在严峻的生活面前,如果什么人被困难吓住,躲避困难,寻求安逸、舒适,谁就将一事无成。这似乎也成了一条定律。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年代,我们都面临着生存、竞争的严峻现实的挑战。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是随着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相伴而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压力,也就没有生命;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没有压力感,他所领导的企业也就不会成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敢于竞争的勇气,敢于承担任何压力。
有人曾对世界知名品牌的创始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能够“自找压力”。每当取得一点儿成绩之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这样告诫自己:“此后的路途还会是荆棘丛生,稍一松懈就会前功尽弃。”
我国的一位有名的企业家也说过:“能否在利益和风险并存的竞争中成为强者、胜者,首先取决于如何对待压力。真正的竞争者应不畏压力,不回避压力,因为压力常常是力量的源泉。”他甚至还认为:“如果压力不足,我主张引进压力。”他自己确也是这样做了。他主动切断向国家伸手要钱搞技术改造的平稳之路,兼并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就是为了引进压力,从而使自己的企业走出夹缝,在市场竞争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强大的却又没有超过限度的压力能够创造奇迹,日本小西六公司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自动聚焦相机的事实,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时,该社社长得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完全自动化照相机的信息后,为了抢先得到专利和占领销售市场,他对该公司的技术部门下达了强硬的指令:把自动聚焦仪装进柯尼卡傻瓜相机里,其他事情不必考虑。这一指令可难坏了该公司的技术人员。起初,技术人员认为困难重重,以“没有办法完成这种不现实的要求”向社长作了汇报,但是,社长断然拒绝了他们的申诉。这种巨大的外部压力居然奏效了。
技术人员突破了原有的理论和思想上的局限性,努力钻研,抢先占领了这一新发明领域,于是,世界第一架自动聚焦照相机问世了。
战胜惰性:变逆境为顺境
远离惰性,将逆境变为顺境
恩格斯曾经说: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人生苦短,转眼百年。
一个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自己战胜自己。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他能否战胜自己。人最软弱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反而宽容自己,放纵自己。
战胜什么呢?最根本的是战胜惰性。一个人在挫折面前,最容易滋长的是惰性,可以说,挫折与惰性是一对孪生姐妹。鲁迅曾经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的革命者屡遭挫折,原因在于存在着一种可悲的惰性。他说:“稍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声中,肌肉松懈,忘却进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入。”
鲁迅眼中的病态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意志薄弱的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从此一蹶不振,消极、悲观、失望。惰性,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懒散,意志消沉,贪图安逸,不求进取的消极倾向。惰性,有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懒人就是废人,人如果不能战胜惰性,意志的堤岸很快就会被惰性的潮水冲毁。惰性只会使绿色的生命变成片片凋零的黄叶,然后随着时间的流水漂得无影无踪。
有人说,人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此言义深。如果说勤奋是上帝的话,那么,惰性就是魔鬼。在很多时候,“魔鬼的引诱胜过上帝的召唤”。惰性这个“魔鬼”,造成了人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