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16442000000006

第6章 如何调节挫败情绪(5)

“我发现,当我处在忧郁、绝望、苦闷的状况时,我就总是想在日记中写点什么,苦思一番自己。”“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想使自己更加苦恼,还是因为一种本能的感觉和意识,觉得当一个人开始分析自己的感情、情绪和行为时,就会变得更加冷静和安静,似乎一切最痛苦和尖锐的东西都埋进了我的本子,跳到了纸上并留在那里了。”

人不但有记忆力,而且也有忘却力。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今天,现代青年面对生存、竞争、升学、就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矛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应对乏术,有很大的压力。

有些人因爱情或事业受挫,总是心情忧郁,落落寡欢,甚至发展到无法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地步。因此,为了减轻某些事物造成的痛苦,调节挫败的情绪,在有意识的进行活动转移的同时,学会主动的丧失与忘记,也是很必要的。忘却、丧失,对于人生是不可少的,人通过放弃而成长,通过忘却而成熟。

美国女作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朱迪斯·维尔斯特在其《必要的丧失》

一书中说:“丧失是我们为生活付的代价。”我们的人生旅途,是由丧失、忘却的砖石铺筑而成的。当然,丧失要有选择,忘却也要适当,该忘却的要忘却,不该忘却的就不能忘却。鲁迅说:“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痛苦。”据科学测定,人所忘记的东西,一天要忘掉1/4,这是属于无意识的自然遗忘。在人生智慧中,需要学会的是积极的忘却,主动的丧失,也就是把那些使人痛苦、伤感而又最不容易忘却的事情,用理智强迫自己把它忘却,“扔在脑后”,“抛在一边”,变害为利,化消极为积极,在对挫败情绪的忘却中突出良好情绪的记忆,这就是忘却起了调节的作用。

比如说,一个在一次恶性交通事故中幸免于难的人,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难以忘却那令人恐怖、悲惨的一幕:同车的几个人当场死亡,他被撞成重伤。伤愈后,他一听到汽车叫声,便心惊肉跳,感到要大祸临头。让他忘却这难忘的惨不忍睹的情景,自然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如果总是这样记忆犹新,就会使他永远陷在巨大的挫败情绪之中。所以要想尽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和兴奋点,让他自己强迫自己去忘却,只有这样,才能从恐怖情绪的包围中走出来,于是,忘却就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三、运用交往疏导法

遭遇挫折的时候,如果把优伤和痛苦深埋在心里,就像泥沙淤塞了河道,浓稠的血浆堵塞了血管,势必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烦闷、焦躁时,应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并不主张把痛苦憋在心里、无限地自我压抑情绪;应当对挫败情绪进行疏泄,这就需要用交往疏导法了。所谓交往疏导,就是指当事人在人际交往中,从对方的劝告、安慰、说服、开导、理解、同情和共鸣行为那里受到启发、感染和鼓励,从而变挫败情绪为积极正常心境的一种过程。

当一个人遭受病魔折磨、意外事故、亲人病故、事业受挫失败,这时会产生自我懊悔、自我责备、自我痛苦的情绪,没有比这种挫败情绪更使人忧伤、痛苦的了,如果对这种情绪不加以及时的疏导、调节,就很容易钻进死胡同,严重者会走入歧途。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因家中遭遇不幸,父兄几人先后死去,这使他痛苦异常,吃睡不宁,坐卧不安,得了神经官能症,伴发夜游症。因为他把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连同宿舍的同学也不知道这一切。他终因过度忧愁、痛苦,病势加重,一天晚上小解时病发,坠身楼下而亡。如果他能向自己的同学、老师倾诉,进行沟通,痛苦和烦闷就会大大减轻,也就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俗语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而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美国的著名的《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说:“当我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像到了无底深渊,我渴望有人同我交谈;当我获得成功,达到欢乐的极点时,我有一种奇怪的失落。”

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和失败的挫折时,同自己的亲人、知己、挚友进行交流、谈心、沟通,诉说自己的痛苦,倾吐胸中的郁闷,那么,痛苦、烦恼就会大大减轻;如能得到对方一些真诚的劝慰、帮助和鼓励,或者由于对方的几句暖人心房、令你茅塞顿开的话语,便能解开思想疙瘩,从挫败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

交往疏导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对象,交往疏导对象选得合适,会收到神奇的效果。交往不当,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一般说来,适合做被挫败情绪困扰者交往对象的人,一是感情亲密者,如亲人、知己、挚友;二是生活经历相似者,如果是挫折相似者则更佳,这样就会出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其话语听起来会更感亲切;三是当事者心目中崇拜的领导和心理专家。经验证明,处于挫败逆境之中的人,一般回避感情对立者、不可信任者和构成挫折的涉嫌者,因此,即使这些人真诚的关心当事人的命运,也会造成“猫哭老鼠假充善人”的印象,不但达不到交流疏导的目的,还会引起新的情感纠葛。

四、运用自我鼓励法

在痛苦、不幸、打击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鼓励,就会感到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就能够从挫败情绪中振作起来。所谓自我鼓励,就是用自然、生活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来宽慰自己。比如,当你意志消沉,苦闷彷徨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想一想,不屈不挠的小草,傲视严寒的红梅,搏击长空的雄鹰,浩浩大漠中稳步行进的骆驼……你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当你遭受失败挫折的时候,你可以联想一下你心目中的英雄和生活中的强者,他们也曾遇到过和你类似的挫折,甚至比你遭遇的挫折更大,但他们战胜了挫折,取得了成功。同样是人,而你为什么不能战胜挫折呢?这样一想,你就会情不自禁地精神振作起来,增强调节挫败情绪的信心和勇气。在那十年动乱的岁月里,有不少老干部惨遭迫害,但他们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鼓励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坚定地相信“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蕾”。由于他们善于进行情绪自我调节,善于进行自我鼓励,虽经磨难,仍然血不冷、心不涩、骨不软、腰不弯、志不移,保持心境处在健康状态中。据报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读卖新闻》社棒球队教练水原茂被苏军俘虏,拘押在西伯利亚。在那酷寒的冻土地带,被俘的士兵有很多因身体虚弱陆续倒下去了,活着的也都深深地陷入极度不安和绝望之中。由于日本和前苏联断交,连引渡战俘的交涉都不能进行,谁也不知道这种俘虏生活何时才能结束。水原茂坚持认为,想着富士山雄伟壮丽的景色,就一定能够返回日本;想着妻子和母亲,就坚信绝对能活着回到日本。

因此,他在那种极端困苦的境遇中,暗暗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最后,他终于奇迹般地返回到日本。

自我鼓励也包含着一种自我语言的暗示。暗示是人类特有而又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或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或是用内心的语言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语言是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有力工具。通过语言和文字可以起到控制挫败情绪的作用。自我暗示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有用语言暗示自己改变不良情绪的,如当遇到使人愤怒的事情时,则默默告诫自己:

“千万别发火!”也有暗示自己改变思维方向,如处于恐惧情境下,鼓励自己:“别害怕!勇敢点儿!”

“要镇定!”还有用语言暗示改变自己的行为,如写作中遇到困难,精神疲疲沓沓时,暗自催促自己:“加把劲儿,快一点写,时间不等人!”通过这样一些简洁、针对性强的语言暗示,使自己从愤怒、恐惧、懈怠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或者至少也能得到一些缓解。至于每个人的暗示内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境遇或遭遇挫折的性质而定。有这样一件事:在第23届奥运会男子体操比赛中,日本运动员具志坚每次出场前,总要紧闭双目,口中默念一些什么。在进行团体决赛时,我国体操名将李宁、童非,美国体操名将麦克唐纳·康纳斯等相继失手,唯独具志坚一路发挥正常,最后夺得全能冠军。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间他,你上场前口中默念的是什么?具志坚却笑而不答,一时间,具志坚的“咒语”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谜。其实,具志坚默念的内容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默念”起了积极的自我暗示的作用,使他精神镇定,充满信心,终至获得成功。

五、运用情绪升华法

当一个人情绪不佳时,就加倍地努力学习或工作,因为学习或工作可使人忘却烦恼,学习或工作的成绩又可带来欢乐。比如,有的青年高考落榜,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刻苦自学,奋发进取,终于成才。这就是情绪升华。所谓情绪升华,就是将挫败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和有意义的行为,这是情绪调解中最高级的形式。例如1884年,恩格斯第二次失恋的时候,他“失恋不失志”,克服苦闷、烦恼和焦虑等挫败心境,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不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德国诗人歌德年轻时,也遭受过巨大的失恋痛苦,几次想自杀,他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但是,他终于自我调节了这种挫败情绪,抑制了这种轻生的念头,变自杀为创作力,写出了当时震撼欧洲,为许多青少年所倾倒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

还有一种情绪补偿法也能调节人的挫败情绪,即补偿法。所谓补偿法,就是俗话说的“堤内损失堤外补”,也即如成语所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说在一种活动中遭到挫折,但在另一种活动中求得成功,得到补偿,从而彻底改变挫败的心境,保持心理平衡。有一位大学生,他母亲得了重病后,怕影响儿子的学习,没有告诉他。后来母亲去世了,儿子万分悲痛。但他在悲痛之余,深深感念慈母的爱子之情,更加勤奋努力,刻苦攻读,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安慰母亲的亡灵,报答母亲生前对他的期望,报答学校老师、领导、同学对他的关心和照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其整天咀嚼痛苦,不如加倍地做好应做之事,用更好的成绩告慰母亲的亡灵。”这位大学生把不幸的挫败情绪升华到努力学习、刻苦用功这一有意义的行动上,这是最理智的选择。

然而,在情绪补偿法中,并非都能转化为有意义的高尚行为。如有人在调工资中没调上一级,便气鼓鼓的,但在帮助一家公司做成了一桩生意赚了钱后,心理平衡了,气便也消了一大半儿。又如一个人失恋后,有些痛苦,但不久又找了一个朋友,失恋情绪得到了补偿。

六、运用精神专注法

以前日本有个精神病患者,每天都要到大街上去反反复复地做一件事,那就是用一根带针的长竹竿,去捡路上的烟头,这样,久而久之,这个精神病患者竟然痊愈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用带针的长竹竿去戳烟头,其动作看似简单,但要长期做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里面之后,这位精神病患者就慢慢地消除了昔日的痛苦对心灵造成的创伤,逐渐改善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因为人如果长时间的凝视于一点,视野相对的就会变得狭小,一些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就会从眼中自然的消逝,使其能够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上。

专注,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全心贯注在你所期望的,必如所期。”在专注的状态下,人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了内心的清静和大脑的清醒,除了自己全神贯注的对象外,其他一切烦恼、痛苦、焦虑等,皆抛于脑后,仿佛进入一种痴迷状态之中。所以说,专注不失为一种调节挫败情绪的较为实际而又可行的方法,也是一种较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专注能力呢?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和个人爱好,去选择最能吸引你精神专注的东西。比如,德国哲学家根特在他的书房里沉思时,总是透过玻璃窗凝视着远方屋顶上的一个随风摆动的风向标,这使根特能长时间地集中精神思考问题,调节情绪。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这样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势静坐,专心倾听节拍器的节拍声。起先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而微弱,随着时间加长和注意力集中,就会感到那个节拍器的声音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震荡,甚至像是从室内四周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也可用钟表来代替,锻炼时把表贴在耳朵上,倾听表针发出的嘀嗒声,也可获得上述同样的感觉。

第二种是线摆法。把一条20多厘米长的细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线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待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或螺母上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就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的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你会发现铜钱或螺母摆动的幅度真的大了起来。你的注意力越是集中,反应就越加强烈,反之则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