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时机,将挫折变为转折
花飞春欲去,
叶落知秋至。
花叶化成泥,
春秋纵即逝。
这首诗名为《惜时》,咏叹的是时间,其实,人生的机遇也是稍纵即逝的。人们习惯地把时间与机会连在一起称作“时机”,是意味深长、耐人深思的。俗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史公也曰:“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机会,又称机遇,它虽然来无影,去无声,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培根引用一句古谚说,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住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因为机遇具有极强的时间性、不可复返性,所以,培根劝告世人要善于把握机遇: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又说: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有千里眼那样观察时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里,机遇比任何时候都更显得重要,改革越深入,开放程度越高,机遇和挑战越多。在“一年变千样”的上海,1993年春节来此视察的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叮嘱:“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对一个国家来说,把握住了机遇,就是掌握了经济腾飞的金钥匙;对一个人来说,机遇无疑也是事业成功的起跳板。机遇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当机会光临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抓住的。曾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说过:“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并不是天才,而只是一个具有一般素质的人,但他已将这些普通素质,发展到了超出一般的水平。”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才干,就在于他善于抓住人生中迎面走来的机遇。机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人,机遇的多少,条件的好坏,是千差万别的,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无论是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军人,还是教师、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身体有残疾者,失足犯罪者,都绝少毫无机遇的情况。在当今中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海”、“跳槽”、“打工”、“第二职业”等新名词不断充塞人们的耳目,对人们产生巨大的诱惑。抓住每一个机遇,使自己所从事的个体经营、第二职业和自己领导的实业尽快富裕或发展起来,这是眼下中国国民的普遍心态。其实,许多国家的人们亦是如此。美国的道格·加尔在《牢牢抓住你的机会》一文中,介绍的几个善于抓住机遇而取得成功的事例,都是普通人,做的也都是普通的事情,但由于抓住了一闪而过的机会,而使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比如,丽萨·雷索只有一张初中毕业的文凭,没有任何特长,这在竞争激烈的美国想就业是很困难的,因此她只好在父亲的小公司里当一个敲钉子的工人。1983年的一个礼拜天,她听说巴尔提摩火车站旁的一个停车场需要雇一个人,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前途的机遇被她抓住了。她向老板提出来,在车场试工三个月,不要报酬,老板同意了。三个月试工期满后,老板正式雇用了她,但附加了一道难题:车场目前正欠着一笔债务,向她借三千美元。老板向雇员借钱——而且还是向一个一直没有领到任何报酬的雇员借钱,这自然会有很大的风险,但这也是一个机会。雷索向人筹措了这笔钱,借给了她的老板。然而第二天老板走了,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她。当时只有21岁的雷索毅然地接过了这个烂摊子。为了节省开支,她只留下一个工人,并签了新的合同。她的停车场比其他停车场离火车站要远一些,但雷索坚持,只要提供更优越的服务,顾客就会上门。她把停车场重新命名为本尼泊车公司,并向顾客免费提供报纸以及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如洗车、换车胎、换电池等等。为了保证停车场从早上五点半开放到深夜一点钟,雷索搬进了她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在电炉上做饭吃,晚上就睡在办公桌上,冬天就靠一个发热器取暖。开始的时候,她入不敷出,渐渐地顾客们喜欢上了这个停车场,而且好像不介意还得走一段路才能到火车站。雷索把赚来的钱都花在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上,高额的保险金,严密的安全措施,增加工人,以及扩大营业范围。几年以后,雷索觉得疲劳到了极点。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当她看到杯子里的咖啡都冻成了冰块时,她觉得十分沮丧,她烦恼了一整夜。但是,到了第二天,她又决定要把她的梦想继续下去。于是她投标承包第二个、第三个停车场。现在她又在计划承包整个西北地区的停车服务。她每年的利润已达百万美元,她的成绩使她赢得了“1987年国家青年企业家”的称号。
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挫折使人陷入困境,但也给人提供机遇。人生的分水岭经常可能是因为一场疾病、一次失败或多次失败、意外的天灾、人祸和其他各种意想不到和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遭遇,给人造成巨大的不幸,带来厄运,但也迫使人去思考人生。在这种逆境下,人的思维高度集中,特别敏感,也极易发现机遇,抓住机遇,从而摆脱挫折,冲出困境,发展自己,从失败走向成功。爱默生说:“第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一次失败,有时也正是一次机遇,挫折是逆境顺转的契机,是改变人的命运的转折点。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的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书稿曾经先后投寄过15家出版社,每次都被原封退回。一连串的失败打击,使他痛苦得几乎发狂了。在愤怒中,他要把书稿投到火炉中去。他的妻子冷静地抢了回来,劝他再寄一次,这实际上是再抓住一次机会。果然,第16家出版社终于采用了。
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从此,他接二连三地写了一百多部科幻小说。最后的一次投稿机会,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逆境转顺,由失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8世纪,俄国杰出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国北部一个小岛上的渔民家庭,那里没有学校,他能找到的只是一本《圣经》,这就是他最初的学习机遇;19岁那年,他不顾家庭反对,仅带着从邻居借来的三个卢布,不远千里到莫斯科求学,这也正是一个机遇。毕业后,他被派往德国深造,经过刻苦学习与研究,他创立了著名的物质不灭定律和一系列科学发明,最后终于成为俄罗斯科学之父。然而在沙俄时代,他在国内却没有应有的地位,科研工作一直处在困境之中,甚至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年,还曾一度被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免除了职务。面对这样的逆境,他坦然对待,仍然激流勇进,抓住一切机会,“竭尽全力为祖国效劳”。失败、贫穷、困难、打击等入生挫折,固然会给人带来苦恼与痛苦,但另一方面也使人得到激励和磨炼,并且使人逐渐坚强起来。但也有不少青年人,一遇到失败的挫折,就灰心丧气,丧失了前进的勇气,自然也就无法发现和捕捉能改变自己所处逆境的机遇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机遇往往与风险结伴而行,越有风险的地方,越有机遇。现代青年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更新快,他们已经不再把风险、危机解释为祸机,而是将其视为孕育着进步的、充满着活力的生机,它所给人的是崇高的冒险精神和挑战精神。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冒着风险涌入深圳、海南求职、打工,寻找机遇,寻找自我价值,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因为涉及面很广,牵涉着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因素的增加,必然要导致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即风险增加。比如说,干部、职工辞职下海,打碎了“铁饭碗”,这自然有很大的风险。但却给人提供了经商成功而致富的机遇;工厂、企业转变企业机制,实行定员承包,竞争上岗,与职工利益挂钩,从而也出现了再也吃不上“大锅饭”的局面,但却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扭亏为盈,给职工的就业、增加福利待遇提供了众多机遇;干部和科技人员合理流动,人们有了选择职业的权利和发挥更大作用的机遇,但同样也会面临失业的危险;当工厂、企业推向市场的时候,既面临着倒闭或被吃掉的风险,但也提供了搞活企业,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机遇;职工按岗立薪、薪随岗变,就意味着收入的上下浮动,激起动荡的风险……总之,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风险已开始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机遇也到处出现。在这平等的竞争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使一个人的真正能力和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想避开风险而希望有个好结局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人们之所以要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因为他们时常不惜做出有挑战性的决定。曾任美国全国电视网《美国,早安》的节目主持人赫特曼,就是在抛开了经济学位和优厚收入的保障后,投入新闻娱乐界并取得成功的。美国的《企业家》月刊,每期都在目录页上全文登载下面这则“美国企业家协会的信条”:
“我是不会选择去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找安逸。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生活;宁愿要达到目的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那毫无生气的平静。”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去与慈善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做交易。我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的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位企业家所必备的。”
这一段“信条”,对每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深思寻味的。企业家,英语是Entrepreneur,意即创业者。创业就要开拓,就要创新,就要果断,就要敢于承担风险。
在风险中捕捉机遇是企业家的潜能,也是每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艾柯卡说过,“当机立断并积极行动已成为优秀管理人才的标志,同样也是那些甘冒风险寻求自身真正发展的人的标志。”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在风险面前,瞻前顾后,畏首缩尾,优柔寡断,放走了机遇,后悔莫及。正如有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在他的《走出夹缝》一书中说:“机遇,在不少场合是伴随着困难出现的。”因此,在机遇面前优柔寡断的背后,原来是在困难和风险面前的软弱和胆怯,是在失败挫折面前的退缩和无能。这样的企业领导者自然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之所以是企业家,正是具有向困难和失败挑战的勇气和毅力,正是在面临巨大风险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通过正确的决策去化险为夷,克险取胜。香港知名人士、地产界巨子庄瑞杰靠10元钱起家,从卖苦力成为百万富翁。就在他踌躇满志之际,厄运突然降临,因地产股市暴跌,他的资产一下子损失百分之九十,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在这盖顶的打击面前,在这巨大的挫折面前,庄瑞杰没有丧失信心,以顽强的毅力,想尽办法继续在充满风险的地产股票交易中捕捉机遇,终于在1986年重新崛起,如今又成为亿万富翁。
有人认为,人生处处有机遇,可惜就是我遇不到。这是为什么呢?马克·吐温幽默地说过:“每个人的一生中,幸运女神都来敲过门。可是许多人竟在邻室中听不见她。”为什么听不见她呢?因为,机遇不会光顾无准备的头脑。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某些偶然的机遇,能对人们产生“时来运转”
的影响,促使人生逆境顺转,但这是有前提和条件的。中国兴南集团公司总裁王刚在回顾自己艰苦的创业历程时,说:“从来就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机会不仅存在于外面,更存在于我们心中。”机遇是不能等待的,而要去追求,去创造。如果一个人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随时随地努力去发现机遇,创造机遇,那些等待机遇从天而降的人,要发现它永远遥遥无期。这种人所犯的愚蠢的错误,莫过于坐在路边,“守株待兔”,等别人来邀他同去富有与权势之邦。有一位著名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等待机遇,要机遇等待自己。”
1928年,化学家维勒曾经注意到墨西哥生产的一种铅矿,认为其中可能含有新的元素。不过,他当时忙着别的事,没有深入研究下去。三年之后,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德朗却从中发现了新元素钒。同样,在19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从黑纸包裹的底片无端曝光这一现象中,发现铀盐的放射现象。其实,几乎与他同时,另一位法国科学家也已发现同样的现象,可惜他当时以为是黑纸包得不紧造成漏光,没有在意,痛失重大发现这一良机。在科学史上,可举出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就机遇本身来说,它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谁都有着平等的机会去成就他的科学发现。但是,关键在于是否使自己的头脑时刻处于有准备的状态。所谓“有准备的状态”,即包括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智力因素,又包括处在失败、挫折情境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和毅力的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机遇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