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来信: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所走的路
16541600000015

第15章 团队建设(6)

【传承理念】:事业越做越大,建成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

在柳传志复出之初,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曾说:“柳传志复出,而且是杨柳重新组合的复出,是对杨元庆的进一步肯定和支持,只会减少整个企业经营中的风险。这也是柳传志对接班人培养方式的又一个探索。这个探索有可能在3~5年后会给我们交出一份非常好的答卷。”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探索真的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这一做法也必然给众多的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当年柳传志冒着“晚节不保”的风险帮杨元庆挑起担子,与他的“家长”情结有很大关系。作为创始人,他把企业当成亲生儿子,非常有感情,看到企业处于危难,他如何能袖手旁观?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言,将来如果联想真的再一次遇到非柳传志不能解决的难题,他依然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一个中国企业家对企业最朴素的感情。企业家对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责任,而经营好企业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位合法经营的企业家,都值得我们去肯定和敬佩。

在讲话中,柳传志还深情地提到刘军和邵鹏,对自己的几位心腹爱将,柳传志曾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培养,如今看到他们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再回顾起之前的点点滴滴,一度哽咽。也许,在柳传志心目中,这些“下属”更多的像是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吧。

【寄望未来】:布局未来,期待联想拥有更好的明天

柳传志对企业传承的理念在这次讲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本着这个想法(大家都能够有苹果吃),才会把我们的事业越做越大,做成一个真正的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没有家族”是指没有血缘关系,而是通过机制、文化保障将企业传承下去;“家族企业”就是指公司最高层必须是有事业心的人,“把企业当成命”。

从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柳传志的下一个征程应该是联想控股。这也意味着从联想集团卸任之后的柳传志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更高层面的联想控股布局。是的,卸任后的柳传志一定不会甘于“寂寞”,尽管他人不在联想,但心却一定不会离开。对于联想这艘航母,他有更大的目标,他眺望的方向是更远的未来。而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是,将来联想控股这一阵地,他一定也会选择一位好的接班人的。

正如讲话中所说:“原来我们越过的只是丘陵,在我们前面的才是山峰,元庆一定能够越过这个山峰。”我们也希望联想越来越好。

柳传志的卸任讲话,不是联想事业的中止,而是新一页的开始。卸任讲话表明经过两年多的历练,联想集团险境已过,杨元庆已经完全具备联想集团董事长的能力。“撒手”需要的是大气,“接手”需要的是勇气,再“放手”更彰显出柳传志掌控企业登峰造极的格局。

外界普遍认为,联想的杨元庆时代已经到来。杨元庆所率领的高管团队,在经过了两年来全球化和扭亏的大挑战之后,将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健。多元化的团队、强有力的全球文化、业务模式和创新将是联想成长中永不可缺的成功基因。新联想将成为一个在创新领域的标杆企业,成为一个在全球四处扩张的“行动派”。

苏小和点评:柳传志能走多远?

柳传志先生再一次将联想集团的担子全部交给杨元庆,这听上去似乎是新闻,但其实早已不新。媒体追捧这样的企业信息,原因在于,柳传志曾经把联想集团交给过杨元庆,两年前又老骥伏枥、披挂上阵。如今的联想集团,各项指标一路走好,柳先生再一次交棒,一来表明柳先生本人这两年的强人管理硕果累累,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至少在联想集团这一块,只有柳传志先生能够锁定乾坤、一统江湖;第二则是表明,经过两年多的再磨炼,杨元庆这样的企业家人才终于成熟了,成熟到再也不用柳传志先生手把手带路了。

企业主动释放出来的信息,再次显示了柳传志先生的人才观。几年前,我采访柳先生,他总结自己的企业家成就,其中的一条,就是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培养了几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企业家。这样的话当然所言不虚,除了杨元庆之外,柳先生这一次提到了另外几个年轻的名字:刘军、陈绍鹏,其实还有才华横溢的郭为,以及跌倒重来、自信得不能再自信的孙宏斌。

刘军的经历,让柳先生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说起这个年轻人,媒体形容说,柳先生双眼盈泪;陈绍鹏离开联想集团,去了联想控股的农业板块;孙宏斌虽然与联想有过纠缠,但他后来在天津崛起,和柳传志先生的再度提携与帮助有很大关系;至于郭为,他说起柳传志,是一种父亲一样的情感,没有柳先生,不可能有郭为日后的事业与视野。

可以肯定地说,当这样一连串优秀的、年轻的名字,同时都成为柳传志先生的门徒,你必须承认,柳先生带领队伍、培养后生的本领,是值得不断赞美的。人们或许再夸张一点,说柳先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试想,中国之大,有几个老一辈企业家能带出如此豪华的一支年轻企业家队伍?几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柳传志先生的名下,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大产业,每个人都在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每个人都志存高远,努力打造一种具有独立品牌意义的企业梦想。

此情此景,人们还能说什么呢?我看见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是众口一词的赞美——柳先生才是中国企业的教父,他的影响力是可持续的,他的经验具备优美的中国范式!

带队伍,还是带队伍。这样的陈述我们太熟悉了。我想起另外一个企业家勃兴的时代,那就是晚清的官商结合企业发展时代。今天的人们依然会记得一个叫作盛宣怀的企业家,他上通朝纲、下引市场,他一辈子都在操办轮船招商局这个伟大的企业,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随处可以见到招商局的身影。

和许多年之后的柳传志先生有点类似,盛宣怀官至邮传部部长,同时也是轮船招商局持久的掌门人。而柳先生则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七大党代表,联想集团的创始人和一直的掌舵者。轮船招商局起于官办,第一次改制为官商合办,后来由盛宣怀主导,再一次改制,成为一家比较标准的商办企业。也就是说,昔日的轮船招商局也曾经历过从纯粹国有到基本私有的改革过程。这再一次与联想的发展路径类似——联想起源于中国科学院,从投资到产业,都是标准的国有企业模式,但许多年之后,在柳传志先生的主导下,今日的联想已经成为一家规范的、产权清晰的、国际性的、不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以至于在很多场合,柳传志先生更愿意说联想也是一家标准的私人企业。

联想的改制成功,是中国企业史上最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事件之一。但有人在议论,联想改制的成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它不可挪移、不可复制。也就是说,这样具有本质意义的企业改革历史,只有在柳传志先生的主导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历史真的具有相似性,当年轮船招商局的改制,毋庸置疑地也只有一个主导性条件,那就是盛宣怀的地位、盛宣怀的影响力。

更大的相似性还在于,盛宣怀也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他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可以说一点都不逊于柳传志先生。熟悉历史的人们,必然记得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团队。以轮船招商局为核心,盛宣怀先后将郑观应、唐景星、徐润等一批晚清最具有企业经验的人才招致他的麾下。

郑观应,曾经写过《盛世危言》,对中国的商业思考烂熟于心,他的言论深深影响过一个时代的思想。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百年之中,能够把商业经营和时代思考完美整合在一起,两方面都大有成就的,唯有郑观应一人。唐景星,也是出身于商业世家,从小就接受完整的英国式教育,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最具有国际贸易视野的杰出人才之一,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国际秩序之下的生产与贸易,可以说是胸有成竹。还有徐润,这是晚清上海滩最富有的商人,他在商业方面的技术,一时间几乎无人匹敌,他的锁定主业、适度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战略和投资战略,让他一时间富可敌国,万人仰慕。

就是这样一批难得的市场化人才,都甘愿服膺在盛宣怀的门下,原因无他,乃是盛不可多得的官场经验、商场经验,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练的人际博弈能力。他可以和李鸿章推杯换盏,可以靠近慈禧太后谨慎进言,他还可以拿到整个朝廷的漕运专运权。相比之下,郑观应、唐景星、徐润就显得太书生、太专业了,他们都搞不定复杂的官僚体系,也搞不定人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其结果就是,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才华,都只能在盛宣怀的手心里腾挪。

我并不认为,今日柳传志先生的企业人才框架,完全类似于当年的轮船招商局。但以柳先生为核心的联想人才文化,和当年的盛宣怀有某种同构性。这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一个有志于大发展的中国企业,必须有一个能在官场和市场两个方面同时非常老道的领袖人物存在。企业必须同时把官场文化和市场理念复制过来,建构起一种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方能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语境里施展身手。

毫无疑问,这样的核心人物,只能是柳传志。由此,当我们从历史出发,阅读当下,就能够发现这种“盛宣怀模式”的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柳传志模式”。的确,这样的模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之内,效果是明显的,正如柳先生自己说,他有三大贡献:其一是用本土品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产业里直接与世界一流的企业竞争,且成绩卓越;其二是改制成功,联想从此拥有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三,当然就是他带出了一批年轻人,一批优秀的、年轻的企业家。

在中国做企业难上加难,这是百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醒目的风景。社会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制度的滞后,创新的艰难,以及永远也无法理清的中国人文化,导致中国企业家一直都是最艰难的一群人。柳传志先生的企业家生涯几乎就是一个奇迹,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当然愿意对联想这样的企业保持着一种优美的期待。

需要的是时间,是不断的累积,是这个国家在常识层面的艰难进步。

点评人:苏小和知名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在《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新京报》、《东方早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开设书评和人物专栏,与王晓渔、戴新伟、成庆等人发起运作《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倡导公民社会常识阅读,影响了海内外一批真正的阅读人群。出版《过坎》、《局限》、《自由引导奥康》、《逼着富人讲真话》、《启蒙时代》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