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之所以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在于他深谙领导之要义,正如尼克松指出的:“领导代表未来,代表方向”,而“管理只代表今天,代表过程”,“领导人不仅要正确决定什么是应该干的事,而且还要说服他人去干这件事”。可见,领导者应当管,而且,必须亲自管的是决策和推动他人去实施决策。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即高度发展的生产社会化、科学一体化,领导者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决策目标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变化迅速;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量大而多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新颖性、模糊性、随机性;要求领导者具有更敏锐的统率全局的能力,来制定出未来战略性的决策目标;至于决策的实施,则应放手由下属即执行人员去具体执行,因为“真正的领导者不是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而当好“指路人”的关键就在于集中精力抓大事,大事精明,方向便明确。
而礼仪性的迎来送往、事务性的日常活动、操作性的规章程序等等,只要不是与组织的大政方针直接相关的一切事情,对领导者而言,都是“琐事”,都应尽量避免亲自处理、亲自裁决,不能因琐事而干扰领导者对大事的全局性把握和决策。同时,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取得预期效果,发布推动决策执行的指令、学习、调查和思考也是领导者必须躬亲的大事。日本的索尼公司领导人规定每周有一定时间不办公,专门闭门“思考”,这对于领导者集中精力抓大事,更好地决策,做到方向明确,推动决策的实施是十分有益的。
多用诱导少用强制
大多数人都喜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领导风格,因为这是一种更和谐、更人性化的领导方式。
领导说服下属时,应以诱导为主,而不要施以强迫。利用诱导激励下属,比强制好得多。强迫下属做事不是好办法,效果也绝比不上诱导,请求比命令更容易达到目的。
某服装厂工作绩效很差,虽然报酬很好,但产量却始终无法提高。经理尝试用威胁、强迫的方式来影响员工,但仍无效果。于是,该厂请了一位专家来处理此问题。专家将员工分为两组:告诉第一组员工,如果产量达不到要求会被开除;告诉第二组员工,他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希望每个员工互相帮助,找出问题所在。
结果第一组员工的产量不断下降,压力升高时,有的员工辞职不干了;第二组员工的士气很高,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负起增加产量的全部责任。由于齐心协力,经常有创见,第一个月,产量就提高了20%。这种效果完全是诱导促成的。
这就跟对待子女和学生的道理一样,利用地位、权力的影响不会持久,惟有出自真诚的关爱、仁慈、谦恭、温柔的影响才会持久。
所以,领导手中有权不可滥用,更不可随便训人。一个英明的领导者不应该常说出诸如以下的话语:
“这是我经过慎重考虑才做出的决定,你不必有太多顾虑。”“你是经理,还是我是经理?事情就这样决定。”
“你就照我的话去做吧,出了什么事,由我负责!”
“你听我的准没错,这事儿我做主了,你就这么办吧!”
有时候,权力并不是********,你不用特意强调,大家也知道你是领导。如果你经常把权力当做羊棺儿手中的鞭子随便使用,就会像那不可一世的秦朝统治者,不会收到好的结果,反受其累。
威信比权力更重要。如果把精力放在建立威信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聪明的领导人很少会像中国封建社会那些****的皇帝一样,随心所欲,世间万物为己一人所驱使。更不能像旧社会封建官僚那样做权力的奴隶,信奉权力至上。聪明的领导人往往是在务实的工作中,通过一点一滴,通过自己能力的施展,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风范,来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
有了威信,大家才能信服你,你的计划才能得到迅速的实施。这时,你具备了无形的感召力,你所做出的决定会得到大家一致的拥护,大家会齐心协力按你的决定去做。你的决定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会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你的威信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不讲方式地随意使用你的权力,只会使你失去威信,同时自信心下降;而学会如何巧妙地使用权力,树立你的领导威信,则会使你信心大增。
施威别忘了善后
领导者处理任何问题,都应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样不仅真正地尊重下属,而且也有利于问题的改善。
领导者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而所发之怒,足以显示领导者的威严与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形象。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和“温情脉脉”。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多日的阴雨连绵,才能衬托出雨过天晴、大地如洗的美好。暑后乘凉,备觉其爽;渴后饮泉,方知其甘。此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
有经验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当然,尽管发火施威有缘由,毕竟发火会伤人,甚至会坏事,领导者对此还是谨慎对待为好。
适度、适时发火是需要的,特别是涉及原则问题或在公开场合碰钉子时,或对有过错的人帮助教育无效时,必须以发火压住对方。况且领导者确实为下属着想,为工作着想,而下属又固执不从时,领导的火气,迟早能被下属所理解。
首先,发火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情做绝,而要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领导者一言九鼎,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一旦把话说过头则事后便骑虎难下,不好收场。
其次,发火宜虚实相间。对有些人应当众说服,不动肝火,这既能防止和制止其错误行为,也能显示出领导人运用威慑的力量,设置了防患于未然的“第一道防线”。但对有些人则不宜真动肝火,而应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去进行这种虚中有实、情意双关的表达,使对方既不能翻脸又不敢轻视,内心往往存有顾忌:假如上司认真起来怎么办?
另外,发火时要注意树立一种被人理解的“热心”形象,要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一旦发火就叫人服气,长此以往,领导者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日常观察可见,令人服气的发火总是和热诚的关心帮助联系在一起,领导人应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很热的印象,从而使发火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同。
但发火不能忘了善后。领导人发火,不论怎样高明总是要伤人的,只是伤人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发火伤人之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尊卑,人格是平等的。妥当的善后要选择时机、看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盛,效果不佳;过晚则对方郁积已久的怨气不好解开。因而,宜选择对方略为消气、情绪开始平稳时相机做善后工作。
正确的善后,要视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人性格豪爽,领导发火他也不会放到心上,故善后只需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领导发火他也能谅解,对这样的人无须下大工夫去善后;有的人死要面子,对领导向他发火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对这样的人则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还有的人量小气盛,这时可将善后工作适当延迟,以“日久见人心”的工夫去逐渐感化他。
艺术地善后还应体现出明暗相济的特点。“明”即是领导者亲自登门谈心、解释甚至“道歉”,对方有了面子,一般都会顺势和解。“暗”是指对器量小者发火过了头,单纯面谈也不易挽回时,便采用“拐弯抹角”或“借东风”的方法,例如在其他场合,故意对第三者讲他的好话,并适当说些自责之言,使这种“善后语言”间接传入他的耳中,这种背后的好话很容易打动、感化他。另外,也可以在他困难时暗中帮忙。这些暗中善后,会使他对领导由衷地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