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型领导艺术
16557000000037

第37章 处理问题的艺术(3)

林肯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已任命你为波托马克的陆军首长。当然,我之所以这么做,对我来说,有很充足的理由,不过,我认为最好还是让你知道,在有些事情上,我对你不太满意。”

我相信你是一名勇敢而战技纯熟的军人,当然,我十分欣赏你。我同时相信,你不会把政治和你的职业混为一谈,你这样做是对了。你对自己很有信心,如果这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个性,也必定是极有价值的美德。

有野心,在适当范围之内,好处多于害处。但我认为,在伯恩塞将军指挥军队期间,你曾表现出你的野心,而尽可能反对他,你那样做,对国家和一位功劳最大的友军荣誉军官来说,是极大的错误……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支持你,政府在过去和将来对所有指挥官都是如此支持。我十分害怕你以前带到军中来的那些精神:批评长官,不信任长官,现在可能就会报应到你头上。我将帮助你,尽我一切的力量将之扑灭。

当这种精神盛行于军队中的时候,不管是你或拿破仑——如果他又再度复活的话,都无法指挥军队。现在你要注意,不可轻率从事。注意,不可轻率,但要以充沛的精力和不眠不休的警觉精神向前推进,把胜利带回来给我们。

当胡克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反应会如何呢?他一定不会抱怨,而一定是全力以赴,把胜利的捷报传给总统。

把批评转换成表扬

中国有句古语叫,法不责众。当大多数人犯错误时,最好的办法是:表扬对的,震慑错的,而使大多数错者及时警醒。

当领导的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大多数人犯错误,比如单位开会,大多数人都迟到了。

面对这种错误,你不提出要求,不做批评,会使这种风气日盛,从而影响单位纪律的严肃性;提出批评会得罪多数人,中国有句古话叫“法不责众”,挨批评的人多了,大家会觉得无动于衷;点谁的名进行批评,谁就会心中不服。“大家都是这样,又不是我一个,凭什么单挑我的刺?”大多数人有着共同心理,会觉得你的批评是故意找茬,挑人毛病,与人过不去,说不定还要“触犯众怒”。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聪明的领导会采取表扬少数的办法来服众,以达到教育多数人的目的。

比如说,总经理召开工作会议,只有财务部主任准时到达会场,其他人全部迟到。总经理大为恼火,但他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表扬了财务部主任,高度赞扬了他的守时作风。结果其他人都面带愧色。

因为迟到的人当中很可能有人有正当理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批评一通,那么有正当理由者必然心中不服,觉得冤枉要申辩。他一申辩,其他人也会纷纷申辩,结果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把大多数人都给得罪了。

其实在场的人谁也不怕批评,因为有这么多人陪着,又不丢脸,一旦有人申辩,何不跟着起哄?若将“有正当理由的”和“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又不可能。就算你能区分,后者也会恼怒。

所以,表扬少数者是最佳做法,既扬了正,又压了邪;受表扬者当然高兴,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你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但并没人得罪他们,他们一方面感到羞愧,一方面还觉得你给他们留面子,会对你更加感激和服气。

领导行使批评的手段不可触犯众怒。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一旦众人联合起来抵制你,晒你的台,那时你的工作就会不顺利,处处掣肘,势必要影响领导力。

给下属的“毛病”留点空间

每个人都有优长和短缺,领导者和下属都是如此。所以,如果老盯着下属的毛病,领导者本身的视角就有了问题。

人非圣贤,多少都会有些小毛病的,领导者千万别见下属做错一件小事就批、就罚,紧抓下属的小辫子不放。如果在一个组织里形成这样一种管理习惯,上下级关系紧张不算,团队声誉、形象也不会好。

“我的部属,脑筋很不灵活,像A君,一件事要讲三次,才会去做。”像这类的批评,经常会在领导的谈话间出现。有的领导,就喜欢在有事没事时,褒贬部属。尤其到了人事考核时,若不尽可能加以挑剔,心里就着实不好过。

的确,部属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过你应该列举事实,想出最适当的指导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尤其在公司以外的场合,是绝对不能说部属坏话的。假如你是诚心地想指正他,就应该当面告诉他,而不要让别人听到。否则,你要有心里准备,部属将会一个个地弃你而去。

还有的领导,专爱说上司的坏话,尤其当着部属的面批评上司。他们以为自己具有正义感,为部属打抱不平,而事实上,他多少带点恶性毁谤的意味。

知识程度较高者对这种领导的不当做法会不加以理会。而对不了解内情,新进的部属,偶尔听到这些评语,无形中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再说,一些心存诡诈的人,会争着向上司打小报告。结果,非但得不到好处,有时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恶果。

对部属来说,每一个人,都希望选择优良的职业场所,跟随成功的上司愉快地工作。而跟着一个整天总是拿着“批评人”当饭吃的领导工作,等于是将好心情破坏了,难免会给工作环境制造一些麻烦,或不和谐的气氛。

部属最能信赖的领导,首先,就是不说别人坏话或爱教训人。

假使你非得要说,你干脆就大肆吹嘘他们的优点,假使你认为别人一无是处,这就是你有成见了。只要你能细心去发掘,任何人都会有一二点长处,在你尚未发现这些长处之前,就不能算是了解,而不了解的话,你就没有资格对人妄下论断,更不能一味地进行批评。

尽量把一碗水端平

公生明,廉生威。领导者什么时候都能做到处事以公,就不会犯下不可救药的错误。

无论在调查问卷或座谈会上,大家都一致反映“希望上司能够公平待人”。

对员工事务一律公平处理这是理所当然之事,为何大家还要如此激烈呼吁?由此反映出某些领导者在处事方面看来并不公平,因此到底如何公平处事,实在是一大学问。

就像在分配工作上,一方面唠叨个不停,一方面逼他拿出工作成绩。或者对某个人整日无所事事,显出视而不见,却将某事集中于别人。或者将困难、复杂的工作分派给生手,却让熟手做些简单的工作,都是处事不公平的实例。

如由老资格的人来担当低级工作,不熟练者承担高级工作,那就显示出对工作安排处理不公了。还有,不论难易的工作,如果要求做完的时间完全相同,那在下属心里也会认为不公平。

同时管理两项以上工作时,领导者对于自己较有经验或较感兴趣的项目,总是付出较多的关注。此时从事另一项工作者定会察觉领导者对其忽略,似乎不看重他,因而感到不公平的待遇。

责备人时如果某些人挨骂,某些人却未挨骂,那一定会爆发不满的情绪;同样的,光是拜托某人做事,或对某人显出冷漠的态度,也定会令人产生不公平待遇的心理。

在一个公司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些男员工反映道:“上司很会责骂员工,对男员工的一举一动都格外注意,但对女员工却不然,显得非常客气,我希望对下属在该骂时不要有性别之分。”他们之所以有此希望,即感到处理不公的关系。

再就其他领导者来看,同事眼中的优秀员工未予加薪,奖金也少得可怜,而对那些不好的人加薪、分红等,当然会令人觉得不公平。

让员工感到你处事公平,他们才会全力与你合作,甘心追随你。

把握处理问题的“火候”

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相同的问题也要注意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予以区别对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鱼肉蛋菜,有的人能炒出香味扑鼻、吊人胃口的佳肴,有的人却只能做成平淡乏味、有失本色的便菜。其中的奥妙和诀窍何在呢?有经验的厨师会告诉你两个字:火候。火候不到,不会香甜可口;火候过了,又会煮烂烧糊;只有火候恰到好处时,才会色、香、味俱全。炒菜如此,领导者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所要采取的手法,与其道理相近。即:也要掌握火候,把握分寸,该“冷处理”的冷处理,该“热处理”的热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指有时要引而不发,视而不见,故意冷淡,稍后再办。而“热处理”则是触机而发,及时扑救。

对此有一位党支部书记工作就做得很到位。一次,这位支部书记所在单位的一名青工因对车间主任派活不均有意见,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事被这位支部书记赶上,对吵架的青工没有批评,也没有发怒,而是拍拍那位青工的肩膀,将他领到休息室,请他消气。同时,厂机关一名干事顶撞工会主席,又被这位支部书记碰到,这位支部书机毫不留情,当众予以批评,并责令他作出检讨。旁人不解地问:“同是吵架,您为何采取两种态度?”

这位经验丰富的支部书记谈了自己的看法,对当领导的很有启迪:两次吵架,我采取两种态度,一是“冷处理”,一是“热处理”,原因有二:第一,吵架原因不同。青工的不满是事出有因,主要原因在车间主任,因而不能简单指责;干部顶撞工会主席是因为个人福利问题,属无理取闹,理当严肃批评。

第二,个人特点,环境场合不同。青工脾气直率刚烈,本身已受委屈,情绪受刺激正处于极度激愤状态,倘若不问事由一味指责,无异于火上浇油,肯定会激化矛盾,最好等他火气消停下来个别交谈。而那位干部受党教育多年,应有一定修养,却为个人私事大吵大闹,若不立即制止,必会造成更坏影响。所以,对他们分别采取了“冷处理”和“热处理”两种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冷”与“热”是相对的,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定,这也是需要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去摸索、掌握的一门重要本领。

繁杂事务中善抽身

领导者一旦陷入繁杂的事务性泥淖而不能自拔,对自己是不利的,对工作更是危险的。

身为单位或部门的领导,里里外外免不了要面临一大堆的繁杂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分巨细,事必躬亲,陷入各种事务中不能脱身,势必导致单位或部门管理不到位,影响工作效能的提高,甚至影响单位或部门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掌握从繁杂事务中抽身的艺术。

领导者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核心人物,对单位或部门的各项工作应当是负总责。单位内无论是工作的进与退,还是事业的成与败,领导者都脱不了干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什么事情都要去管,各项工作都要去理,而应该做到在负总责的前提下,协调领导班子成员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负责,发挥副职的助手作用,这样领导者就可以超而不脱,腾出时间来想大事,议战略,谋求一个单位或部门事业的长远发展,不至于被繁冗事务牵着鼻子走。然而,分工负责时,领导者不能把自己混同于其他副职,与各个副职一样各踞一个“山头”,平分秋色。领导者既要大权独揽,又要小权分散,重在把握决策权和调控权,对各个工作层面上的事务管理权应放手不插手。在一段时期的分工负责后,领导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和副职的工作特长,工作表现,对“盘踞”于各个“山头”的副职进行平行移动,这样,既可以强化领导者的核心领导地位,避免派系矛盾,又可以鞭打慢牛,迎合副职们求进求变的心理。

在一些单位或部门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下级部门的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工作人员,在有直接领导分工负责的情况下,仍喜欢越级跑到领导者那里去“进言献策”,对部门工作说三道四,而且一些领导者对这些也总能聚精会神地听。这种现象偶尔出现不足为怪,经常出现就不正常了。领导者要超脱于一般的繁杂事务,他可以设定专门的时间倾听部门的意见和群众的呼声,如果被动而频繁地与基层管理人员或普通工作人员进行接触,则不可取。这样不但会影响副职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因此,领导者在坚持分工负责的同时,要切切实实地让副职乃至于副职以下的中层领导有职有权,在管理工作运转过程中,构成副职对领导者负责,基层部门对分管副职负责,基层工作人员对基层部门主管领导负责的态势。。

凡事总有个先后主次之分,不同时期,工作上的轻重缓急也会发生变化。作为单位或部门的领导者,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工作抓在手上,突出重点,择其要者而治之。一些事关工作全局的大事要去管,去执行,不能马虎,而一些部门性的工作,尽管它在上级分管领导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得去做,去落实,但不一定非得是签了字的领导者去督办,完全可以放手让副职去执行。

做任何事总有一个度,把握不准或许会招致尴尬局面。主要领导者在讲求从繁杂的事务中抽身的同时,也要谨防自己蜕化成诸事懒得理、官僚习气浓重的甩手掌柜。领导者要学会弹钢琴,该在中军大营升堂坐帐,就在中军大营升堂坐帐,形势要求到前线出征,就义不容辞地到前沿阵地上去。有些工作重要且难,领导者冲在前面,干在人先,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导向意义;既能凝聚人心,激发士气,使大家拧成一股绳,把硬骨头啃下来,同时又能树立领导者良好的形象。不过,领导的出征频率要把握好,出征项目要选准,从有利于促进工作的角度加以思考,免得出征不当反遭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