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因公事而产生矛盾时,“官司”打到你的跟前,因为此时双方矛盾正处于顶峰,此时你不宜做出评断。否则双方定会在你跟前又大吵一顿,让你也卷入这场“战争”,双方可能由于谁最先说一句话,而争论不休。
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此时是争论不出个一二三的。这种细节的问题,也委实难以证明谁是谁非。
不妨倒上两杯茶,请他们坐下喝完茶让他们先回去,然后分别了解。
单独了解时,请他平心静气地把事情的始末讲述一遍,此时你最好不要插话,更不能急加批评,要着重在淡化事情上下功夫。
事情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人所讲的当然会有出入,且都有道理,你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也不必去证明谁说的对。
但是非还是要由你断定,当你心中有数了,此时尽管黑白已明,也不要公开说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影响两人的感情和形象。假如你公开站在一方这边,显然这方觉得有了支持而气焰大涨,而另一方则会觉得你偏袒一方。
你不妨这么说:“事情我已经清楚了,双方完全没有必要吵得这么凶,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关键是你们要从大局出发,以后不记前嫌,精诚合作。”想必经过几天的冷静,双方都有所收敛,你这么一说,双方有了台阶下,互相道个歉,也就一了百了。
如果纯属私事,你也应该慎重处理,切不可袖手旁观,因为两人私事上的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也要分别召见两人,但和处理公事不同。
对于他们之间的私事,你没有必要“明察秋毫”,评定谁是谁非,有许多私事是十分微妙的,看似简单,实则越处理事情越复杂,可能会扯进来很多旁人,事情越闹越大,定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工作。
你不妨说:“我不想知道你们之间的那些事,但基于工作我要求你们通力合作,不容许工作受私事影响,希望你们清楚这一点。”
俗话说:“钓鱼不在急水滩。”选择风平浪静的地方,选择风和日丽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的话,可能不但于事无补,说不定自己还会被卷入漩涡。
粗枝大叶的艺术
古语云,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当领导的同样需要这种胸襟,有时装装糊涂,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用在领导处理问题上就是“粗枝大叶”的艺术。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领导对部属非常严格,动不动就批评,毫不留情面。批评部属,本来是很正常的事,然而观其效果却并不理想,反而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对于领导的批评,表面接受内心却不服气的部属有之,因受批评而失去工作热情的有之,更严重的是这些常批评部属的领导往往被部属敬而远之,无形中在彼此间划出了一条鸿沟,下属有意见和建议不敢提也不愿提,工作都没有了热情,致使领导感到工作吃力,部属感到压抑,导致整个单位或部门死气沉沉。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就在于领导缺乏“粗枝大叶”的艺术。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部属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领导大可不必凡事认真,一看到部属有些微过失,就以为不得了了,非大动干戈不可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领导完全可以采取“粗枝大叶”的方式,对部属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方面,孔子的做法是值得某些领导借鉴的。孔子深知学生子夏看重财物,为人吝啬,所以宁可冒雨行走也不向他借用遮风挡雨的“盖”,以免使他为难。他认为只有多多地容忍人家的短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长久,这是很有见地的。
但是,我们的某些领导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喜欢去揭人家的伤疤,哪壶不开提哪壶,自以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殊不知其所作所为大大伤害了下属的自尊,不知不觉中拉开了自己与下属的距离,失去了下属的信赖,把自己推向孤家寡人的位置上,成为下属所不欢迎的人。有个别领导更是把挑毛病、抓把柄作为驾驭下属,体现权威的一种手段,那就更错误了。玩弄权术的人终将遭到下属的唾弃,而且你存心挑毛病,反过来下属也会刻意挑你的毛病,到头来你的领导威信扫地还是其次,影响了整个单位或部门事业的发展你更是难辞其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领导干部才更应学会“粗枝大叶”的艺术,这也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你让人一寸,人敬你三分。一个单位或部门,只有在这种互相宽容体谅的环境下,相互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团结友爱的工作关系,才能形成一种同心同德的工作局面,也才能真正把事业推向前进。
当然,我们主张领导学会“粗枝大叶”的艺术,并不是要领导放弃原则,明哲保身,做一个老好人。一味地放弃原则、宽容部属同样是危险的,它将使工作陷入放任自流的境地,甚至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我们所谓的“粗枝大叶”的艺术,是要求领导对部属某些无关大局的过失或缺点能持一种容忍的态度,慎用批评,多从正面鼓励。正如教师把某位学生定为后进生并总是加以批评会使其越来越后进一样,领导如果总批评某一部属也会使其成为不思进取的真正的落后分子。有些员工在原先的单位里是出了名的落后,可换了一个单位后工作却干得有声有色,出现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就在领导身上。因此,领导批评部属一定要慎之又慎。
需要指出的是,“粗枝大叶”的艺术并不等于不闻不问,恰恰相反,它要求领导工作更加细致耐心,要求领导对部属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首先,“粗枝大叶”并不是真的对部属出现的一些问题置之不理,而是讲究粗中见细的功夫,能够抓大放小,既要想办法补救部属工作上的阙失,又要不动声色,通过各种巧妙的方法使部属领悟到自己确实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并能使部属体会到你对他的爱护和尊重。其次,只有对部属的情况了如指掌,才可能准确地把握部属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该严肃处理的严肃处理,该轻描淡写的不妨就来个“粗枝大叶”。这样反而会使下属认为你是个善抓大事,不是个斤斤计较、小题大作的领导,也会更加敬佩你。
当然,我们强调领导应学会“粗枝大叶”的艺术的同时,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要“粗枝大叶”过头,把领导工作做的稀里糊涂,失去原则,这是需要注意的。
现场调控艺术
遭遇突发事件时,是最考验领导处理问题艺术的时刻。掌握现场调控艺术,乃是对领导者的必然要求。
领导者在群众意见不统一,甚至发生矛盾对立的现场,能有效地进行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处理问题的艺术。
由于工作需要,上级要将深受当地群众拥护的乡人大主任调走。在召开人代会酝酿乡新的人大主任候选人时,其中一名代表当场发言,他列举了原人大主任十多年的工作政绩。许多代表纷纷附和,强烈要求组织上把原主任调回来,继续选他为人大主任。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严重影响了会议的正常进行。
面对这种局面,出席人代会的县委组织部严部长果断走上前台,针对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代表问,他说:
“就刚才那位代表提出的问题,我作点说明。我认为,刚才大家对原主任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无虚夸之嫌。‘政声人去后’,如果原主任不是一个务实为民的好领导,代表们又岂能给予他如此好的评价?组织上的看法和你们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不认为有些代表提出这个问题带有什么不良动机,恰恰让我们看到:干部只有务实为民,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和赞誉。按县委的规定,乡镇领导50岁离岗,县直单位领导55岁离岗,原主任已满49岁,这次不调,就失去了进县直单位的机会,我们考虑到原主任长期在乡镇工作,反映很好,想让他在领导岗位上再干几年。他本人也向组织上提过换个环境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决定在他满50岁之前把他调入县直机关任职,并根据他的政绩与资历,视为乡长一样安排担任副局长。由此表明,原主任的调动一则是工作的需要,二则体现了组织对他这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老领导的关心,其调动与安排恰恰说明了组织对他的充分肯定。各位代表,我们党实行的是党管干部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党的意图与群众的意愿是一致的,选配好乡领导班子,是组织上与代表们的共同愿望。党的干部是党和群众的共同财富,不是为某部门、某单位所独有的,组织上完全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干部进行合理调配。作为干部本人及群众,都必须理解和服从,我希望各位代表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位代表是全乡的精英,肩负人民的重托,责任重大,选好了领导班子,你们是头等功臣,反之,群众也会怪罪于你们。我相信,今天这个小小的插曲,会更好地统一我们的思想,协调我们的步伐,使选举取得圆满成功!”
分析这番精彩的发言,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切中了代表们的心理,充分运用攻心之策,采取“三部曲”的形式,真正把工作做到了对方的心坎上。一席话就理顺了情绪,控制了事态,化解了一场潜在的选举风波,收到了独特的效果。其现场调控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顺承话题,缓解对立情绪。有代表在选举会上抛出与组织意图相左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一定会激化矛盾,造成现场失控,酿成严重后果。所以,严部长不是直接作答,而是顺承代表们的话题,承认他们说得有理,肯定他们的做法不存在不良动机。如此接应话题,无疑使当事者明白其所提事实,组织上并没排斥,而是坦诚接受,原本对立的情绪自然有所缓解,这就为领导者下一步的理由阐释营造了好的心理基础。同时,顺承话题,把话简要地重叙一下,对领导者稳定情绪、理清思路也是一个缓冲,否则,见招就接,急入主题,往往会乱了阵脚,容易塌场。
其次宣明政策,动摇其固执心理。打消了代表们的顾虑与怀疑心理后,绝大部分代表是会按组织意图办事的,但不排除极少数代表受开始时情绪与心理的影响,仍会固执己见,服从配合意识不强,影响选举的圆满成功。针对这部分人的心态,严部长显示了棋高一着的控场艺术,即在缓解对立情绪、打消怀疑心理、拉近彼此距离的基础上,再从纪律与政策上给其加一道“紧箍咒”,尤其对固执者起到震慑作用:人民代表的权力不能只代表个人意志,必须代表全乡人民,选举是成是败,论功记过都负直接责任。这种刚柔相济的方法,于情于理于法都会促使代表们强化开好人代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由此表明,领导者遇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在直面矛盾的临场应变中,只有具备较强的临场控制能力,处变不惊,思路清晰,并讲究发言艺术,善于运用攻心之策,疏导情绪,才能避免事态恶化,顺利实现领导目标。
指责也要带着真情
在真心关怀与温暖的心境下,谅解下属的错误,让下属敢于承担风险。好的领导者深懂此道,就是在批评或指责他人时,也必先表扬他人。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理发师在为顾客刮脸前,先在客人脸上涂上肥皂沫,而麦金尼远在1896年竞选总统时,就曾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时,共和党一位重要人士写了一篇竞选演说,以为写得比任何人都高明,于是,他把他那篇不朽演说大声念给麦金尼听。那篇演说有一些很不错的观点,但是不行。因为它很可能会惹起一阵批评狂潮,麦金尼不愿使这人伤心。因为他怕抹杀这人的无比热忱,然而他却又必须说“不行”,最终,他把这件事处理得很巧妙。
他对这位人士说:“我的朋友,这是一篇很精彩而有力的演说,没有人能写得比你更好。在许多场合中,这些话说得完全正确;但在目前这特殊场合中,是否相当合适呢?从你的观点来看,这篇演说十分有力而切题,但我必须从党的观点来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你回家去,根据我的提示写一篇演说稿,并且送我一份副本。”
他真的照办了。麦金尼替他改稿,并帮他重写了第二篇演说稿。他后来终于成为竞选活动中最有力的一名演说者。
下面这封信是林肯总统所写的,也是他所有信件当中第二著名的。林肯可能只花了五分钟就把这封信写成;然而它在1926年的一次公开拍卖中,却以一万二千美元的高价卖出。
这封信,是在1863年4月26日南北内战最黯淡的时期写成。一连18个月,林肯的将领们带领北军作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性撤退,除了无益、愚蠢的人类屠杀之外,什么都没有,全国震惊起来。数千名士兵自军中开小差逃亡;甚至共和党的参议院议员也起而反叛,希望迫使林肯离开白宫。“我们现在处于崩溃边缘,”林肯说,“对我来说,似乎连万能的主也跟我们过不去,我看不到一丝希望。”就是在这种黑暗的忧愁及暴乱中,出现了这一封信。
这可能是林肯当选总统之后亲笔所写的一封最严厉的信:信中对胡克将军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但在指责中,林肯对胡克将军赋予的情感也是清晰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