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必知的160条处世老经验
1659400000002

第2章 定 谋而后动,咬定雄心不放松

§§§第一节 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

一个有理想的人,就应该“咬定雄心不放松,立根左右逢源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为了实现雄心壮志,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情况下,无论有什么阻碍,都应勇往直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梦想的航船冲破现实的坚冰,达到胜利的彼岸。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刘义庆

志之难人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喻老》

故事回放:

菲尔·强森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儿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儿子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缺席”了。父亲十分伤心,认为自己养了一个没有野心并且不求上进的儿子,使他在员工面前非常丢脸。

有一天,菲尔告诉父亲,他希望做个机械工人,到一家机械厂工作,这令父亲十分惊讶。不过,菲尔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从事比洗衣店更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更长,但他竟然非常快乐,在工作中吹起口哨来。在这段时间里,他选修了工程学课程,研究引擎、装置机械。

而当他1944年去世时,已是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并且制造出“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如果他当年留在洗衣店,他和洗衣店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清官,名叫海瑞。

海瑞没有中进士,而是举人出身进入仕途,这使得他的升迁异常艰难。海瑞开始时被委任为福建一个县的儒学教授,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的时候,他已经45岁了。官职虽小,海瑞仍然勤勤恳恳。此时,他节俭的名声已经远近皆知。

明世宗即位后,吃斋崇道,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不理朝政。督抚大臣争相奉上吉祥如意的符兆之物,礼官则专门为此上表祝贺。朝臣中,自从杨最、杨爵上书反对崇道而获罪后,再也没有谁敢评议崇道了。但在1566年,官职不大的海瑞却斗胆上了一个奏本,劝说世宗不要沉溺于方术之中,应振理朝政。

世宗看了海瑞的上疏,十分愤怒,他下令将海瑞逮捕起来关在狱中,追究他的指使人。不久又把他交给刑部,刑部拟的罪是处死,报给世宗,但世宗没有批示下来。后来,户部司务官何以尚猜想世宗并不想杀海瑞,于是上疏请求将海瑞释放。世宗大怒,下令锦衣卫将何以尚打了一百棍并关在监狱中,日夜拷问。两个月后,世宗死了,穆宗即位,才将海瑞释放,官复原职。

此后,海瑞仍上书劝谏,惩治贪官,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海青天”。

听老经验:

假如菲尔·强森屈从了父亲,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他只能是一个不快乐的洗衣店老板,而不能成为波音公司的老板。假如海瑞不按照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行事,则他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而不能留名青史。听从自己的心声会让你走向成功,然而光有爱好、兴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身体或智力条件。就像很多人都羡慕运动员、演员的风光,但是,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运动员或演员,除了爱好和勤奋努力外,还应该培养自己坚定的信念,并要至死不渝地捍卫自己的信念。

§§§第二节 像爱生命一样爱声誉

故事回放:

名誉常常成为地位和成就的孵化器,其影响力是惊人的。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首演时,谢幕多达五次。而国王登台亮相时,谢幕也不过三次。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为他带来的名誉更胜过君王的权威。他去世时,维也纳人倾城而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居里夫人发现和提取镭,为人类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她的俭朴、低调更为她赢得了高贵的名誉。美国民众为了支持她的研究,踊跃捐款,赠予她一克镭。当居里夫人抵达美国时,欢迎的人群在码头上等了5个多小时,他们载歌载舞,高声呼喊着“玛丽”的名字。法国当局为了表彰她的杰出贡献,更决定赠予她十字骑士勋章。

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暴力团伙的仇恨,他们一再威胁、恐吓、骚扰他,但检察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检察官并不想理会,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鲜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英国将军威灵顿想要买栋楼,他的仆人靠他的名声压低了价钱,少付了500英镑。威灵顿得知此事,大为恼火,他说:“你把我的名誉卖了500镑!”然后将500镑如数奉还卖主,这才了事。

听老经验:

关于名誉,莎士比亚这样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

名誉是成功的奠基石。仅仅依靠名誉,你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获取胜利;一旦名誉扫地,你会变得脆弱无力,四面楚歌,遭受攻击。因此要时刻捍卫你的名誉,警惕可能存在的任何攻击,而且在它们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出其不意地将其击溃。

§§§第三节 一味的谦让要不得

故事回放: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子尖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会注意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一样从口袋里钻出,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您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整个锥子都会像麦穗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到达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

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手提宝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了。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他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听老经验:

如果当初毛遂不自荐的话,或许他可能一直是一个得不到重用的“小职员”。如果他一直遵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那也不会站出来表现自己了。所以,适当地表现自己是必要的,只要不过头就好。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展现自身能力,主动推销自己,才能更有助于你的发展。

§§§第四节 委屈不见得能求全

故事回放: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某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了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都太累了,一名身体染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吼叫着,让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做投降状,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青年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人。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青年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

面对无所畏惧的孙天帅,女老板已是黔驴技穷,最后只能气急败坏地大吼:“不跪就马上给我滚出去。”孙天帅毫不犹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在强行委屈自己与保留尊严之间,孙天帅选择了尊严。假如说孙天帅和别的人一样跪着接受老板的惩罚,不仅失去了尊严,而且自己的工作条件也不会得到任何改善,还可能面临日后更严厉、更苛刻和更有损人格的惩罚。与其待在这样的公司里,还不如早日离开。

有一个农民,只上了几年学,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二亩薄田。在他18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佳的母亲,还有瘫痪在床的祖母。

改革开放后,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塘,想养鱼。但村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又把水塘填平。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想发财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了300元钱,养起了鸡。但是一场大雨后,鸡得了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3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只靠二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可谓天文数字。他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忧劳成疾而死。

他后来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

36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娶到媳妇。即使是离异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为他只有一间土屋,而且随时有可能在一场大雨后倒塌。

但他仍然坚持着,不久他又四处借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不料,上路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他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机已经支离破碎,他只能拆开它,当做废铁卖。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了。但多年后他还是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总,手中有一亿元的资产。

听老经验:

人们常说“委曲求全”,想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较大的利益,但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但不能求全,反而导致精神压抑,做事缺少热情和主动性。

不委曲求全,尽量爱自己,不是一种羞耻、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和健康,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和强壮。

§§§第五节 老虎不发威,未必是病猫

故事回放:

楚庄王在他即位后的三年里,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人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绝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一些忠心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谁也不敢向他进谏。

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非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庄王好猜谜语,他就给庄王准备了一个谜语。

伍举来到宫中,只见庄王左右拥抱着美女,正在调笑饮酒。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

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附近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九重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可是数月之后,庄王仍没有任何改变,荒淫无度的生活更加严重。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可收拾。他决心不用伍举的委婉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

苏从说:“见到了。我身为国家的重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如果因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就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把经过调查核实、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

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高兴。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辆之多。楚国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事实上,在这三年时间里,庄王并没有因游乐而迷失本性,而是暗地里在做积极准备,条件成熟后便一飞冲天,用意之深,后人难及。

听老经验:

时机尚未成熟时默默无为,一旦时机成熟了就突然行动起来,毫不犹豫地朝着既定的目标挺进,这正是深谋远虑者的高明之处。而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时间里,不妨制造出一种“病猫”的假象,看清楚谁只是泛泛之交,谁是真心对你好的朋友,拿捏好对待不同人的尺度。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定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六节 劝将不如激将,激将不如逼将

故事回放: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弄得民不聊生,于是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许多有实权的朝廷官员纷纷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但大权在握的李渊并无反叛之意。

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各地反叛有数十起,隋朝江山岌岌可危。此时李渊任太原太守。他的副手裴寂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他悄悄结交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密谋反叛,但必须动员李渊一起行动,这样才能借助他的兵权。但是劝说工作异常艰苦,于是裴寂和李世民商议切断李渊的退路,逼李渊按照他俩的意愿行事。

有一天,裴寂在晋阳宫设下宴席,请李渊饮酒。二人相交已久,李渊身为宫监,到此赴宴也合情理。于是李渊也不起疑,就高高兴兴地去了。

裴寂与李渊坐定,美酒佳肴依次献上,二人边喝边谈,十分快活。李渊开怀畅饮,不一会儿就有了几分醉意。这时门帘一动,环佩声响,走进两个美人,都生得如花似玉。裴寂指引两美人左右分坐,重新劝酒。

就这样,李渊醉卧晋阳宫,两个美人侍寝。李渊只知沉沉入睡,哪里还晓得什么犯法。酣睡多时,李渊酒已醒了大半,见有两个美人陪着,不由感到奇怪。李渊打起精神,问起二人姓氏,一美人自称姓尹,一美人自称姓张。李渊又问她们二人是哪里人,二人并称是宫眷。李渊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和宫眷同寝只能是死路一条。

两位美人连忙劝慰道:“主上失德,南幸不回,各处已乱离得很,妾等非公保护,免不得遭人污辱,所以裴副监特嘱妾等早日托身,借保性命。”

李渊频频摇头说:“这……这事怎可行得?”一面说,一面走出寝门,走了几步,正巧遇着裴寂。李渊一把拉住裴寂,叫着裴寂的字说:“玄真,玄真,你难道要害死我吗?”

裴寂笑着说:“太守,你为什么这般胆小?收纳一两个宫人只是小事,就是那隋室江山,亦唾手可得。”

李渊惊慌道:“你我都是臣子,怎么出此叛言,自惹灭门大祸?”裴寂说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隋主无道,百姓穷困,四方群雄逐鹿。您手握重兵,令郎储士养马,何不趁机起义,吊民伐罪,经营帝业呢?”

李渊道:“我李家世受皇恩,不敢变志。”

李渊口说不敢变志,奈何退路已断,不反即死。他知道与宫眷同寝的罪名是何等严重,况且炀帝早对李家人心怀疑虑,若他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借口杀死自己,甚至诛灭九族。于是,李渊只有反叛一条出路,再加上裴寂、李世民分析天下形势,讲清利害,李渊终于坚定了反叛的决心,最终建立了大唐江山。

听老经验:

裴寂和李世民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方式请求李渊的帮助,不仅不能得到帮助,还很可能遭到李渊的斥责。所以,他们一方面设计让李渊无路可退,一方面又用事实证明跟随隋朝已经不是大势所趋,让李渊坚定信心,最终才成了大事。

有时候,求人办事不能太死心眼,而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将对方引到关乎切身利益的底线附近,此时不用再做什么,对方就会出于自保的本性,而答应帮你办事。

§§§第七节 练就宰相的肚子,容纳小人的船

故事回放: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他幼年丧父,后来母亲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韩信从小只好读书习武,不会种田、做生意,到了无以为生时,只得到邻里家中混饭吃。

一天,韩信遇到一群恶少,其中一个侮辱韩信说:“别看你长得又高又大,好佩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牢牢地盯着他看了好久,终于忍了气爬着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市井人皆耻笑韩信,认为他胆小如鼠。

有一次,韩信在水边钓鱼,饿得直冒冷汗,旁边漂洗棉絮的老妈妈发现了,主动分出一些饭菜给韩信吃,连续几十天,每天供给韩信吃的。韩信万分感动地说:“我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过了一段时间,韩信听说项梁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就去投奔项梁的队伍,但一直不受重视。项梁在定陶战死之后,韩信继续留在队伍中,项羽也只安排他当个小差。这期间,韩信几次向项羽献策,项羽根本不听。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韩信就投奔了刘邦。他被刘邦封为连敖(一个管粮饷的小官),依旧默默无闻。

一次韩信触犯军法,同犯中已有十三人被斩首了,当刀斧手来到韩信面前时,韩信看着监斩台上的滕公夏侯婴大声喊道:“汉王不是要争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大惊,他仔细观察,发现韩信相貌出众,气宇非凡,便下令为韩信松绑。夏侯婴跟韩信一交谈,大喜过望,便立即向刘邦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特别重用他。

刘邦的丞相萧何善于识别人才,他和韩信结识并谈了几次话后,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就多次在刘邦面前推荐他,但刘邦颇不以为然。韩信见自己在这里也不能为用,便离开了。

萧何听说韩信离开,来不及报告刘邦,就亲自连夜追赶韩信。这时有人禀告刘邦,说丞相萧何跑了。刘邦大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韩信在萧何的劝说下,又返回了汉营。萧何来拜见刘邦,刘邦又喜又怒,质问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回答说:“臣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者。”刘邦问:“逃者是谁?”萧何说:“韩信也。”刘邦又骂到:“逃跑的将领有数十人,你都不去追,偏偏去追一个韩信!”萧何说:“诸将易得,像韩信这样的人,全国没有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为王,就用不着韩信,如果想要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大王您自己决定吧!”于是刘邦按萧何的建议选了吉日,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提出“东出陈仓,还定三秦”的战略。刘邦采纳他的建议,于同年八月东出陈仓,平定三秦。后来,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终于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听老经验:

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可谓是一个聪明顾大局的人。如果当时韩信一怒之下杀了那个无赖,吃了官司置身于牢狱之中,还谈什么抱负。要想成就大事就得学会忍,忍气吞声是一种度量,能够克己忍让,是深刻有力量的表现,也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第八节 懂得廉价“拿来”也是一种成功智慧

故事回放:

想超越就要先学会模仿,将对手辛苦研发的成果拿来投放市场,一样的东西成本却低了许多,自然具备竞争力。

以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就很懂得模仿的必要。温州人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什么产品都能拿来模仿,和“真货”抢市场。

曾经是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产品——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最初无不来自于模仿。纽扣只要从外地或国外买来的衣服上拆下几颗,仔细研究一番就能够生产;皮鞋是仿意大利的;服装是仿法国的;打火机是仿日本的。

有很多温州侨胞散居在世界各地,当他们回到国内时,其穿着和用品就成了家乡有心人的目标。物品到手以后,用一夜的时间就可将它们解剖完毕,这个侨胞在出国前夕就会看见跟自己使用的那些东西一样逼真、一样精美的仿制品已经摆在了橱窗里,这往往使他们惊叹不已。

再来看温州人在眼镜业上的模仿。20世纪90年代,温州眼镜企业发展到一百多家,并以式样新颖、质优价廉吸引了众多外商。有数据显示:1997年温州眼镜业产值突破10亿元,1999年上升为15亿元,占全球销量的1/3,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远洋眼镜公司老板叶子健就是通过仿造而成为“眼镜大王”的。1982年,叶子健高中毕业后,在温州蜜饯厂金工车间当一名普通工人,当时有许多走私的“金丝”眼镜流入温州市场。叶子健觉得这种眼镜样式新颖,一定有市场,于是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金丝眼镜,然后将镜架拆卸。凭着自己对金工的了解,分头到其他配件厂加工,再自己装配,终于生产出第一批“金丝”镜架。叶子健从此走上了“眼镜大王”的道路。

温州人正是靠这些和正品“一模一样”,但价格又低出许多的模仿品为先头兵,来占领市场、谋取利润的。

听老经验:

人不是万能的,所以人不能面面俱到,把什么知识、什么技巧都掌握。这时,就要求人们具有一颗开放的心,善于借鉴别人的智慧为我所用,为我创造价值。而且这种“拿来”不一定要付出代价,可以廉价地“拿来”甚至免费地“拿来”,拿来之后再改头换面,高价地“拿去”,这是一种智慧和成功。但要注意,“拿来”一定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否则不仅钱赚不到手,人也有可能锒铛入狱。

§§§第九节 有时曲线才是捷径

故事回放:

有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太平公主的宝物不翼而飞了,武则天知道后,认为有损她的颜面,立即召来洛州长史,命令他9日内破案。

洛州长史束手无策,派人找来神探苏无名,请他帮忙。

苏无名听完后,面见圣上,称他自会破案,但有个要求:不能做时间上的限制。武则天应允了他的要求。

苏无名奉旨接办御案之后,没有什么大举动,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来临了。这天,苏无名吩咐,所有破案人员全部打扮为寻常百姓,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二门附近巡游侦查。无论哪一组,凡是遇见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哭丧的队伍,必须立即派人跟踪,不得打草惊蛇,只需派人回衙门报告即可。

这边苏无名刚刚坐定,就见一个吏卒赶了回来。他告诉苏无名,已经侦得一伙胡人,此刻已在北邙山。苏无名听后,立即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苏无名询问盯梢的吏卒:“胡人进了坟场之后表现如何?”吏卒回报说:“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祭奠,但他们的哭声并没有哀恸之情,烧些纸钱之后,即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似乎对视而笑。”苏无名听到这里,说道:“窃贼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里面正是太平公主一个月前所失的宝物。

苏无名一举侦破太平公主宝物失窃大案,震动了都城洛阳。武则天下旨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破获此案的。苏无名答道:“臣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谋妙计,只是来都城汇报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胡人。凭借臣下多年办案的经验,即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知他们埋藏宝物的地点,只得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寒食节一到,依民俗,人们是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料定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盗贼,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然后借机席卷宝物逃走,因此臣下遣人便装跟踪,摸清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他们奠祭时不见悲切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

苏无名继续说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九天之限,因风声太紧,窃贼们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官府不急于缉盗,欲擒故纵,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留在那里。只要宝物依然还在都城近郊,我破案捕盗就只是时间问题!”

听老经验:

所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难成。既慧眼识“鱼”,又有耐心,有节奏地反复松线、紧线,把工夫给做足了,不愁鱼不上钩。所以我们做事情,应该具有钓鱼者的心态,一切准备就绪,耐心等待,不打草惊蛇,那就不愁鱼儿不上钩。

§§§第十节 义正词严,不战而屈人之兵

故事回放:

唐玄宗靠“政变”上台,所以当上皇帝后也很不安心。

不久,唐玄宗在骊山阅兵式上,以军容不整为由,判功臣兵部尚书郭元振死罪。大臣纷纷求情,请皇上看在郭元振功劳盖人的分上,饶他死罪,宽大处理。唐玄宗以赏罚有道之名,将郭元振流放新州。

宰相刘幽求也是大功臣,他一贯和武党(武则天)抗争,除灭韦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他也参与谋划,其功非小。玄宗因为一件小事就将他罢相,还告之说:“百官之首当为百官作则,故朕对你要求甚严,也是正常之举。”

刘幽求十分不满,背后发牢骚说:“皇上现在不念恩义,判若两人,他不该如此待我啊。我为他出生入死,谁知却落得个如此下场!”

玄宗闻知后,马上又下旨把他贬为睦州刺史,并对群臣激愤地说:“天下多乱,朕当严治臣子,此朕之职也。刘幽求以功和朕对抗,口出不逊,这便是大罪。朕若徇情枉法,就会让人有了造反的口实,朕怎会做此蠢事呢?”

后来,功臣王据、魏知古、崔日用也都一一被贬,朝中再无人敢以功臣自居。群臣整日战战兢兢,玄宗这才罢手。

震慑之法在古时是帝王之策,在现代社会也用处多多。点醒对方心中的畏惧,有时一句话就可胜过千军万马。

王斌是某村的村长,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村子里的大小事宜都会找他来帮助解决。有一次,村里有名的“恶媳妇”又开始对自己的婆婆破口大骂,却没有人敢管她的闲事。

这个恶媳妇很嚣张地高声叫骂,骂的内容越来越不堪入耳。王斌走了过去。这恶媳妇平时就对王斌很有意见,认为他管闲事太多,见王斌来了,她的叫骂声更大了。

王斌知道,对于这种人,只能对她进行震慑,因为任何劝说都不会起作用的。于是王斌走过去,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你的那个小叔子快从监狱里出来了,你知道这事吗?”

原来,这恶媳妇的小叔子也是村中一霸,心狠手毒,不通人情,前几年和人打群架,被关进了监狱。这恶媳妇一听到她的小叔子,立刻把要骂的话收了回去,低下头走回了家。从此,她再也不敢对婆婆施加冷脸了。

听老经验:

精神攻击是一场针对人性弱点的心理战。但是在使用精神攻击法的时候,一定要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对于一个人来说,心是他的主宰,心志乱了,再强壮的体魄也不堪一击。所以若能扰乱对手的心志,就能从根本上打乱对手的阵脚。尤其是一个人做了亏心事的时候,会在内心深处有一个致命的“死穴”,找准了这个死穴,就可以一招制敌。

§§§第十一节 不要让虚幻的理想撞上现实的南墙

故事回放: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孔子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有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过去的礼制,天下才会安宁。

为此,他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育思想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因而到处碰壁。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准备到卫国去游说,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名叫太师金的官吏:“我的老师到处游说,劝谏别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却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

太师金摇头说:“我看结果还是不行。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了争夺地盘都忙着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德’非常反感,谁会去听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先前蔡、陈两国之行就是如此。这次他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一步解释:“船是水里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地上最好的运输工具,若硬要把船弄到陆地上来运货,就是白费力气,一点儿用也没有。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地上去运货一样,不但劳而无功,还可能会招灾惹祸。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那时你们到陈国时不是就没人理睬你们,而且七天都没有饭吃吗?”

颜回忆起那次去陈国的情景,不禁有些担心。他回去把此事告诉孔子,孔子也深有感触,但他还是决定去卫国。结果,依然是碰壁而归。

虽然孔子所推行的“仁义道德”是为人民着想的政治主张,但当时的诸侯个个利欲熏心,只见眼前的私利,每一个诸侯都希望成就自己的霸业,当然不可能听进去孔子所说的方法,将权力交还给周天子,恢复旧礼制。

在这种情况下,陈、蔡两国会视孔子所言为剥夺自己利益的蛊惑之言,对待他相当不礼貌,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听老经验:

聪明的人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社会中的复杂,坦然地接受这种不完美的现实,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积极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这正是其机敏之处。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理想不管有多完美,一旦碰到了现实生活,都必须适度地妥协,否则,到最后便会一塌糊涂。人当然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但是在实现理想的时候,要考虑现实,既要讲究方法,也要懂得灵活变通,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第十二节 防微杜渐才能降低危险系数

故事回放:

李林甫为相期间,整日不干正经事,专门琢磨那些有可能得到皇上重用的人,即他的潜在对手。对于这些人,李林甫绝对不会坐视其发展壮大,而是及时下手,将潜在对手解决在摇篮里。

有一天,玄宗驾临勤政楼。兵部侍郎卢绚正好骑马经过楼下,气宇轩昂,雄姿英发。玄宗见此称赞道:“真乃伟丈夫也!”李林甫担心卢绚被皇上重用,便设计阻挠。第二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叫来,说:“令尊素有雅望,皇上准备让他去交广(今广东、广西一带)任职。”

卢绚的儿子一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任职可是一个苦差事,就请李林甫指点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可以年老为由,乞求皇上另行安排。”

卢绚听从李林甫的“指点”,上书奏言自己年老,不堪重用,结果被罢免兵部侍郎之职,出任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诬其借口有疾而不理政事,使玄宗对他的好印象一下子没有了,改授其为太子员外詹事。卢绚的前途就这样让李林甫给结束了。

中书侍郎严挺之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被李林甫排挤出了京城。后来,唐玄宗想起他,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儿?此人可用。”

李林甫当晚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召到府中“叙旧”,说:“皇上对你哥哥很关心,须作一计,入城面见,当有大用。”并教严损之为其兄写一状纸,以身体不好为名,请入京就医。

严损之不知是计,反倒心怀感激,一切照办。李林甫拿着严损之写的状纸,面奏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患风疾,急需辞官就医。”玄宗听后,别无他法,只好令严挺之到东京养病去了。

李林甫的做法并不可取,但他未雨绸缪的意识,可圈可点。

听老经验:

聪明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总是富有洞察力,发现事情有所变化,就开始进行调整,防止事情向着更坏的地步发展。就如看病一样,只有在出现小的症状的时候尽快治疗,才能将大病消灭在摇篮中,否则,到后来花更多的时间、金钱也可能无济于事。防微杜渐,将一切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使危险降到最低,减少损失。

§§§第十三节 全神贯注才能成大事

故事回放:

一个很有名望的主教正在花园中虔诚地祷告。此时,一名心慌意乱的侍女跑过来,焦急地寻找她走失的孩子。由于心焦情切,她并没有注意到跪在那里祈祷的主教,结果撞了他一下,半句道歉的话也未说就走了。主教经她一撞,心中颇为恼怒。就在他祈祷完时,侍女找到了小孩,高高兴兴地走回来。看到主教满面怒容地站在那里,侍女吃了一惊,也大为惶恐。

主教生气地说:“你可不可以解释一下刚才的行为?”

侍女回答说:“对不起,主教,我刚才一心惦念着孩子的安危,所以没有注意到您在那里。当时,您不是正在祈祷吗?您所祈祷的对象,不是比我的孩子还要珍贵千万倍吗?您怎么还会注意到我呢?”主教低头不语。

清代将军胡林翼说:“凡办事皆须神情贯注。若心有二用,则不能有成。”一个专注的人,必然不会因周围的事物分心。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本来是很有限的,如果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该像学打靶一样,迅速瞄准目标;像激光一样,把能量聚于一束。

学者梁实秋曾断断续续用30余年的时间独自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投入了几乎半生的精力。开始时,梁实秋共物色了5个人担任翻译,他和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计划5~10年完成。后来,另外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任务承担下来。“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他不得不逃离北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进行对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依然坚持做翻译工作。1967年,由梁实秋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作品的中文译本全部出齐,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著精神,得益于他一心一意的投入。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要想成就大事就更需要锲而不舍地投入。

听老经验:

一些人常常会这样说:“这件事情太容易了,一会儿我去做。”到后来没有时间去做了就草草了事,产生的结果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自己胜任的事情往往做不好呢?

其实,任何事情,不论再简单,自己再擅长,粗心大意、心猿意马那也是一定做不好的。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分散精力的事情置之度外,专心致志地学一门知识,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是每一位想获得成功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品质。

§§§第十四节 宠辱不惊,笑看风云变幻

故事回放: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十分自得,他又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宋朝大将潘美反对此议:“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眼下尚需稳定形势,士卒也需休整。”

总侍卫崔翰大声反对:“此乃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弃呢?陛下进兵之举甚合民心,必群起响应。我军又是得胜之师,伐辽必有胜算。”

宋太宗求胜心切,遂大举北进。宋军快到高粱河时,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宋太宗亲征。他手下的将领猜测宋太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于是私下商议立赵德昭为帝。众将领面劝赵德昭道:“如今军心不稳,大敌当前,大王如不当机立断,承继大统,恐怕变乱不止。恭请大王迅速登上帝位,号召天下。”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却遵循母亲的遗命,让弟弟赵匡义做了皇帝。这件事情曾让赵德昭心情不快。赵德昭的一位亲信劝他不可这样:“事已至此,只要大王参透荣辱,顺天应命,也不会感到做个逍遥亲王有什么不快。”

赵德昭是聪明之人,不觉为自己先前的想法暗自叫险。自此,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又是极其恭敬,宋太宗对他并不怀疑,君臣相安无事。

今日面对此变,赵德昭心里千肠百转。他想,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又没死,太宗自是不能放过自己,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决定慎重行事:“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在侧,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跟着赵德昭飞黄腾达,等到赵德昭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赵德昭为了安抚众将,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岂能趁皇上危难之时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未卜先知之明。

听老经验:

宠辱不惊,是一种阅历繁华之后的恬和,是一种笑看人生风云变幻的洒脱,同时也是一种遇事镇静沉着的稳健和气度。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从思想上淡化其观念,方能真正领略到人生的自由精神境界。当一个人遇到重大的诱惑时,一定要把持住自己,如果这诱惑是要拿生命作为赌注,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因为生命毕竟是其他一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