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必知的160条处世老经验
1659400000004

第4章 隐 韬光养晦,保护自己

§§§第一节 大智当若愚

古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穷十年之功磨就的霜刃,乍一出鞘,定然能炫人眼目,所向披靡。有时候锋芒太露不是好事,再优秀的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容易被人研究透。而如果将自己放在暗处,既容易保护自己,也方便发起进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萧统

名高毁所集,言巧智难防。

——刘禹锡

故事回放: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傻孩子,人们常常捉弄他。其中最乐此不疲的一个游戏是挑硬币,他们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丢在孩子面前,他每次都会拿走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感叹一番“真傻”“傻得不可救药”。

一个女教师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非常难过,她为那些没有同情心的人感到可悲。她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为什么要让人家嘲笑你呢?”

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孩子双眼闪出灵动的光芒,他笑着说:“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拿了那一角钱,以后就再也拿不到钱了。”

这个孩子正是那种貌似愚钝、内心清明的人,他的傻只是一种伪装,那些肤浅的人们在嘲笑他的同时,却扮演了被算计、被愚弄的角色。

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些智者不得不故意装憨卖傻,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众。然而也唯有如此,方称得上有“大智慧”,是“大聪明”。

明朝时唐伯虎曾经被宁王请去做幕僚,但是唐伯虎很快发现,宁王图谋不轨,包藏犯上作乱的祸心,自己如果跟着他,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唐伯虎心生一计:装疯卖傻。于是他整日在街头上装疯,甚至赤裸狂奔,闹得满城风雨。宁王无奈,只好派人将其送回家乡。唐伯虎因此得以巧妙脱身,后来宁王叛乱,兵败被俘,唐伯虎没有受到牵连。

听老经验:

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圣贤将“装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装傻是人际关系范畴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对方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会怀疑你可能有其他重要的目的。

§§§第二节 漫长的迂回道路有时是成功的最短途径

故事回放:

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于是赵国求救于齐国。但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相救。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做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

有一天,左师触龙要求面见赵太后,赵太后知道触龙一定是为了劝谏而来,于是她便准备痛骂他一顿。不想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太后才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玉体违和,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您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

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地聊了起来。

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他,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太后马上问触龙:“他几岁了?”

触龙答:“十五岁。他年岁虽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您。”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深有同感:“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

“恐怕比你们女人还更甚呢!”触龙见时机已到,就说,“老臣认为您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

触龙进一步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将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可又希望她的子子孙孙能在燕国为王。您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

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您如今虽然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但若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

太后终于同意,于是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并让他催促齐国出兵。长安君到达齐国不久,齐国就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听老经验:

有些事情,如果正面出击,硬碰硬地去面对,不但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迂回出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毫不损害对方面子的同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指出对方的不足和无理之处,让他折服。触龙巧用迂回出击,制造契机,达到了轻松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对我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第三节 过错也可以拯救自己

故事回放:

一般来说,在古代靠起兵造反而登上王位的人,最担心的莫过于良将的势力过大且得人心。

刘邦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诸将如淮阴侯韩信等人,无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就连与他交情最为深厚的萧何,也因屡屡受到猜忌而终日战战兢兢。韩信被杀之后,萧何因功进位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一脸忧愁地对萧何说道:“您将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么?”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的这次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作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

在刘邦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说,他无非是抚恤百姓、筹办粮草军械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

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深意。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幕僚却叹气摇头:“您不久可就要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一旦乘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现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得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间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萧何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施行。

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抗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

听老经验:

刘邦坐稳江山之后便开始猜忌韩信等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就连与他交情最深的萧何也未能幸免。所幸的是,萧何懂得放低姿态,自污而保全身,虽然这有损自己的功臣形象,但毕竟能自保全身。我们为人处世,如果一旦有“功高盖主”之嫌,那就有必要学习萧何,为自己制造一些小的污点,让别人心里平衡,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四节 保持沉默,除非发言比沉默更有价值

故事回放: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叛乱,将其中一名叛乱领袖判处死刑。

行刑的当天,叛乱者被套上绞绳,但他却把绞刑架的绳索挣断了。在当时,这样的情况被认为是天意赦免。叛乱者站起身来,十分得意地喊道:“俄国人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尼古拉一世本来已经签署了赦免令,但听到他这么一说却突然改变了决定:“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于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叛乱者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少说话多做事是所有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因为言多必失。遵循这一原则会让人受用无穷,个人的威望也会因为沉默而得到提升。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贵族和大臣为了国事经常争执不下,而路易只在一旁静静地聆听,脸上挂着难以猜测的表情。等到最后,路易看着他们不动声色地说:“我会考虑的。”然后就走开了。

路易十四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朕即国家”,简洁明了又富有气魄。其实路易十四年轻时曾经以长篇大论而闻名,沉默寡言是他后来自我克制和修养的结果,别人会因为他的沉默而张皇失措。说得越多,自己的秘密和真实想法泄露得也就越多。路易十四深谙此道,他牢牢地抓住对手的把柄,在需要的时候就一针见血地回击他们。

路易的缄默使周围的人诚惶诚恐,任他摆布。圣西蒙描述他说:“没有人像他一样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言辞,自己的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他创造了差异,威望也因寡言而得到了提升。”

听老经验:

有时候,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越让你没有思考的余地,也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来,而沉默寡言远比长篇大论有效。因为说的比做的少,必定会让你看起来更加成熟和有魅力,你的沉默会让他人不自在,他们想要知道你在想什么,甚至事后还会推敲你的每一句话。你的魅力会因为别人的关注而增加。当你学会适度地闭上嘴巴,你也就比别人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第五节 后退是为了助跑

故事回放: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

部属都以为李渊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足以成为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开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一番思考,李渊竟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镇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地从太原获取给养,终于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能忍那一时,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境险矣。

从人生态度来看,退却有时也是一种进攻的策略。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小华是一个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小华的公司几次想与另一个化妆品公司合作都未能如愿。经过小华的不懈努力,该公司终于答应与小华的公司合作,但有一个要求:要在化妆品广告词中加上该公司的名字。小华公司的老总却不同意,认为这是花钱替别人打广告,谈判又陷入僵局,合作公司限小华的公司两天内回话。

小华听到这个消息,直接找到老总,让他赶紧答应,否则会错失良机。老总不乐意地说:“我坚决不妥协,他们这是以强欺弱。”

小华认为把自己公司的产品和一个著名的品牌捆绑在一起是有利的,经他的劝说,老总终于同意了合作的条件。事情正像小华预料的一样,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销售额直线上升,小华也因此被提升为业务总经理。

听老经验: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利益,是我们与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方能取得绝佳效果。

§§§第六节 保护好青山,才不怕没柴烧

故事回放:

米洛斯岛居于地中海心脏地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巴达最初统治了米洛斯。后来雅典强大起来,慢慢地成为了地中海的主宰。雅典想利用米洛斯重要的地理位置来扩张实力,就决定与米洛斯结盟,共同对付斯巴达。但是米洛斯人拒绝与雅典结盟,雅典一怒之下,决定攻打米洛斯。

在发动全面攻击之前,雅典派使节前去劝服米洛斯人投降,但米洛斯不肯投降,他们出于对斯巴达的友情,坚信斯巴达人不会坐视不管的。雅典使节警告他们:保守又现实的斯巴达民族是绝对不会帮助米洛斯的,抵抗只能导致更大的损失。雅典人说:“弃暗投明是明智者最好的选择,我们提供的条件是很合理的,屈从于雅典这样伟大的城邦,应该是一种荣耀,而不是耻辱。”但是,米洛斯还是拒绝了雅典的提议。

之后,在雅典军队入侵米洛斯的斗争中,斯巴达果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在雅典的猛烈攻击下,米洛斯人最后选择了投降。为了惩罚米洛斯人,雅典人将米洛斯所有男子处死,女人和小孩卖为奴隶。

弱小的势力如果能够正确地把握自己,就可以成为强大的势力。结盟对米洛斯人大有好处,但他们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和雅典结盟有百利而无一害,结果米洛斯拒绝了,遭到雅典的攻击,米洛斯人选择了一条天真而愚蠢的路。

听老经验:

面对不公平,选择反抗的方式有些时候损失更大。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卵击石”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行事万不可冲动,受自己情绪左右。在“大兵压境”之时,一定要先保全实力,可以暂时委屈自己,以待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做人应该像弹簧,可以弯曲,但不可以折断,弯曲可以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折断却是彻底的绝望。

§§§第七节 真汉子当忍他人所不能忍

故事回放:

唐代宰相娄师德有一个弟弟,在他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他问弟弟怎样能居高位而不遭人妒,从而保全自己。弟弟说:“从今以后,就是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敢有怨言,我把口水默默地擦掉算了。”娄师德听了以后,语重心长地说:“人家朝你吐口水,就是对你发怒,如果你把口水擦了,就表示你厌恶人家、对抗人家、顶撞人家,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不如不擦掉他,让口水自己干掉,并用笑脸来承受这一切吧。”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

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曾透露他忍气吞声以作《史记》的心声。司马迁曾因上书为李陵说话而获罪,被关入大牢。他在信中谈到,自己在牢狱里面受尽酷刑折磨和凌辱,最后惨遭腐刑(宫刑),这是令人屈辱的事。他当时的境地是:家中贫困,没有钱救赎自己;朋友也不出手相救,连左右亲近的人都不为他说句话。人不是没有知觉、没有感情之物,现在却只能与狱吏为伍,被囚禁在偏远孤寂的牢狱之中……他用“肠一日而九回”来形容自己当时所受的痛苦煎熬。

环境险恶,天下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仍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说,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而作《国语》,孙子脚残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作《吕览》,韩非子被囚而作《说难》《孤愤》。他以这些历史上忍辱负重而成就大业的事例来勉励自己。

他认为现在《史记》还没完成,自己的信念和愿望还没实现,不能轻易死去。因此他能够“就极刑而无愠色”,即使被如此羞辱也不后悔。

司马迁最终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听老经验:

人生在世,受气是难免的,许多人因“咽不下这口气”而拼死一搏,如果对手实力远远胜过自己,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必将付出惨痛代价。生活中,如果有人“动了你的奶酪”,你不假思索就火冒三丈,将这个家伙痛打一顿,那只是“匹夫之勇”。而真汉子却会在某些情况下忍气吞声,这并非因为怯懦,而是因不得已而为之。在忍耐中奋发,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你会走出忍耐,走向成功。

§§§第八节 “雄心壮志”不要轻易暴露

故事回放:

江涛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结果被录用了。而后,他主动找到公司的人事主管,说自己不怕苦累,只是希望能到挣钱多的岗位上工作,原因是自己家是农村的,几年大学下来,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不算,还欠着外债。人事主管很同情他,把他分配到了营销部当推销员。因为这家公司生产的健身器材很畅销,推销员都是按销售业绩计算收入,因此尽管江涛是个新手,可几个月下来,他得到的薪金却比其他部门的员工多,由此,他也就下定决心在营销部干下去。

江涛毕竟是大学生,头脑灵活,爱思考,时间长了,他就发现了营销部里一些工作上的疏漏,管理也不规范。因此,他除了不断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外,还把心思用到了营销部的管理上,并且经常向经理提出一些意见。对此,经理总是回答说:“你提出的意见很好,可我忙不过来呀,改进工作慢慢来吧。”一段时间后,江涛发现,营销部墙上的组织结构图表中有副经理一名,可他到营销部已近半年,却从未见过副经理,难怪部里有些工作无人管理呢。

再后来江涛通过打听了解到,营销部经理的薪金有时高过公司副总经理,副经理的薪金也高过推销员很多,于是,他萌发了当营销部副经理的想法。想了就干,就在一次营销部全体员工会议上,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经理照例当众表扬了他。可没想到,自从那次会议后,江涛的处境就越来越被动了。他初来乍到,并不知道那个副经理之职已有许多人在暗中等待和争夺,迟迟没有定下来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江涛的到来,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只是个新人,羽翼未丰,不值得人们关注。但他频频参与此事,又加之他有学历,时间一长,人们便感到他的威胁了,这次他又公然地要争这个职位,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一时间,批评他的材料堆满了经理的办公桌,什么江涛不讲内部规定踩了别人客户的点,他泄漏了公司的价格底线,他抢了别人正在谈判中的生意……这些控告中的任何一项都是推销员的大忌。

听老经验:

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会有某些“志向”,虽然是正当的,但一经表现出来,总会有人感觉受到了威胁。

在追逐个人成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安于室的心灵躁动。这种躁动,在自己看来可能是雄心壮志,在别人看来却可能是野心勃勃。聪明的人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心灵底牌,他们会使自己看起来“糊涂”点,将自己的理想包裹起来,在尚未实现之前,不让人看出自己的行踪和去向,否则,便可能受人排挤。

§§§第九节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故事回放:

一个年轻人曾经给恩格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称赞恩格斯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革命导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甚至称其为马克思的再现等。恩格斯并没有因为这封信而有丝毫的感动,反而生气地回信说:“我不是什么导师、思想家,我的名字叫恩格斯。”恩格斯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不喜欢别人在赞美他时用有些夸张的词汇,又因为他和马克思有近几十年的友谊,他是非常尊敬马克思的,当然会忌讳别人称他为“马克思的再现”。

年轻人本意在于表达对恩格斯的赞扬,但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的确,有时候赞美别人也要有个度,在事实的基础上略有拔高就可以,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夸大,不但别人不会感激,反而心生厌烦。

清朝的中堂大人李鸿章,位高权重,文武百官都想讨他欢心,以便使他多多提携自己。这一年,李鸿章的夫人要过五十大寿,这自然是个送礼的大好时机,寿辰未到满朝文武就开始行动了。

合肥知县也想送礼,因为李鸿章祖籍合肥,这可是结攀中堂大人的绝好时机。无奈小小的一个知县囊中羞涩,礼送少了等于没送,送多了吧,又送不起,这下可把知县愁坏了。他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请师爷前来商量。

师爷看透了知县的心思,满不在乎地说:“这还不好办,交给我了。保准你一两银子也不花,而且送的礼品让李大人刮目相看。”

“是吗?快说送什么礼物?”知县大喜过望,笑成了一朵花。

“一副寿联即可。包你从此飞黄腾达。这寿联由我来写,你亲自送去,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师爷说。

知县满口答应。

于是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对联上路了。他昼夜兼程赶到北京。等到祝寿这一日,知县报了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下一跪:“卑职合肥知县,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看都没看他一眼,随口命人给他沏茶看座。因为来他这里的都是朝廷重臣,区区一七品知县,李鸿章哪会看在眼里。

知县连忙取出寿联,双手奉上。

李鸿章顺手接过,打开上联:“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这叫什么句子?天下谁人不知我夫人是二月的生日,这“三月庚辰之前”岂不是废话。于是,李鸿章又打开了下联:“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两宫”指当时的慈安、慈禧,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敢怠慢,连忙跪了下来,命家人摆好香案,将此联挂在《麻姑上寿图》的两边。

这副对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他自然对合肥知县另眼相待,称赞有加。而这位知县也因此官运亨通了。

一副对联既抬高了李鸿章夫人的地位,同时又做到了不偏不倚,没有盲目哄抬,自然深得被赞之人的喜欢。

听老经验: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希望自己的真正价值被认可。尽管人人都喜欢受到赞扬,但赞扬必须恰如其分。好话说过了,还不如不说的好。

恭维人的话不能过了头,这样对方会不自在,觉得你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因此而不信任你。所以,我们平日要把握赞美别人的度,点到为止,让别人心里高兴的同时,也不会觉得你另有所图。

§§§第十节 暂时的隐退并不是懦弱

故事回放:

武则天年方十四,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之乱,某个女人将取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做了可靠的处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心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药,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唐太宗自知将死,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承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吃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想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也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一旁的太子李治听后,有如遭晴空霹雳,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收拾衣物,李治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了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如雨下,泣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李治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听老经验: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坦途与困境,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困境之时暂时隐退,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通向胜利的关键。

在困境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像蛇一样隐藏进草丛,通过隐退以求得生存。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生的处世之法。把利益抛出,损失虽然惨重,但不足以致命,这就是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第十一节 最大的冒险就是不去冒险

故事回放:

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是个非常敢于冒险的人,而他对马克西姆餐厅的经营策略更是体现了这位现代企业家和服装设计大师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和才干。

马克西姆餐厅创建于1893年,是法国著名的高档餐厅。但是,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经营却越来越不景气,到1977年时,马克西姆餐厅已濒临倒闭的边缘。

这时皮尔·卡丹却决定买下马克西姆餐厅,朋友都以为皮尔·卡丹在开玩笑,纷纷劝阻他:“这个餐厅本来就不景气,如果要买下来肯定耗资巨大,等于给自己添一个包袱。”还有人对他说:“不要让自己走向破产,头脑要冷静一点。”但是皮尔·卡丹自己却认为:马克西姆虽然目前不景气,但历史悠久,牌子老,有优势。它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档次太高,而且单一,市场也局限在国内,只要从这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肯定可以收到成效。而且,趁其不景气的时候才能以低价买进。

1981年,皮尔·卡丹终于以巨款买下了马克西姆这一巨大产业。经营伊始,他立即着手改革,以图走出困境。首先,增设档次,在单一的高档菜的基础上再增加中档和一般的菜点。其次,扩大经营范围,除菜点外,兼营鲜花、水果和高档调味品。另外,皮尔·卡丹还在世界各地设立马克西姆餐厅分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他当初的冒险是非常正确的。

有两个母亲,一个很疼爱儿子,不让他下水,不让他上树,甚至不让他上马路,因为担心会被车撞着,也不让他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害怕他会被人家欺负。而另一个母亲则不然,她鼓励儿子练习跑步,支持儿子爬山游泳,对于孩子们之间的打闹游戏也不以为意,孩子长大了,她鼓励他独立创新,多多地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最后,这两个孩子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老实巴交,一事无成;一个机灵勇敢,充满斗志,成为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一个母亲由于害怕孩子冒险,结果收获了一个不成功的儿子;另一个母亲不惧怕孩子冒险,结果收获了一个成功的孩子。

听老经验:

敢于冒险的人并不多,而这不多的敢于冒险的人数和财富场上成功者的人数,恰好成正比。其实机遇从来都伴随着挑战,利润总是暗含着风险,如果你畏惧挑战而放弃,你就失去了机遇;如果你害怕风险而退缩,利润就与你无缘。所以说,如果不去冒险,你就非常危险,因为那样你将一无所获。

§§§第十二节 适当“犯错”是巧妙的谦虚

故事回放:

在好莱坞有一位国际知名演员,一次,他在进影棚演出之前,一位朋友提醒他,纽扣上下扣反了。他低头看了看,连声向朋友道谢,并赶紧扣好纽扣。可等他的朋友走开以后,他又把纽扣重新扣反。一个年轻人正好瞧见这一过程,便不解地问他是怎么回事。这名演员说他扮演的是个流浪汉,扣反纽扣正好表现出流浪汉不注重形象、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一面。年轻人更加困惑地问道:“可你为什么不向朋友解释或者说这是演戏的需要呢?”

这位演员坦然地笑着说:“他提醒我是把我当做真正的朋友,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假如我一定要解释清楚,就极有可能让他认为我做任何事都是有准备的,有一定原因的。久而久之,谁还能指出我的缺点?在他们眼里,我的缺点也可以被认为是有个性,而这恰恰正是我要完善的地方。”

人都不完美,都会犯一些错误。为了不断地完善自己,你必须给人以批评你的机会。

安德烈耶维奇·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现代木刻艺术学校的创始人,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

每当法沃尔斯基给一本书画完插图后,他总是在其中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狗。毫无疑问,美术编辑一定要他把狗去掉。而法沃尔斯基却固执己见,非要保留这只狗。当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时,法沃尔斯基就做出了让步,把画面上的狗涂掉。到这个地步,一般来说,美术编辑的愤怒就烟消云散了,绝不会再提出什么别的要求。因为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更满意的是法沃尔斯基本人,他的巧计成功了——画将以他所拟定的形式出版。如果没有编辑所讨厌的那条用做诱饵的狗,编辑还指不定要他在画上改什么呢!

听老经验:

聪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对方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对方的青睐与赏识。有时,人们要学会适当地犯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误,这样,可以避免使人认为你太过于完美,进而引起别人的嫉妒,让对方的虚荣心得以满足。而且犯点小错,在别人指出之后,自己“虚心”地改正,可以给人留下“从谏如流”的印象。

§§§第十三节 聪明人绝对不说自己聪明

故事回放: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以为无所不知了,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肯定会有更高的官职,这真是太可惜了。”

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后,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就不会张狂。”

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

刘向说:“古时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假意赏识刘歆,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里。有人提醒他说:“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

刘歆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不在行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你怎敢涉足呢?”

刘歆一向自负,被人批评后,不禁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起义。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听老经验: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因为在自我标榜的过程中,既容易得罪人,又容易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永远懂得藏巧纳拙,时时谨慎处处小心,避免被人捕捉到疏漏之处。由于处于一种谦下的姿态,就不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也就获得了安全。

§§§第十四节 自我“污染”,平平安安

故事回放: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士兵。”

秦王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赏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秦王听了觉得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现在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到抵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了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听老经验:

“众人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使自己安全。有实力者如果太过“高尚”“自敛”“清正”,会让领导或竞争者觉得不安。适度“自污”,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个贪一时之财的小人物,对方自然会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