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汽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
我国海域极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潜水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
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头蓝鲸成群活动,但蓝鲸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头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
3头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两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吨,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生活的一种很好地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吨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吨,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为8~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在所有动物中,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鲸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鲸不易捕杀和保存。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万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头之多,到1974年尚有25万头,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头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
除了捕杀外,鲸还受到其他威胁。与船只发生碰撞或受困、纠缠在捕鱼设备中时,鲸可能会受伤,有时甚至会丧命。越来越多的海中噪声会掩盖掉鲸鱼所发出的叫声,可能使它们更难互相沟通。人类对于鲸的潜在威胁还包括制造会在鲸体内累积的化学物品多氯联二苯。
随着全球暖化导致冰川与永久冻土层快速融化,导致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
有人担心一旦流入海中的淡水量超过临界点,将会导致温盐环流瓦解。考虑到鲸根据海水温度的迁移模式,环流瓦解将导致温暖与寒冷的海水环绕全球,这可能会对鲸的迁移造成影响。蓝鲸夏季时处在寒冷、高纬度的海域,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冬季时则位于温暖、低纬度的海域,在这里它们可以交配与生产。
海洋温度的改变也会影响鲸的食物来源,暖化趋势也会减少盐分的分布,这将会对鲸的分布与密度造成重大的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8年8月称,自20世纪80年代禁止捕鲸以来,包括座头鲸、小须鲸、南露脊鲸等在内的鲸类数量显著回升。
援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鲸类专家组负责人兰达尔·里夫斯德华的话说,禁捕措施对大型鲸类的保护效果最为明显。在新发布的红色名录中,座头鲸已经从“易危”降级至“略需关注”,生活在南半球的南露脊鲸和常见的小须鲸也从“略需关注”降级至“低危”。
专家们同时指出,那些数量本来就稀少的鲸类仍然处于危险境地。蓝鲸、长须鲸、塞鲸等仍属“濒临灭绝”种类。南极小须鲸在红色名录中则被列为“数据不足”类,意为人类对这种鲸了解甚少,无法估算出种群的数量。
保护联盟在一份声明中说,总体而言,在所有大约80种鲸中,约四分之一的种类仍面临生存危险,其中九种“濒临灭绝”或“严重濒临灭绝”。
鸭嘴兽
进化的活证据
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而现在生存的鸭嘴兽,是把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进化关系联系起来的动物,或者说是“桥梁”,可以证明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所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受到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重视。
人们说鸭嘴兽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主要是因为它同时具有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在现存的哺乳动物中,这是最古老、最原始、最低等的种类。
鸭嘴兽虽然属于哺乳动物,但是身上还残存着它的祖先——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一是卵生,卵是多黄卵;二是生殖孔和排泄孔同时开口于泄殖腔,与外界相通的只是一个孔,故名单孔类;三是雄体缺乏高等哺乳动物的交配器官——阴茎;四是大脑皮质不发达;五是四条腿长得短而健壮,行走时与龟鳖差不多。所以说,鸭嘴兽是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的活证据。
曾有人提出,许多原始动物都灭绝了,而鸭嘴兽为什么能生存到今天?据动物学家研究,主要有如下四个原因:一是经过解剖,发现鸭嘴兽的脑子比较发达,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自我防卫能力较强,遇敌时能用利爪自卫,雄兽还能分泌毒液;三是游泳和潜水本领很高,有利于逃避敌害;四是栖息地四面环水,没有凶猛的天敌。
据动物学家研究,鸭嘴兽对水质污染特别敏感,仅生活在没有污染的山溪、江河、湖沼里。因此,现在澳大利亚已把这种珍兽作为检测淡水水域是否污染的主要“指示动物”。
鸭嘴兽远古寻踪
在澳大利亚生活着一种奇特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说它奇特,是因为地球上确实不存在一种比鸭嘴兽的外表更加四不像的动物,也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鸭嘴兽一样引起过众多的学术争端。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并不相信有鸭嘴兽这种动物存在,因为它的长相实在古怪,既像爬行动物,又像哺乳动物,还很像鸟类。鸭嘴兽经常在半明半暗的黎明或黄昏,从河边的地洞里钻出来。它那扁扁的嘴很像鸭子的嘴。但不同的是,鸭嘴兽的嘴有传递触觉的神经,可以弯曲,对震动也很敏感,并不像鸟类的喙是坚硬的角质。它那对小而亮的眼睛长在头的高处,既可以看清两岸,也可以扫视天空。连着眼睛向后伸展的两道沟纹就是它的耳。鸭嘴兽的耳没有耳壳,这可以帮助它适应水中的生活。
在鸭嘴兽胖胖的身体外面披着一层褐色而有光泽的密毛,这种毛入水时不会透水,出水时也不会被水濡湿。它身体后面的大尾巴扁平而又有力,起着舵的作用,可以帮助它快速潜泳。鸭嘴兽的四肢又短又粗,五趾间有蹼,特别是前肢的蹼非常发达。在陆地上的时候,它会把蹼合起来。而当它进入水中,就会把厚蹼展开,活像是几个大桨。在雄性鸭嘴兽后腿上还有一枚弯曲的毒刺,和蝰蛇的毒牙很相似,带有致命的毒液。
鸭嘴兽捕食的时候通常会紧闭双眼,迅速潜到河水里,擦着河泥向前行进,依赖敏锐的嘴去寻找食物。大概一二分钟以后,它的面颊里就会装满食物。这时,鸭嘴兽就会浮出水面,睁开眼睛,贪婪地享受美味。它最爱吃虾、蚯蚓、昆虫的幼虫以及软体动物。鸭嘴兽的胃口很大,每天至少要吃掉1200条蚯蚓和50多只小龙虾。
鸭嘴兽让人感到奇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虽然它属于哺乳动物,但却和爬行动物一样是下蛋的。鸭嘴兽的蛋需要经过十几天的孵化,幼兽就出世了。起初幼兽并不进食,但过不了几天,鸭嘴兽妈妈就会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它的小宝宝。仅从卵生这一点来看就不难知道,鸭嘴兽作为哺乳动物是相当原始的。
其实鸭嘴兽的祖先早在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出现了,那时它们分布很广。可是到了七千万年前,许多更加先进的哺乳类大量繁殖,这些古老的动物逐渐灭绝了。但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动物却很幸运。由于地壳运动,澳大利亚同其他大陆分开了。
所以,后出现的哺乳动物就不能到达这块地方。鸭嘴兽的祖先就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并且一直保存着原始的生蛋的状态。它对于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鸭嘴兽生活习性
鸭嘴兽是生活到现今的上古类动物中仅存的三种动物之一。这种动物的形态是如此奇特,以致动物学家们把第一只送到欧洲的鸭嘴兽标本当成一个骗局,有人认为它是由其他动物拼凑缝合而成的。然而,这种被称作怪物的鸭嘴兽却在澳大利亚的水中生活得自由自在。
鸭嘴兽具有适合游泳的皮毛和脚蹼,它那有趣的鸭形嘴在水中有着特别的用处。当鸭嘴兽在水中紧闭眼睛、耳朵和鼻孔时,嘴却成了一个极不平凡的感觉器官,像一把敏锐灵活的铲子,能够根据藏在沙子中的蠕虫发出的一种微弱电流而找到它们。捕获到的猎物被存储在脸颊囊中,磨碎之后再被吞下。
鸭嘴兽的皮毛上富有油脂,能够很好地防水,并使得身体与水之间隔有一层空气,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御寒。
鸭嘴兽通常独居,单独活动,虽然它们会沿着同一条河流觅食,但绝不一起向前游。
早春是鸭嘴兽的繁殖季节,在求偶的时候,雌鸭嘴兽往往要表现得更为主动。一对在相互温存的鸭嘴兽,经常使用它们最敏感的器官——嘴来相互亲吻。
雄鸭嘴兽的每一条后腿上都有一根毒刺,这根毒刺是雄鸭嘴兽之间争斗的武器。
雌鸭嘴兽一旦怀孕,就要隐藏到洞穴中,在铺满潮湿树叶的巢穴里产下卵,并进行孵化。
鸭嘴兽的学术意义
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奥妙,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因人类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已制定保护法规。
鸭嘴兽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小哺乳动物,母体虽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幼仔在母兽腹部上舔食。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取食时潜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鸭嘴兽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动物的进化环节,在动物进化上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海象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19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它遭受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是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又具有五年翻一番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们迷惑不解。它有着一个圆圆的大头,短短的却很宽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1米的獠牙。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
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安排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