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6668700000054

第54章 瓮棺小孔之谜

距今六七千年之前,在古都西安东郊的一条小河之滨,居住着一群我国古老的氏族部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半坡人。据考古资料表明,半坡遗址是目前为止最为典型最为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在大量的发掘物中,墓葬的瓮棺盖上的一个小孔,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它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从半坡氏族居住区域看,它是先民居住在一个自然区域内的共同体。整个村落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东边是烧制陶器的窑址,北边是埋葬死者的公共墓地,在墓地与居住区之间,隔着一条沟渠,居民区周围还有一条长达300多米的围沟。一切安排得那样的井然有序。

我们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想告诉读者,意识的发展总是与物质生活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半坡人之所以有较为明晰的原始宗教意识,是与在当时来说较为先进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的。不论是将动植物的人格化也好,也不论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好,还有对自我认识的追求也好,都是一定程度上的意识的觉醒。

我们集中谈一谈半坡人对灵魂的理解问题。而要谈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瓮棺上的小洞说起。

在半坡遗址中,绝大多数作为瓮棺盖子的陶盆或陶钵底部的中间,都有一个显然是人工凿成或敲击成的小孔。这是一种故意。原本盆和钵都是盛器,打破了就不能再用了。而现在是主观上的故意,在容器上个打孔。而这个孔是派什么用场的呢?很清楚,是一种精神的需要。

这种情况大家开初觉得难以解读。后来,在宝鸡北首岭,在云南元谋县大墩子等墓地的瓮棺上也发现了这种情况,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了让灵魂出窍而专门制作的。

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他们就发现了自我灵魂的存在。这首先是在梦境中得到的启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丝毫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还不会理解梦见的事,便以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某种独特的东西,即寄居在这个身体内而在人死后就离开这个身体的灵魂的活动——自从这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索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半坡墓葬之中的所见,正好注解了恩格斯的这一段话。

首先是对梦境的理解问题。梦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人的灵魂是可以暂时以至于长久地离开肉体的。人睡着了,或人在梦境中,都是灵魂的暂时离开;而人一旦死了呢?就将是人的灵魂的长久以至于永久的离开。

其次,涉及到一个善待死者的灵魂的问题。他们中的生者把死者好好安葬,这当是一种善待。这种善待在半坡遗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半坡人还发现,把死者密封在陶罐之中是有缺陷的,至少是一种对灵魂的压抑。他们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做法,在瓮罐的某处(最多的是在底部或顶部)打一小孔,这样死者的灵魂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了。

当时的人们已经有相当强烈的亲情观念(从墓葬的朝向可以知道),因此,他们认为将自己氏族和部落的死者的阴魂释放出来是没有什么坏处的,有时还可在暗中起到保护本族人员的作用。

在瓮棺上打上一个小小的孔,作用还真不小呢!

半坡遗址中的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一直保留到近现代。四川冕宁县的藏族人主要行火葬,将死者火化后骨灰装入陶罐再埋入地下,而陶罐底部都有一小孔,为的是“让灵魂出而归西”。云南的部分纳西族人,他们在将死者火化后,由两位男姓亲人将骨灰放入麻袋中,并将袋底的线抽掉,为的是让“灵魂自由出入”。新疆的锡伯族人,夫妇不论谁先死,都要实行分棺合葬,夫棺在左,妻棺在右,并在夫棺的右边、妻棺的左边各凿一小孔,以让灵魂自由出入,并可继续过夫妻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一些石墓之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有的还在墓门上凿洞。

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心是相通的。在世人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关爱灵魂的“善举”。人们为了给自身以自由,就会想到要给死者的灵魂以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