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16677300000006

第6章 金农书法艺术(1)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识修养也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一)生平简介

金农原名司农,字寿田,39岁后,更名为农,更字寿门,一生所署之斋馆别号众多,有冬心、江湖听雨翁、金牛湖上诗老、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金廿六郎、如来最小弟、惜花人、昔耶居士、枯梅庵主、心出家庵粥饭僧、仙坛扫花人、松长者、百二砚田富翁、三朝老民等。

金农17岁时便在当地名人盛集的诗会上一鸣惊人,中年时曾游历四方达15年,50岁以后以鬻书卖画为生。

金农早年在何焯家读书,并与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游历,足迹遍天下。

乾隆元年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后以卖画长期居住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穷困而死,终身布衣,生活清苦。

(二)艺术成就

金农与郑燮一样,是非常富有创造能力的艺术家,他独创的书法名叫漆书。

1.敢于创新

自称“三朝老民”的金农,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时,康熙帝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乾隆帝喜好赵孟頫的书法,帖学一统天下,“馆阁体”深入人心,书风日趋柔弱纤媚,呆滞僵板,毫无生气。

金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率先树起叛逆的大旗,一扫书法界的阴柔之风而凸现阳刚之美,追求率真古拙的意趣,强化用笔的金石气,创造出新的书法审美形象,成为由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关键人物,是帖学的离经叛道者,碑派的引领风骚者。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农的书法被称为“病笔连篇,恶俗之极”。金农没有迎合时代的审美趣味,追求古质朴茂的意趣,貌似拙而率意真实,显示的是天然去雕琢的美和张扬鲜明的个性。

2.书艺独到

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而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是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

金农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画沉厚朴实,具有朴素简洁风格。

但是,到了50岁既负盛名之后,金农有意“骇俗”,他独创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

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像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像刷子刷漆一样。

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势。

漆书笔画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率真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金农“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

3.绘画艺术

金农50岁才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的书法根底,最终成为大家。他的绘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最初画竹,后来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

他的代表画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

金农喜画梅花,而是用浓淡墨随意写之,顿挫有如篆书,花瓣用意笔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表现出一种幽冷疏散的意境。

金农的《梅花图》轴,现藏于故宫。其中的题诗这样写道:

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

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

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

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一枝两枝横复斜,林下水边香正奢。

金农特别喜欢画寒梅,以表现一个清字,他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通过梅花,金农表现了自己孤傲不阿的气节。

(三)书风演变

透过金农的各体书作及书法变革思想,可以清晰地理出金农书法的演变轨迹。其一生创作的书体有五类:隶书、行书、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不同风格的作品归属各个时期,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1.早期

1736年以前,是金农书法艺术早期阶段,他的行草、隶书在这个阶段成熟。

青年时期的金农即工诗词,20岁时曾到浙江萧山向学者毛奇龄求教,得到了这位前辈的赏识。其后,金农拜吴门何焯为师,研读经史及金石碑版,开启了日后金农对金石碑刻收藏与鉴赏的兴趣,并将金石碑版的意趣贯穿到书法创作中,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及书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毛奇龄及何焯的影响。

金农一生好游历,自30岁开始,“足迹半天下”,时间最长、路途最艰辛的当属山西泽州之行。广博的阅历与丰富的体验,造就了他书画创作的超凡个性。

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些权贵人物,此时的金农既想保持读书人的清名,又想能拥有老师何焯那样为皇帝所赏识的机遇。

金农早年随其师何焯习“二王”及颜真卿书法。其好友厉鹗在康熙五十四年作诗称他“堂堂小颜公,颇喜究奇怪”。金农时年29岁。

康熙五十九年,金农34岁,曾作诗记述了自己早年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不过这时他已经决心放弃追踪“二王”。

金农的行书汲取古代金石碑版的营养,摆脱了一般行书的流美秀润,形态朴拙,古意盎然,开创了碑体行书的先河。

其《行书所见书画录册页》笔墨醇厚,外拙而内秀,节奏平和含蓄,自然生动。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呈隶书笔形,波磔之处多用肥钝浓厚的粗笔,近于魏碑。笔姿墨趣柔美圆润,流溢出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味厚神拙,也显现出金农沉稳厚朴的品格。

隶书的书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名源于东汉,是汉朝的主要书体,汉隶书体主要存于石刻与简牍。魏晋以后,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被废弃,然变化不多。

魏晋南北朝隶书多杂,主要以楷书笔法,唐代楷书成就高,隶书相对逊色。

宋元明三朝隶书没有多少新意,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金农隶书初学郑簠,早期隶书气势雄强,结体紧密,俊美圆润,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结体方中趋扁,充实宽博,提按分明,起收笔十分严谨。

《东坡五古四首》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风格朴素简洁。

另一种则多用渴笔,笔画毛涩畅润,纯以方笔写出,横画长阔,竖画短细,线条厚重,波挑多用倒薤撇法,既有金石之趣,又显姿媚。

倒薤,即小篆书的笔法,收笔作尖锋状,犹如薤叶倒垂状,又名“垂针”。这一笔法贯穿于金农的行草、隶书和漆书当中,并成为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其诗有“款字低行类垂薤”,足见映金农对这一笔法的热爱。如其49岁所书《隶书杂记》用笔沉稳丰厚,集拙重苍劲于一身。

2.中期

1736年至1756年,是金农书法艺术的中期阶段,他的漆书、写经体楷书、楷隶开始成熟。

乾隆元年,50岁的金农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书动京城,成为当时第一流的高手,十分风光。不过随着应试的失败,金农离京时却是一派落魄凄凉的情景。

入仕无望后的金农,书法创作亦随之转变。这首诗反映金农当时抛弃二王、反正统的决心,所取法的“吾师”即是要师碑和师写碑的无名书家。

金农倡导的抛弃二王、师法无名书家、师碑,成为后来碑派书家的重要书法观。“华山”,即指《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碑镌刻于东汉延熹八年,书风平稳华贵,是汉隶成熟的代表作。

金农得此帖后,多次临写,一直视作宝物,不肯轻示于人。乾隆元年,急需赶赴北京应试的金农,被迫将《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出让给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换取路费。自此,金农的隶书作品几乎绝迹。

金农南归后主要往来于杭州、扬州之间,又曾数度出游,60岁后基本定居扬州,以鬻书卖画为生。

如果说金农早期的书法成功地表现了“金石味”,此时的金农在用笔趣味上更多地追求木版雕刻的“版味”,书风由巧转拙。

漆书是金农各类书法作品中最具特色也最为人们熟知的,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画粗重,以卧笔刷扫,竖画纤细,倒薤长撇皆出中锋,墨色乌黑光亮。

上古时期,笔墨未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被称作“漆书”,又叫作“蝌蚪文”。晚清书家以为金农的书法类似简牍上的文字,故以“漆书”称之。

乾隆十年六月,金农59岁时所书的《四言茶赞》,是漆书成熟以后的代表作,基本表现特征突显其中:字形结体以方整为主,同时依据每个字不同特点做宽扁或竖长的变化,横笔、捺笔宽厚粗壮,竖划和撇划则瘦削坚挺,笔划的长短、粗细、拉顿形成强烈而夸张的对比。

整体格调黑厚凝重、遒劲钝拙,古朴谨严而不失奔放烂漫之趣,有磅礴之气。

写经体,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代,当时战乱频繁,百姓颠沛流离,写经祈福的活动开始兴盛起来,佛教徒一遍又一遍地抄写,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

至唐代,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独特的“写经体”。历代文人士大夫们认为写经体缺少高雅的书卷味,只是简单机械的抄写,并无太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书家亦有以写经为佛事的,如赵孟頫、董其昌。

唯独金农精心研究写经体楷书,取法古代佛门抄经和佛经木刻版本,并与他的楷隶作品相互渗透,化俗为雅,形成自己特有的写经体。

金农喜好抄经画佛,别号有“心出家庵粥饭僧”“如来最小弟”等。其写经体楷书无论是稚拙还是精巧,都带有浓厚的佛门审美倾向,与民间书法一脉相承,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全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金农早年的写经体结体较肥。

至晚年,金农心趋佛门,“写经满百本,画佛亦千纸”。70岁后,金农的写经体由肥变瘦,自然静雅而富姿态,更富禅意。

《梅花图扇页》上的题款是他75岁所书,字形偏长,貌似平直,内含空灵,工而不板,有长短、广狭之变化,起笔似宋雕版体之锐角,用笔细劲凝炼、刚毅含蓄。瘦劲稚拙的书体与画面相映成趣,十分契合。

楷书始于东汉,因由隶书演变而来,当时称作“楷隶”。金农的楷隶与其已形成固定面貌的隶书不同,既像楷书又像隶书,称为楷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