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16677300000007

第7章 金农书法艺术(2)

在用笔上,一改过去横粗竖细而为横竖粗细均匀,最具特色的是掠去他最喜用的“倒薤”撇法。结字易扁为方,十分工整,同一作品中重复的字,常常是一模一样。墨法追求统一而无变化,没有浓淡干湿的变化。整体气息平实,似刻意追求平板单调,却极富艺术性。

金农有诗句“书看北齐字,画爱江南山。”北齐无“法书”传世,此说“北齐字”,即指北齐石刻拓本,包括摩崖刻经、碑刻与墓志,一反已经成熟的北魏楷书,强调隶书笔法,形成隶楷参半的风格。

金农以北齐字为法帖,向当时的承袭恶习提出挑战,实现了自己不苟同于俗世的艺术主张,反叛精神溢于言表。

《王尚书书古欢录》为金农60岁以后所作,署款“六十不出翁”,行间有乌丝栏,用笔的起笔转折,布局的节奏韵律,皆整齐划一,呈现出美术化倾向,类似现代的美术字。字里行间透出平实凝重的气息,别具一格。

3.晚期

1756年至1763年,是金农书法艺术的晚期阶段,他曾经自言70岁以后始创“渴笔八分”,以为前无古人。

金农一生经历坎坷,晚年长期住在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生活贫困窘迫,以卖画度日。1763年,77岁的金农在寂寞中离开了世界,次年9月,由弟子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

金农晚年,通过书法来抒写自身情感,表现出对理学禁锢、对人性压抑的反抗,激进孤傲之情自然流露。在漆书的基础上,金农创“渴笔八分”,以为前无古人。

“渴笔八分”与漆书相比,用笔涩拙,行笔中更多飞白。清雍正十二年九月间,金农曾为阳人褚峻作《飞白歌》。褚峻,善写飞白,拜于金农门下,而金农在其飞白书中觅得知音,虽诗写褚峻,实则表露了自己对飞白这一特殊用笔的浓厚兴趣和驾驭飞白笔法的高超本领,似帚的用笔和渴笔效果的表现,表述了金农书法中飞白的运用及变革,是“渴笔八分”的用墨、用笔特征。

作为清代前碑派领军书法家,作为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一员,金农大胆创新、独辟蹊径,作品中充满着叛逆传统和放纵恣肆的气息。

金农最负盛名的当属其独创的漆书,而其余诸书体亦独具风貌,隶书笔意的广泛运用,使金农的书法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不同的书体中表现为统一的审美趣味,显示其书法创作的高超造诣。

金农性格的坦率质朴,思想的愤世嫉俗、行为的极端叛逆、学识的广博精深,造就了他古朴新奇、不同寻常的艺术风格。奉行个性解放、不趋时流精神的金农,对书法的不懈探索和创造,成为书法史上独特而耀眼的一笔。

(三)作品鉴藏

清代雍、乾时期扬州八怪一派的书画家中,金农是最具个性的一位,其书画作品也最具时代风格特征。

1.市场行情

金农在世时书画作品行情就很好,据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郑燮于乾隆十二年在其《扬州杂记卷》中记载,他本人和金农、高凤翰等画家每年卖字画皆获千金,这样的收入是当时京官“一品大员”年俸的三倍,当然,官员的收入不仅仅是靠俸禄。

据传金家曾养有童仆六人,甚至一度还养过一个小戏班子,而且金农本人喜欢玩古董、藏碑帖等,这些开销主要靠卖画钱来支付。

金农的作品存世量很大,历经两个多世纪流传,现在民间市场依然能见到他的书画真迹。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的作品是海内外拍卖场上常见的拍品,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二百多件书画作品成交。大部分作品成交价在几十万元徘徊,其中有三件作品超过百万元。

2002年上海朵云秋拍,其隶书《宋人笔记》立轴,成交价为101万元;2003年上海敬华春拍,其《墨竹图》立轴,成交价为198万元;2004年佳士得春拍,其《十六罗汉》册,成交价为163.2万港元。

金农在世时,就有伪作出现,主要是他的弟子罗聘、项均和童子陈彭代笔的画作,由于落款是他自己亲笔所写,印章也是真的,而且罗聘又是扬州八怪之一,艺术水平很高,故这类被他本人认可的代笔之作,后人很难鉴定,一般把它视作真迹。

由于金农的作品价格昂贵,行情历来都很好,故市场上流传很多后人仿造的赝品,买家在购买他的作品时必须仔细鉴别,谨慎从事。

2.笔法鉴定

笔法是书法鉴定的主要依据。因为一个书法家在几十年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笔法特点和习惯,如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等特点,作伪者在短期内摹仿得天衣无缝是不可能的。

即使摹得很好的作品,也只有表面的形似,要达到神似是不可能的,金农的书法作品也是如此。

金农的书法概括起来有两种面貌,一种为行楷书,一种为隶书。这两种书体,金农统称为漆书,是融楷、隶于一体的变体书法。

金农的行楷颇类龙门《郑长猷造像》《爨宝子碑》,其用笔刁而粗,结构紧凑,字的体势侧斜。

这种行楷书,就楷书而言,既无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而是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但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

就隶书而言,这种行楷书,既含有隶书的用笔,但又无隶书的俏丽之姿。金农隶书以宗汉魏为主,得力于《天发神谶碑》和龙门造像等刻石。

金农早年隶书,风格规整,笔画沉厚朴实,其笔画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到了50岁以后,金农才独创一种自称为漆书的新书体,其笔画方正,棱角分明,横画粗重而竖画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

这种新书体左书写时需将毛笔的笔锋截去,使之起笔方正,如扁刷刷成,转角处亦方硬如棱角,代表作品有《相鹤经轴》《广陵旅舍之作屏》等。而作伪者缺乏这些知识,往往把金农的行楷和隶书写成粗俗、光滑、无变化的书体,无意中露出了破绽,使鉴定者可察。

3.印章鉴别

印章和款识是鉴别书画真假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印章就是作者本人的钤印,是说明该作品是自己的亲笔的凭证,在没有作者本人署款的情况下,印章往往起决定作用。但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来的真印作伪,造成真伪杂糅的局面。此外印章还可以翻刻,因此印章只能是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金农的印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有五十余方,其中一小部分是印文雷同,但篆法、刀法和形状大小不同的印章,如冬心先生印有十方,金农印信有七方,金吉金印有五方,寿门印有四方,金氏寿门有三方,金农之印、生于丁卯各二方。

此外,寿、农、金氏八分、莲身居士、金农私印、洁樽论阔、金老丁、一日清闲二日仙、努力加餐饭、己卯以来之作、与林处士同邑、光风霁月、金氏寿门书画、金氏寿门、布衣三老、龙虎丁卯、苏伐罗吉苏伐罗、寿门联珠印等各一方。

这些印章还有早晚的变化,如早年的印有金农、金农印信、寿门、稽留山民等,中晚年的印章有百研翁、金老丁、己卯以来之作、金吉金、金吉金印、金氏寿门书画等。

还有一些表现他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思想的印章:如一日清闲二日仙、努力加餐饭、洁樽论阔等印。此外布衣三老,是说自己布衣不仕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苏伐罗吉苏伐罗印,是因为梵文的金字称苏伐罗,故刻此印。

4.款识鉴别

款识是指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款和题跋,借以说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

名款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研究掌握好作者的名款,对搞好书画鉴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农的题款,除有一般清人署款的规律外,还有他自己的特色。金农学识渊博,文学修养水平很高,故他的署款,题诗文、词赋、画论为多见,亦擅长题,“每画必有题记,一触即发”。

“金农”两字款的农字则有五种不同的写法。40岁至50岁写的八分书,即隶书,笔法很婉转;50岁以后,用笔挺硬而不柔和,但他所书的尺牍与上又有不同,比较随便、轻松。

此外,金农的字号比较多,据笔者统计,共有25个之多,如心出家庵粥饭僧、仙坛扫花人、古泉、司农、冬心、百二砚田富翁、曲江外史、老丁、竹泉、昔耶居士、金牛、金牛湖上诗老、金廿六郎、金吉金、香铁、耻春翁、寿门、寿道士、稽留山民、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等。

金农的这些字号,还有早晚的变化,金农早年的款,有金农、冬心、寿门、曲江外史等,金农中晚年的款,有稽留山民、昔耶居士、心出家庵粥饭僧、百二砚田富翁、耻春翁、冬心、曲江外史等。

这些关于金农书画辨伪的一些知识,可以让人的鉴定水平大大提高。

(四)生平轶事

扬州人常常把顽皮的小孩子叫作“厌蛋”。要说起这个名称的来历,和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金农还有很大的关系。

金农无儿无女,十分喜欢小孩子。金农最喜欢的是住在他家隔壁的小根子。这个小根子才6岁,一张小嘴会说会喊人,有时候还能学着大人唱两句扬州香火戏。

端午节这天中午,金农和夫人喝了几杯雄黄酒,想起自己这么大年纪了,一个小孩子也没有,心里不由得有几分不舒畅。

“先生,今儿个过节,你不替小根子做个‘老虎’吗?”提起小根子,金农皱起来的眉头便慢慢地松了下来,向夫人解释说:

“今儿个大早我就想起这件事了,但一时到哪里去找好几种颜色的纸呢?”

夫人说:“没有彩色纸有什么要紧?给他画一张五彩的不就行了吗?”

听夫人这一说,金农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来到书房,三画两绕,一个活生生的老虎就画好了。夫人早就打好了糨糊,剪好背线,等金农把老虎糊好后,夫人便到门口去喊小根子来取“老虎”,哪晓得喊了好几声,也没有喊得到,原来小根子同门口的孩子们一起玩去了。

不一会儿工夫,小根子回来了,一蹦三跳地进了金农的书房。刚要张嘴喊金爹爹,一看金爹爹伏在书桌上睡着了。

他倒也乖巧,便不声不响,悄悄地走到书桌跟前,伸着头一看:哈!一个五彩的“大老虎”,心里头一高兴,小手抓住“老虎”用劲一拽,只听得“啪啦”一声,“老虎”是被小根子拽过来了,“老虎”旁边的一方砚台也被带过来,掉在地上打碎了。

小根子一惊吓,身子朝书桌跟前一倾,胸口抵在书桌边上,把挂在胸前的鸭蛋网子里的咸鸭蛋一下子压扁了,成了“鸭蛋饼子”。小根子哭了起来。

这下子,把睡得正香的金农也吵醒了,一看到小根子在哭,赶忙过来哄他。哪晓得一转身看见了摔碎的砚台,急得他直跺脚,气喘吁吁地喊道:

“砚!砚……”

小根子被金农这一喊,吃了一惊,也就不哭了。他听金爹爹连声喊“砚”,心里头说,我的东西也坏掉了!于是,就用手托起压扁了的鸭蛋,对金爹爹喊起来:“蛋!蛋……”

这会儿金夫人也被吵醒了。她只听到书房里头“砚”“蛋”“砚”“蛋”地嚷个不停,便在书房外面问道:

“什么‘砚蛋’‘砚蛋’的啊?”

金夫人跑进书房一看,心里明白了:金农一向喜欢收藏砚台,今天被小根子打碎的这方砚台,叫“平版砚”,是金农连夜画了十七八张画,才从一个外地商人手里换回的。难怪金农急得直跺脚呢!

到底金夫人有本事,她笑着说道:“砚台再好,打碎了也接不起来了!把人家孩子吓着,看你怎么办!”

金农舍不得孩子,忙招呼夫人拿一个咸鸭蛋来,放进小根子的鸭蛋网里,又帮他把“老虎”扶起来,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哄他。

从这天以后,每当小根子来玩的时候,一调皮,金农便说:“咳,‘砚蛋’,又来了啊!”

这事儿传开去以后呐,扬州人就把调皮的小孩子都叫作“砚蛋”了。越传越久,“砚蛋”就成了“厌蛋”,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