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16679000000005

第5章 江陵楚墓的随葬物品(1)

在我国北方,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因素,墓葬的棺椁及部分有纤维质的随葬品,都保存不好甚至没有保存下来。

但是,江陵楚墓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青铜器、陶器、竹简、帛书、帛画等。楚墓出土的文物品类齐全,很多青铜器上的铭文甚至清晰可见,有的陶器连封泥、印章也有留存。一些重要的文物如漆木、竹器、丝麻织品等,目前仅见于楚墓。

(一)精美的青铜器物

在江陵楚墓当中,青铜礼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贵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盏、壶、缶、盥缶、盘、勺等。

这些青铜物品大多制作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冶炼技术的精湛。

1.龙纹铜镂空杯

龙纹铜镂空杯是在1991年8月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口径12.2厘米、底径10.3厘米、通高14.7厘米、重0.77公斤。

整件器物呈上大下小的圆筒状,口微侈,斜直壁,外底有三兽蹄足内侧有凸榫,圆形镂空平底置于器内凸榫上。杯外壁上下分别饰以错银装饰的带形二方连续勾连夔龙纹。

中部由六组对称的镂孔夔龙纹图案组成,每组对称排列,龙头相对,身体卷曲,姿态生动,其上铸有细密的三角卷云纹和鳞片纹。

铜镂孔杯此前至少有六次发现。最早在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发现,随后在江陵“望山1号”楚墓、江陵“雨台山264号”楚墓、随县曾侯乙墓、荆门“包山2号”楚墓,均有出土。

此外,在湖南“长沙398号”楚墓也出土了此类器物。器壁均为镂空动物图案。关于这类镂孔杯的用途,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看法。

2.镂空凤纹铜镜

镂空凤纹铜镜直径11厘米,整镜构图精巧,形象生动。

镜面与镜背是用两种合金成分不同的青铜分铸,再合为一镜。背面为三弦钮,圆形钮座,斜边,窄平缘。镜背自然分为四区,每区各饰一组对称镂空凤纹图案,每组两凤躯体作形卷曲,曲线自然、柔和。

此镜以圆形小镜钮为中心,按十字将文饰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对头相对、身体弯曲、尾部向外翻卷的凤鸟组成。每两只凤鸟之间的中部和尾部又以卷云纹相连,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构图匀称。因为是镂雕,故立体感特别强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镂空凤纹铜镜高冠回首,体态活泼,两凤之间颈、翅相连,成双成对翩然飞舞。凤身饰有精美的羽毛纹饰。

镂空镜的出现时代大约在春秋晚期,流行战国早、中期,战国后期就绝迹了。此类铜镜在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现,但出土数量较少。

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的这两件青铜器造型别致、工艺精巧,体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工艺的高超成就。

3.带钩

带钩是束腰革带上的钩扣。在楚国贵族看来,带钩不仅仅是服装的饰物,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带钩选用的材质、制作的精细程度以及大小都成为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楚人的带钩通常是用青铜铸成,名贵的则用黄金或白金打造或玉石雕刻而成。

江陵望山1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钩,弧长46.2厘米,宽6.5厘米,如此大的带钩,在现已出土的先秦诸国的带钩中可算是绝无仅有的。

这些青铜器造型别致、工艺精巧,体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工艺的高超成就。

4.青铜编钟

在江陵“天星观2号”楚墓的发掘收获颇多。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当考古工作者揭开铺在东室上的盖板时,一架大型青铜编钟组合展现在眼前。

大多数纽钟集中堆放在东室的南部,镈钟则按大小有序地直接放置于椁室底板之上,另有几件小型纽钟悬挂于钟架横梁上。这批编钟的调音痕迹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先秦编钟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资料。

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生活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酷爱音乐的高雅之人。“天星观2号”墓的用鼎制度、用俎制度和编钟的编悬方式,都充分说明该墓的墓主属于卿上大夫级。

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占出土遗物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器类涵盖了楚系青铜器的大部分器类,不仅反映了该墓葬的等级和葬俗,更体现了楚国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灿烂的文化特色。

(二)独特的雕塑物品

商周时代,尤其是东周时期,随着楚文化的崛起,雕塑艺术异彩缤纷,不仅出现了大量装饰性艺术精品,而且出现了镇墓兽、虎座立凤、木俑等大批专门性雕塑物品。

在对江陵楚墓的考古挖掘时,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雕塑物品。

1.虎座立凤

虎座立凤又称虎座飞鸟、虎座鹿角鸟,是楚文化具有标志性的物品。

虎座立凤圆雕施彩,多为木质,也有少量的陶胎,以伏虎为底座,昂首展翅的凤鸟立于虎背,凤背插一对麋鹿角,雄奇神妙,堪称楚文化的杰作。关于它的意义,有山神、引魂升天神之说,也有说是凤神飞天的。

2.木俑

荆楚人物雕塑主要有木俑、人形器座及小型佩饰等。以雕塑的人俑代替活人殉葬在东周时代比较普遍。中原诸国多为陶俑,而楚国的木俑自有其特色。荆楚木俑多出自贵族楚墓,有侍俑、乐俑、炊厨俑和武士俑。多整木雕塑,有的为榫卯结构。

立俑一般高度在五十厘米上下,跪坐俑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俑的形象多为平顶、瓜子脸,有的加丝质假发或用真人头发。圆雕彩绘,有的着衣佩饰,还有的身上书有文字。

江陵武昌“义地6号”楚墓出土的一对木雕彩绘侍俑,木俑正面各绘有两串长长的佩饰,对称地分列左右。木俑高56.6厘米,头与身为整木雕塑,足部以榫卯结构另外安装。一件双手是交叠胸前,另一件双手是安装上去的,作棒物状,长颈细腰,体态秀雅。

着衣俑以江陵“马山1号”楚墓的彩色着衣木俑最佳。共出土四件,高矮、大小、体态、容貌、服饰等基本相同。

其中,编号为2号的女性木俑,身高59.6厘米,身上的绢衣保存最好,整木圆雕,无手脚,面、颈绘肉红色,乌发后梳,双唇朱绘,眼睛传神,身着曲裾绵绣绢袍,细腰束带,袍裙曳地,色彩鲜艳。

还有一件持剑武士木俑,在长沙近郊出土,身着小袖短衣,衣长及膝,裹腿,威武雄壮。

3.木鹿

楚人崇鹿,战国时代流行鹿角饰和木雕鹿。如以上镇墓兽、虎座立凤,大多插有麋鹿角,许多器物也绘饰鹿纹,而且独立的木雕鹿数量也较多。

鹿雕造型,多作踞伏卧状,头上插有对衬的真鹿角,鹿头有正视、侧视与回顾几种形态,多圆雕彩绘。

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的木雕彩绘带鼓卧鹿或卧鹿鼓,身长33厘米,通高28厘米,作侧卧状,四足内拳,头插双鹿角,向左侧视,全身饰梅花斑纹。后背立一小木鼓,鼓径4厘米,厚3厘米。这是一种造型奇特的乐器。

这类鹿雕在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溪峨山、长沙“浏城桥1号”楚墓均有出土。

4.根雕

我国最早的根雕作品发现在荆楚。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根雕辟邪一件,依据树根自然成形,圆雕彩绘,整体为一长形弯曲的龙形,全长69.5厘米,高31.5厘米至40.5厘米,圆身、高足、卷尾龙首,目、耳、鼻、嘴、须、齿俱全,面目狰狞。

四足均雕成竹节形,作行走状,足外侧分别浮雕有蛇、蛇咬蛙、四足蛇咬雀及蝉等,造型神奇,代表了我国年代最早的根雕艺术水平。

5.雕刻座屏

在漆木雕塑艺术品中,荆楚彩绘动物座屏别具一格。座屏是一种专供陈列的艺术品,一般由屏座与雕屏两部分组成,雕屏大多透雕或浮雕,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的雕龙座屏就是如此。但在众多的彩绘木雕座屏中,以江陵“望山1号”楚墓所出土的彩绘动物雕屏最有代表性。

该雕屏长51.8厘米,宽12厘米,高15厘米,雕屏四周为长方形彩绘框架。雕屏底座中部悬空,两端着地,宽实厚重。整个座屏是凤、鸟、鹿、蛙与蛇博斗场面。屏座水域是蛇的天下,有二鸟为蛇所困败。屏内偏下,蛇吞蛙,咬鹿,鹿双双奔腾,两组凤鸟奋起啄蛇。底座与屏内内容相连,融为一体,造型复杂,井然有序,五十多个动物生死博斗,场面极为壮观,充满了神奇浪漫的色彩。浮雕、透雕与圆雕的手法相结合,髹漆彩绘,是雕塑艺术精品。

江陵“沙冢1号”楚墓出土的木雕箭,与座屏类似,两鹿与两蛇博斗,三只凤鸟飞临,其中有一鸟喙蛇。幅面天与地的层次更加分明。上边框还浮雕有两蛇。透雕与浮雕的手法相结合,髹漆彩绘与动物座屏都具有精工之美。

6.鸳鸯豆

鸳鸯豆与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漆奁一样,虽为用具,但具有整体造型的漆木雕塑效应。

鸳鸯豆出土于江陵“雨台山427号”楚墓,通高25.4厘米,盘径18.2厘米,底径12.3厘米,上部豆盘及盖组合雕成一只鸳鸯鸟形,鸟作卧息状,轮廓分明,盘颈侧视,脚部卷曲,双翅收合,尾部微翘,恬静自然。圆雕彩绘,形态逼真。

(三)多彩的漆器物品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器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器,死也离不开漆器。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多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为漆品。

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卮、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厢、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艺品如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品如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楚国漆木胎的制方法主要有斫木成型、卷木成型、镟木成型以及雕刻、拼接等。所谓斫木成型,就是斧砍刀削而成型,漆耳杯多数是采用整木块挖空成型,然后削其外形。

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卮等的器壁一般都是这样制成的。一些胎体较厚的圆形器物如圆盒、樽等采用镟木成型的方法,其内空部分采用挖制,而器表采用漩制。在楚国本胎漆器胎体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拼合的器物。如虎座飞鸟、彩绘木雕座屏等。

至今为止,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夹苎胎漆器实物出自楚墓之中。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盘,为夹苎胎漆器,器内外均黑地朱绘各种云纹和风鸟等花纹图案。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鞘,是一件十分轻巧的夹苎胎漆器,漆鞘全身裸黑漆,朱绘花纹,在鞘的一端绘有云纹和凤纹。

此外,还有皮胎、竹胎、金属胎、陶胎以及丝麻织品髹漆物等。皮胎皮革具有轻巧、柔软、易于成型、不易开裂等优点,因此是制造甲胃的好原料;但皮革又有怕潮湿、外表不美观的缺点,所以楚国人在制作甲胄时往往要进行髹漆。江陵“藤店1号”墓出土的皮甲、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皮甲漆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彩绘漆盾等都是楚国皮胎漆器的实物。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该墓出土的竹扇制作精细,保存完好,出上时色泽如新,扇面成梯形,经篾红色,纬篾黑色,用三经一纬的细篾编织而成。

出土楚国漆器中,彩绘漆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雨台山楚墓出士272个漆耳杯中,没有纹饰的素面耳杯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彩绘耳杯,耳杯上的纹饰颜色有金、黄、红等。

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耳杯上有白色的花纹,出士的彩绘木雕座屏上,彩绘花纹色有红、绿、金、银等多种,其中绿色甚为鲜明。

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漆器以黑、红漆为地色,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表明当时楚国的漆工艺中,已经采用了多种颜色的色漆。要获得有色漆,必须与植物油配合使用。

漆器是雕塑和漆绘高度结合的产物。胎体的造型和漆绘的图案、色彩都反映了楚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味。

就造型艺术而言,楚漆器反映的主要对象不出乎自然与神怪。楚人祟尚自然,对自然界生命的运动、自然界的万物和谐都具有强烈的赞美之情。

因此,楚国艺术家通过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界的生灵,大到鹿、虎,小到蛇、蛙都是他们表现的对象。这些形象以形写神,栩栩如生。彩绘木雕座屏以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55个动物彼此争斗的情景,高度浓缩了一幅大自然中适者生存的情景。

楚人是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存在的泛神论者,因而神灵也成为他们造型艺术形象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神的形象是对自然生灵的另一种方式的表现。

装饰性的纹饰多为龙凤纹和云雷纹,龙凤是楚艺术的母体。楚漆器上的凤纹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有些凤纹甚至有符号化了的凤头或凤尾纹。在楚漆器的装饰中,云雷纹占有重要地位。楚漆器上的云雷纹舒云漫卷、灵活自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有彩绘云雷纹木梳和彩绘云雷纹蛇。

楚漆器上的漆绘内容客观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如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上的彩绘瑟上的巫师图、燕乐图、狩猎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