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郝益东新著——
《草原天道》蒙、汉文版出版发行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道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2012年9月24日电 2012年9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益东新著《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出版发行仪式在内蒙古人民会堂举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额尔德尼、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参加了发行仪式。
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对《草原天道》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他说:“这本书是郝益东同志根据自己多年在牧区生活工作的感受和体会,以记述见闻和丰富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沿着草原文明演进的轨迹,描绘了草原上的人类在狩猎、游牧、现代等不同阶段的生产生活图像,并着重就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兴衰变迁及与相关国家的对比进行了概述,特别是以草原肉类为主线,对草原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走向和路径,提出了很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和对策。”
郝益东在发言时说:“写作《草原天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面对现实的有感而发。《草原天道》的写作力求把握:既要有专业性,又要避免枯燥的论证和说教;既要对相关问题做出明确判断,又不陷入流派争论和纯学术讨论;既要立足于当前生产生活,又要廓清过去和未来;既要有助于草原上的人们开阔全球化视野,又要为社会大众理解和鉴赏草原提供捷径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历史地、客观地体现草原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四大功能的和谐,追寻草原文明演进的脚步。体现时代精神、解决发展问题是《草原天道》的主题。本书以大量篇幅梳理历史资料,进行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草原牧区必然走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之路。为了证明这一结论的现实性,我还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走访了20个示范家庭牧场和9个牧民合作经济实体,与上百名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取得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和阐述了草原现代畜牧业的路径。”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认为,《草原天道》一书是作者这些年对国内外草原历史发展的比较分析与感悟心得,凝聚了他对草原畜牧业发展脉络的深入思考。这部著作客观分析了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区内外草原畜牧业的本土知识与国际经验,开展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涉及草原生态保护、改善民生、食品安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畜牧业产品竞争力等诸多现实问题。对我们当前保护草原生态、进一步推进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示草原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功能的著作,对草原变迁历史与现实、本土知识与国际经验、理论认知与实证体察都有丰富记述,全书具有游记、论著、史料、科普有机结合的特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下,出版这样一本书有着积极意义。书中草原肉类、生产方式变迁、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容已经引起读者关注。该书在弘扬草原民族文化、指导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
附录2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
精彩、情感、专业、导向之作
今天和在座的各位共同参加这个发行仪式,祝贺郝益东同志《草原天道》汉文版、蒙文版同时发行。
第一,这是一部精彩之作。这部书的内容围绕草原、牧民和畜牧业这一主题,纵横七大洲,上下几万年,融古今与中外、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政治、生态与文化、民俗与社会、观察与感悟于一体,是游记、论著、史料、科普的有机结合,展现了一幅关于牧区草原的生产与生活、历史与变迁、现在与未来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第二,这是一部情感之作。郝益东同志对牧区草原的感情非常深厚。从青年时代起他毕业分配到牧区,扎根工作在草原,亲身体验牧民的劳动生活。担任领导干部后长期分管农牧业,始终关注牧区的发展变化,与草原牧区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像贾幼陵同志讲的,他经常深入到草原的细胞——牧户家中去调查研究。这部书是为外界深入全面了解牧区、牧业和牧民所写,更是直接为牧区、牧业、牧民所写,凝结的不仅是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更多的是对牧区草原的深厚情感,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情感之作。郝益东同志介绍这本书是偶然之作,其实里面一定包含着必然因素,毕竟凝聚抒发了他那么多年的牧区情结。
第三,这是一部专业之作。郝益东同志以全球的视野、广博的见闻、深入的研究、多向的对比,让我们了解了世界范围内农畜产品的地域特色、游牧民族的发展变迁、畜牧业的历史沿革。书中写到的这些国家我们很多人都去过,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等,但是去看了以后记住的东西不多。这本书把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相关领域的情况清晰记述,对我们很有帮助。既为我们介绍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又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自治区畜牧业的历史,更加准确地定位自治区畜牧业的现状,更加深入地总结畜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有利于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四,这是一部导向之作。郝益东同志通过对中外游牧经济转型与变革的分析,据实反驳了简单回归游牧方式的论调,特别是阐述了自治区成立以来牧区发展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出现代化是草原畜牧业的唯一出路。书中同时提出了治理超载过牧、保护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的思路,为解决当前国家和自治区共同关注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三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向。郝益东同志在介绍写作缘由时讲得很清楚,面对当前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态势,牧民和很多基层干部很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说得严重一点,我们不少领导干部也有同感。草原畜牧业究竟路在何方,贾幼陵同志在序言中有一句话说道,“无论你对这些神秘的游牧文明是珍爱、留恋还是怀念,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谁都不能挽留下历史的脚步。”郝时远同志也说,“其宏观历史之追溯,揭示了人类社会畜牧业的走向……聚焦于草原畜牧业和牧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的途径。”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告诉大家怎么办,往哪儿走。我觉得这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关于“三牧”问题,我看了不少的调查报告,感觉到很难理出头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矛盾很多。“三牧”问题究竟怎么解决、现代畜牧业究竟怎么发展,确实是一件大事。但我也多次讲过一个观点,占全区60%国土面积的13亿亩天然草场绝对不会变成无人区,内蒙古也绝对不能没有大草原,没有草原畜牧业,没有牧民。我们现在经常讲“请到我们草原来”、“ 陪你一起看草原”,总而言之,一讲到内蒙古就必讲草原。那么,我们对草原研究得怎么样、建设得怎么样、保护得怎么样,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郝益东同志这部书的出版,在草原畜牧业、在“三牧”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唤起我们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这个问题。
衷心希望通过郝益东同志这部书的出版,能够让大家更多地关注“三牧”、关心草原,关切我们自治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附录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吉日木图:
蒙、汉文同步出版的特色之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今天联合举办郝益东副主任的新作《草原天道》的蒙文、汉文版的发行仪式。我们认为,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示草原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功能的著作,对草原变迁历史与现实、本土知识与国际经验、理论认知与实证体察都有丰富记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下,出版这样一本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出版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草原特色。紧紧把握该书游记、论著、史料、科普有机结合的特点,无论是中心内容,还是书籍封面设计、装帧,都尽可能突出草原特色,力求为关心草原生态、肉类食品、人类迁徙、游牧历史、现代化生产的读者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启迪。装帧设计上力争表现草原“天地”,凸显了厚重感。同时,突出时代主题和现实意义。印制材料选用、印刷装订质量把关上力求优质。对封面、内文纸张材料选用上进行严格挑选,对印制过程安排专人进行全过程监管,从而确保印装质量达到精品要求。
该书目前汉文版发行状况良好。草原肉类、生产方式变迁、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容已经引起读者关注。蒙文版在编印过程中已经收到增印的订单。我们相信该书在弘扬草原民族文化和指导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
附录4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
草原畜牧业的现实与未来
《草原天道》一书涵盖了他这些年对国内外草原畜牧业历史发展的感悟心得,凝聚了他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这部著作客观分析了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草原畜牧业的本土知识与国际经验,开展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涉及草原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对我们当前保护草原生态、进一步推进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文风朴实,语言贴近生活实际,乡情跃然纸上,真情流露其间,读后令人备感亲切,获益匪浅。
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草原畜牧业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着广泛的生态基础与社会基础。我区拥有天然草地13.2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3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左右,具有发展草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我们身边有众多像郝益东主任这样,热衷于保护、建设和利用草原的人士、团体和机构,他们长年致力于此项工作,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奋斗。随着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投身草原畜牧业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天然草地“重用轻养”,草场沙化、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引导和扶持下,牧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牧区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同类地区,并有差距拉大的趋势。
内蒙古草原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而草原生态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和畜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子,任何抛开人和畜,单纯就生态而生态的搞保护,势必会走向极端。只有协调处理好“人、草、畜”的关系,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草原生态补偿工作,切实推进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切实确保改善农牧民基本生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关注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内蒙古放在了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相继明确了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大好机遇。如何用好中央政策,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郝益东主任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相信这部著作能让更多有识之士关心草原,爱护草原,共同创造美丽草原的美好明天!
附录5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
从时空维度审视草原文明
拜读郝益东主任本次出版的著作,使我对郝主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过去的认识基础上,加深了我对郝主任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在这部著作当中体现出来的对草原未来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了解,让我深深地感动。我一直从事草原文化研究,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对这本书粗浅的认识。
从学术角度讲,《草原天道》这部著作从草原文明的诞生,一直到今天发展的状况,从世界各个区域的草原游牧文明的发展状况,从时间、空间维度上,作了一个大手笔的观察思考,并把他的观点做了总结性的描述。对于我们搞草原文化研究来讲,这种研究分析的方法对我们是有诸多启示,作者在这样大的时间、空间跨度里面,驾驭那么多的丰富的史料和资料,然后用自己的思考把它清晰表述出来,这样的驾驭能力足以体现郝主任渊博的知识和理论素质。我想这样的研究方法对于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是有帮助的,对学术界是有启示的。
第二个方面,这本著作研究草原文化、研究游牧文明,然后将视野聚焦在目前内蒙古的草原经济、社会、生态如何发展问题上,为现实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这也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全书对世界各个草原地区从古至今、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草原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应该说,对于我们今天内蒙古建设北疆的生态屏障战略的实施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著作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思路对于社会各界应该都有很重要的启迪价值。我们知道,游牧文明或者草原文化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大约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形态诞生之后,在世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当中,草原文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价值,同时又注重它的经济价值方面,各民族应该说在这条道路上总结探索出了很多的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系统是人类宝贵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