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16687600000050

第50章 石油:中国把自己绑在汽车上(2)

中国的石油储量本来就很少。如果因袭国际惯例,用储采比(reserves/productionratio)来看待中国的原油资源潜力,那答案将是恐怖的。所谓储采比,简单地说,就是指某地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依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最新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中国2008年年末的储采比约为11,即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仅为11年。当然,储采比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数字,有石油专家驳斥:它既忽略了人类可能找到的新油藏,又无法将技术进步的因素考虑在内。

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在年产18亿吨的水平线上徘徊多年,从某种程度上讲,18亿~19亿吨,就已经是中国原油产量的峰值了。⑤

中国原油储量本来就不够丰富,开采时的浪费又极其严重。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⑥能达到40%,而在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连20%都难以达到,这意味着,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多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的原油都被白白浪费了。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资源浪费,是由于一些石油开采企业仅仅从开采成本考虑,而没有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此巨大的浪费现象在一些能源产区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并不了解能源开采的具体采收率,而即便其手中掌握了相关数据,也还难以断定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⑦

十多年前,我曾经与一位离休的石油部副部长有过一席深谈,老人谈到:当年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石油增长量,一些油井开采不到一半就被废弃掉,另选容易开采的采油。这种浪费令他每每想来都非常痛心。我至今记得老人沧桑的眼神中透出来的深切的忧伤……

浩浩荡荡的车队

尽管石油储量非常有限,但中国轿车的增长速度却是世界最快的。

为了拉动经济,中国大力鼓励汽车业的发展,成为加大中国石油安全的一大隐患!

在很多城市堵车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此举显然是过度预估经济悲观后果所致——由于担心次贷危机恶化引发新的经济危机,中国亟须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与美国选择大力发展新能源走内生性路线不同,中国选择的是扩大消费,属于财富消耗型的增长模式。对于中国这样的缺少社会保障的国家而言,消耗型的救市模式只能赢而不能输,因为任何闪失都可能把保障缺位软肋亮出来,从而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汽车、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3月20日,政府又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

对汽车发展的鼓励政策,开出了令世界瞠目结舌的硕果。

2009年中国汽车共生产137910万辆,销售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0%和4615%;2010年,汽车生产182647万辆,销售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

汽油作为小轿车和摩托车的燃油,是石油产品中消耗量最大的品种。随着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中国的石油安全也变得越发脆弱。如果说以前我们还能忽略这种风险,那么,在石油距离枯竭年份越来越近的时代,这种风险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被忽略的。

2010年9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发表了题为《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形势和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思考》专题演讲。他指出:(汽车的发展)给能源供给、道路交通、环境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十一五”规划新增的1亿吨左右炼油能力,几乎全部被新增汽车消耗。

200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6200万辆,消耗了13480万吨成品油,占全国汽柴油总产量的632%,比2008年消耗净增加1600万吨。我国高耗油车型比例过大,节能环保产品比例相对较小。乘用车单车平均油耗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按照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每年新增汽车消耗的成品油相当于新建一个2000万吨级炼油厂(新建一个2000万吨炼油厂需要投资200多亿元,建设周期4~5年)。

汽车之弊

2009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5万公里,但一些路段堵车现象日趋严重。我国城市道路总长度267万公里,城市道路面积482亿平方米,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仅1283平方米。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远远比不上汽车增长速度,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拥堵,行人与行车、停车争路的现象尤其严重。2009年北京汽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占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50%。一年之中有约1/4的天数为污染状态。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也承受着增加能源供给、保持交通畅通和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的压力,面临着促进消费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挑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汽车消费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也是汽车工业自身面临的巨大挑战。⑧

汽车拥堵,一眼望不到尽头

汽车不仅是喝油机器,也是制造拥堵和污染的罪魁祸首。

汽车业经过短短的不到两年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原本拥堵的状况变得更加拥堵,发展汽车以提高运行效率的初衷早已被击得粉碎。很多城市纷纷出台“治堵”措施,比如单双号的限制等,一些车主为了逃避这种限制,又开始增买新车。

与此同时,车船税法草案也开始承担起对车辆进行抑制的职责,根据向社会公布的国家车船税改草案,享受最低车船税的车型寥寥无几,大多数车主的负担都要增加。由此引来巨大争议,又不得不把减税的范围扩大,以平息车主的愤怒。

在治堵依然难以见效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又祭出了屡试不爽的收费策略——收拥堵费。

为了使拥堵费的征收变得合理合法,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走上前台,为此鼓吹和狡辩。

我们知道,公众向政府纳税,等于是让渡了一部分本属于自己的利益,以换取政府提供的服务,其中就包括保障交通畅通的服务。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对解决交通堵塞状况表现得很无能,实际上等于公众让渡的那部分利益或权利未能得到足够的回报。而且,拥堵的交通增加了公众出行的成本,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政府应为此负责。而现在,个别地方政府不仅不因失职而羞愧,不仅不反省自身,不仅不向公众道歉,反而要厚着脸皮向公众收取“拥堵费”,合法性何在?

由于公众未能得到相应的服务,实际上,政府更应该向公众缴纳“拥堵费”,以弥补公众由于交通拥堵所造成的损失。试想,如果地方政府在某些问题上的不作为或无能,反而可以作为向公众设立收费名堂的借口,那么,这势必会鼓励或纵容政府进一步不作为,进一步懈怠自己的职责,因为不作为和懈怠反倒可以为它敛财提供更多的方便,这种逻辑还不够荒唐吗?

公车

放下这个问题不提,回顾两年来的汽车政策,从鼓励到抑制的变脸实在太快,仿佛一个在股市中炒短线的小散户,低抛高吸,左右为难。

其实,中国真正应该抑制的是越来越多的公车。

在2011年的广东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协委员苏忠阳认为,治堵首先应该限制公车的使用。“现在公车的使用过于泛滥,上下班时间市中心区路面上的车有三四成是公车,对交通的影响比私家车大。既然政府倡议老百姓通过公共交通出行,为什么不能让公务员坐公共汽车呢?进一步来看,限制公车的使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

这一建议得到了广东省领导的呼应。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态,现在北京买车要排队,老百姓很难买到私家车,“但广东不会,因为有私家车是幸福感的体现,‘建设幸福广东’也包括老百姓对私家车的拥有。但是公务车一定要限制,汪洋书记在省纪委全会上特别强调,要对公务车进行整顿和改革。现在公务车太多,太滥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厅级干部都没有车。现在地方一个股长都配有专车,有的退休后车还是跟着使用”。⑨

中国应该严格抑制公车的发展,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的等级和服务质量,低档、中档、高档公共交通同时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如果公共交通跟得上,人们买车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从而缓解交通严重拥堵的现状,减轻汽车尾气污染,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石油安全不再那么脆弱。

但是,愿望终归是愿望。面对着大街小巷绵延相连的大小车辆,当油价飞涨起来,或者,当油荒突然出现,中国的承受力在哪里?

石油安全模式

纵观全球非产油大国的石油安全模式,最有效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美国的强权模式,通过与军事、资本的结合,在全球各地抢占石油资源。另一种是日本模式,政府鼓励民众去世界各地投资油气田,占据源头,弥补自身资源匮乏的缺陷。

中国本应更好地借鉴日本模式,但遗憾的是,石油巨头的垄断屏蔽了民企的种种努力。我曾在2009年应邀参加过一次石油安全的研讨会,与会的英国研究者,特别困惑地问我:中国这样一个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为何不像日本那样,鼓励民营油企发展?我指指身边的两位国务院参事,说“您问他们吧”。

加油站打出“无柴油”的提示

其实,英国专家的困惑,何尝不是很多国人的困惑和伤痛!

2010年下半年,中国出现了范围较大的柴油荒。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柴油荒”在全国蔓延之时,我国第三季度却在大量出口成品油。据海关统计,2010年1月至10月,我国成品油出口总量达2290万吨,同比增198%,其中,9月份出口290万吨,10月出口188万吨。同期,我国成品油进口却同比减少59%。

长期以来,两大石油巨头控制着上游开采、中游炼制、下游零售三大环节,且还拥有原油、成品油的进口权。在这缺乏充分竞争的单一主体的市场中,石油资源既不能自然流动又无法有效配置,生产与市场脱节,计划跟不上市场变化。

由此,在本不该出现油荒的情况下导致了油荒。一旦外部形势发生变化,油价飞涨,或者,国际原油供应不足,中国的油荒现象又将发展到什么地步呢?

这种风险已经不再遥远。当它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一个缺少远见的民族,感受到的将是难以抑制的阵痛!石油战争一旦打响,中国拿什么去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