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产生,考始于奴隶社会,当时茶具主要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和贮茶用的罐等。随着时代的演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费对象不同,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茶具不仅是饮茶之器具,还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杯茶在手,既可闻香品味,察颜观色,又可在饮茶清新的环境、茶具的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怡悦性情。品茶观具,妙趣横生,既是一种物质的享受,也是丰富生活情趣,导致身心舒泰的高雅娱乐。
饮茶既然富含艺术,品茶艺术也就应运而生。在中国饮茶史上,茶艺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唐·钱起),“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唐·李嘉祐)。峰峦、竹林、紫茶、清风,亲朋欢聚,挚友抒怀,如此品茶,雅趣不亚于流霞肴撰,茶艺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茶之具
品茗轩
一言至七言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锐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茶具也因茶文化的发展而种类繁多,自成风格。
一、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行家们所不屑使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也更是很少有人使用了。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藏贮。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二、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1.青瓷茶具
东汉年间就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拥有莲花纹饰。唐代的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相传唐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了一种茶碗的碗托,她以蜡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以后演变为瓷质茶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子,现代称为“茶船子”。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把盛放杯樽之类的碟子叫做“舟”,可见“舟船”之称远古已有。
宋代时期,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2.白瓷茶具
白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促进了茶具生产的相应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使这一时期的白瓷制造业蒸蒸日上。据《唐国史补》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另外,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其他如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也都产白瓷茶具。
北宋时期,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明朝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
江西景德镇的白瓷最为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此外,传统的“广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构图花饰严谨,闪烁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瓷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绘以名人书法,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蔡襄在《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做珍宝。
4.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无限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
到了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特别是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三、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苏轼有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表达了诗人对紫砂茶具的赏识和喜爱。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的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朝嘉庆年间,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载郑板桥自制过一壶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紫砂茶具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一般认为,一件较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紫砂茶具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为海外一些国家的人民所珍重。早在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包特格尔不仅制成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20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彩。
四、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是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而成的,其中掺进了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从而成为我国先祖创造发明之一。我国的漆器起源久远,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来作为饮器的木胎漆碗。但尽管如此,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内,在很长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特别是自秦汉以后,有关漆器的文字记载就更少之又少,存世之物更是难觅。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清代,才又一次出现,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更加鲜丽夺目,惹人喜爱。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而复杂,先要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型,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最终才能成为一款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文化意蕴深长;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耐温、耐酸碱腐蚀。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五、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逐渐推广开来,但属粗放型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而成。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去了其本身的文物价值。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