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二册)
16693800000013

第13章 茶之韵(4)

二、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凤,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中国文人嗜茶者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璞、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仝、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中山涛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唐以后知识界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士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仕”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千秋。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文人推到担任茶道主角的位置。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文人的参与使饮茶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修养、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他几个流派。所以说是中国的“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即在此。

三、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虽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者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做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千真万确。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仝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士显是化名,以“居士”相称定与佛门有缘。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寺门便不足为怪。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四、世俗茶道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当今百姓家庭之必备品。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其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

茶之馆舍

追随着现代人向往返璞归真、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又格外受到都市人的青睐。眼下,各种各样的茶馆、茶社、茶轩、茶坊、茶座、茶楼、茶园、茶廊、茶苑、茶肆、茶庭、茶室、茶铺……星星点点地点缀在都市的大街小巷里。走进这些各具特色的茶馆,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品味一座城市的风情和韵味,这赋予了新茶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一、北京茶馆

历史上北京曾是清朝的政治中心,茶馆集中、品级俱全。

许多皇亲王室、官僚贵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馆里,清代北京的茶馆史是清朝历史的缩影。军阀、民国时代,北京茶馆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地方。茶馆大多供应香片花茶、红茶和绿茶,茶具大多是古朴的盖碗、茶杯。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就茶馆而言,全国各地城市也是各有千秋。如果说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馆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与“食”相结合,那么北京茶馆则是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和深厚为特点。

茶馆备有象棋、谜语等供茶客消遣娱乐。规模较大的还建有戏台,下午和晚上有京剧、评书、大鼓等曲艺演出。许多演员最初都是从茶馆唱出名气来的。清朝末年,北京的“书茶馆”达60多家。

北京的茶馆曾经衰落过一段时期,由于茶文化的再次兴起,现在北京的茶艺馆发展到170多家,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茶馆,例如老舍茶馆、湖广会馆茶楼、天桥乐茶园等,内设八仙桌椅、盖碗花茶等,真正地体现了茶俗和民俗相结合,体现了北京的地方特色;第二种是现代风格的,例如五福茶艺馆,它以小壶小碗、发酵乌龙茶为主要特征;第三种是综合风格,例如****茶院、百草园茶艺馆、小小茶艺馆等,装饰风格丰富多样。此外,还有韩国茶道馆、日本茶道馆,颇具异域风情。

二、成都茶馆

成都人爱“摆”,闲下来喜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摆龙门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成都的茶馆文化。成都的茶馆,以及成都人饮茶的情调,堪称成都一景。据统计,成都现在的茶楼、茶馆有3000多家,从装修豪华的高档茶楼到路边的小茶馆应有尽有,消费从上百元到几元不等,生意都很不错。这在全国可是绝无仅有的。在一些地方,茶馆充其量是人们渴了需要喝水的地方,成都人却把它发展成一种娱乐休闲文化。成都的茶馆,四季生意兴隆。尤其节假日,大街小巷,河边柳下,公园里,寺庙中,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茶馆、茶楼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年轻人坐茶馆多是同学、朋友小聚、聊聊天;老年人则是消遣、搓麻将、打桥牌、摆老龙门阵;中青年人则多谈天说地,无所不谈;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多是看书读报、谈时事、议学术。

川人爱饮浓茶,味烈香久,一盅茶可以喝半天,从清晨到中午,临走还吩咐:“把茶碗给我搁好,吃罢饭晌午我还来。”四川人口才好,脑子快,能言善辩,不论老友新知,一进茶馆皆是谈友,大事小事都能说个天方地圆,如云如雾。“信息交流站”是四川茶馆的第一项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