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二册)
16693800000016

第16章 茶之风俗(2)

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欢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沏奶茶的方法非常独特,先要把茶块捣碎,装进布袋,然后放在锅里加水煮一会儿,再加上新鲜的牛奶煮沸。喝的时候,可以放糖,也可以放盐。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1/5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被人耻笑为缺少家教之嫌。

五、苗族八宝油茶汤

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文山、红河和昭通地区,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也有一些苗族人民,苗族为远古时代的“盘瓠”部落。语言属藏缅语系的苗语支。

苗族同胞,有爱喝八宝油茶的习惯。其实,称为八宝油茶,其意思是在油茶汤中放有多种食物之意。所以,与其说它是茶汤,还不如说它是茶食更恰当。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会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苗族喜欢用冬瓜、橙子切成茶片,刻上各种花纹,以白糖和桂花香精制成花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六、布依族“姑娘茶”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

布依族也是一个酷爱喝茶的民族,他们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有时也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草药,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为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饮茶。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塘上的茶壶,终日热气腾腾。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则是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七、景颇族腌茶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至2000米的山区,是一个土著民族。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景颇族所居住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中茶叶就是其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至今这里的人民还保留着以茶作菜的古老食茶法,吃腌茶就是其中之一。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腌茶时,先用竹簸将鲜叶摊开,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舂紧,再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二三个月,到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接着,将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一些香油,也可加蒜泥或其他佐料。

腌茶,其实就是一道茶菜。

八、回族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聚居在滇南的个旧、开远、蒙自,滇西的巍山、大理、永平以及滇东的昭通、大关等县(市)。在我国西北的宁夏、青海、甘肃等地也有不少回民聚居。

聚居于我国西北部的回族人民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化。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由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其名曰:“八宝茶”。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除刮碗子茶外,回族的“盖碗茶”也与其他民族不同,它不只是茶,茶中还有其他饮品。在回族家中做客,以茶礼为重,来客如是******,主客互道“色俩目”,然后请客人上炕入座,接着敬上一碗“盖碗茶”,俗名“三炮台”、“三炮台碗子”。茶碗内除放茶叶外,还要放入冰糖、桂圆、大枣等饮品。味道甘甜,香气四溢。客人一边饮,主人一边斟,别有情趣。这种“盖碗茶”,除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中盛行外,在当地的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中也很盛行,成为待客的重要茶俗。

此外,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的回族,饮茶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最奇特的是喝罐罐茶。罐罐茶是用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煮茶时,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放在小火炉上沸腾时,放入茶叶5~8克,边煮边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这样经2~3分钟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成满,直至茶水再沸腾,即可倾汤入杯。由于茶汁浓,宜用小杯,当地人已习惯饮浓茶了。它具有“提精神、助消化、祛病魔、保康健”的好处。

九、侗族打油茶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制作。油茶待客更是侗族的重要礼俗。用来制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猪下水、葱花、糯米饭等。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油爆成米花,再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入茶叶再炒一下,并加入适量的水,开锅后将茶叶滤出放好。待喝油茶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猪肝、粉肠等放入碗中,将滤好的茶斟入,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侗家人喝油茶的规矩是:在侗族地区无论到哪家,请你喝油茶,你不必讲客气,太客气了,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喝茶时,主人只给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时,就将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一看就明白,不会再斟下一碗。如果不是这样,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贵州的布依族也喜欢喝油茶,制作方法与侗族差异不大,只是不用猪下水等物。

侗族人民十分好客,但大多数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十、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区,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白族饮茶有“酒盎要粗糙,茶盅要精巧”之说,说明白族重茶俗胜于重酒俗。当你做客跨进白族人家的大门,主人会热情地让你在火塘边就坐。此时,主人一边与客人聊天,一边将熬茶的砂罐烤在火上,等砂锅预热后,放入少许茶叶,并不断地抖动,等茶叶渐渐变黄,发出清香时,冲入少许开水,这时只听“呲啦”一声,泡沫杂质从罐口溢出,这就是“雷响茶”。如果没有泡沫从罐口溢出,则称为“哑巴茶”、“老婆婆茶”。这种茶是不能敬客的,要倒掉重烤。用“雷响茶”敬客,每一盅内只倒二三滴茶汁,兑适量的开水,使茶水呈琥珀色,清香扑鼻。在一般情况下,一罐茶敬给客人,只斟三杯。头道斟两盅,主客各一杯,其余两道茶客人独饮,“一苦、二甜、三回味”,其乐无穷。

有的地区,头道茶为苦茶,用质次的菜叶熬成;二道茶叫“核桃茶”,是将核桃切成薄片,加红塘、烤茶,甘甜爽口;三道茶加蜂蜜和四粒花椒,用苦茶水冲制而成,叫“蜂蜜茶”。这种茶道同样含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意义,饮之余味无穷。白族“三道茶”蕴涵着“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过去是长辈出远门时施行的一种礼仪,后来变为待客的茶俗。

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白族“三道茶”在白族语叫“绍道兆”,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法。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