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只为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十一、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祛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
十二、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其余散居在附近的腾冲和四川接壤的地区,多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
喝油盐茶是傈僳族广为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饮茶方法。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再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适,再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左右,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烧煮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此外,聚居在云南省怒江的傈僳族有喝雷响茶的风习。其制法: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响声过后马上使劲儿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热饮用。
十三、佤族苦茶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
佤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苦茶就是其中之一。佤族人民世代嗜好饮茶,而且喜欢饮酽茶。由于每次投入的茶叶多,水量相对少,熬煮出来的酽茶水,味道极苦,故称之为苦茶。苦茶是阿佤人的日常饮料。煮茶选用的茶叶,一般都是阿佤山上初制的绿茶或自制的大茶叶。每次取一两左右的干茶放进砂罐中熬煮,一直要熬到茶水颜色如中药汤一样黑红为止。喝了这种茶,有清凉透脾的感觉,对于酷热中的佤族人民来说有消暑解渴的作用。
佤族的苦茶,冲泡方法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整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出清香,叶片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沸腾3—5分钟后,即将茶置入茶盅,以便饮喝。由于这种茶是经过烤煮而成,喝起来焦中带香,苦中带涩,故而谓之苦茶。如今,佤族仍保留这种饮茶习俗。
十四、傣族竹筒茶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少部分散布于其他县区。傣族地区处于云贵高原的西端,高黎贡山、怒山、哀牢山等形成天然屏障,澜沧江、怒江、元江蜿蜒宽阔,湍流不息。在这山水之间,散布着许多峡谷平坝(小平原),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竹筒茶,傣语称为“腊跺”。按傣族的习惯,烹饮竹筒茶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
竹筒茶的制作:竹筒茶的制作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1.装茶:用晒干的春茶,或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装入刚刚砍回的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
2.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烘烤,约6~7分钟后,竹筒内的茶便软化。这时,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而后再填满茶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
3.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形的竹筒茶,以待冲泡。
竹筒茶的泡饮:泡茶时,大家围坐在小圆竹桌四周。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1.泡茶:先掰下少许竹筒茶,放在茶碗中,冲入沸水至七八分满,大约3~5分钟后,就可开始饮茶。
2.饮茶:竹筒茶饮起来,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非常可口,所以,饮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十五、拉祜族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亚热带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中雨季、旱季分明。澜沧地区群山巍峨,河道逶迤,资源丰饶,物产富庶,风光宜人。
拉祜族曾经历了长期的狩猎生活阶段,拉祜族的“拉”是老虎的意思,而“祜”则意为烤吃的方法。拉祜族同胞,在生活中仍保留着不少较为原始的风习。饮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传统的一种饮茶方式。先把茶叶放进小茶罐内,放在火塘烤焦,再倒入滚开水,茶香四溢扑鼻,每次仅饮一小盅。如果有客人来了,一定要以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由主人自己喝,第二罐才给客人饮用。主人喝第一道茶,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第二道茶味道最好,奉献给客人。
拉祜族烤茶,在拉祜语中被称为“腊所夺”。饮烤茶,通常分四道程序进行。
工序一,装茶抖烤。先用一只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茶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为止。
工序二,沏茶去沫。用沸水冲满装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5分钟待饮。然后倒出少许,根据浓淡,决定是否另加开水。
工序三,倾茶敬客。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工序四,喝茶啜沫。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喝热茶。
十六、哈尼族土锅茶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解渴,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
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浇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十七、纳西族“龙虎斗”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
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因此,“龙虎斗”茶总是受到纳西族的喜爱。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水烧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另准备茶盅,一只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就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纳西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酽,提神解渴,甚是过瘾!但纳西族认为,冲泡“龙虎斗”茶时,只许将茶水倒入白酒中,切不可将白酒倒入茶水内。
十八、布朗族青竹茶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县、永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种方便实用,又贴近生活的饮茶方式,常常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饮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枯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竹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节罐内,便可饮用。青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竹子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十九、撒拉族“三炮台”碗子茶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人民喜欢喝三炮台茶,他们认为喝三炮台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三炮台”的茶具由茶盖、茶碗、茶碟组成。瓷质细腻、精巧美观、古色古香,整套茶具很像炮台。给客人上“三炮台”茶,要在吃饭以前。倒茶时,把碗盖揭开,在茶碗里放进香茗、桂圆、冰糖等,注入开水,加盖后捧递。
喝三炮台碗子茶时,一手提碗,一手握盖,并用碗盖随手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以刮去茶汤面上的飘浮物;二则可以使茶叶和添加物的汁水相融。如此,一边啜饮,一边不断添加开水,直到糖尽茶淡为止。由于三炮台碗子茶有一个刮浮漂物的过程,因此,又有称三炮台碗子茶为刮碗子茶的。
“三炮台”在汉族和回族中盛行。“三炮台”茶因配料的不同而起不同的名字。有的叫“红糖砖茶”,有的叫“白糖清茶”。最有名的是“八宝茶”,配料为芝麻、花生仁、红枣、核桃仁、柿饼、葡萄干、枸杞、桂圆肉、杏干、银耳、冰糖等。“三炮台”兼具色、香、味、形四美,能够益心智、强体魄、养血安神,对神经衰弱、健忘、怔忡都有疗效。
二十、基诺族凉拦茶和煮茶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
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