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三册)
16699300000015

第15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14)

第二国际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开始向垄断过渡。参加工人运动的阶层不断扩大,工人运动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获得了很大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自己的理论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也开始泛滥。因此,如何把国际工人运动引向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被提上历史日程。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9世纪后期,欧美工人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罢工的次数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五一”大罢工,后来发展为全国总罢工,共有35万工人参加。这次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且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世界各国工人每年都组织纪念“五一”大罢工的游行,“五一”成为世界劳动者统一的节日,即五一劳动节。

第二国际的建立

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由恩格斯倡议、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领头,在巴黎召开了有22个国家393名工人政党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会上主要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政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没有发表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为各国政党指出行动方向。起初,第二国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及机关报。直到1900年,第二国际在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名为社会党国际局,由各国政党选派代表组成。

第二国际前期的活动

第二国际成立后,各国工人党和社会民主党更积极地开展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很大成绩。1890年5月1日,各国无产阶级执行第二国际的决议,分别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9世纪90年代,第二国际召开的三次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政治斗争、反对军国主义、民族和殖民地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因此,大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通过了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决议,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发展。但也曾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

1900年巴黎大会

1900年9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21个国家的791名代表出席。会议围绕法国社会主义者米勒兰1899年加入资产阶级政府任工商部长的事件展开讨论,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和立场,逐渐在第二国际中形成了左、中、右三派。****代表人物有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蔡特金等;****包括伯恩斯坦派、法国的入阁派、英国的工党分子;中派以考茨基、王德威尔德为代表,但他们多支持****。1900年巴黎大会是第二国际的转折点,从此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泛滥起来。

斯图加特大会

1907年8月,第二国际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举行代表大会,共有25个国家的884名代表参加。这是第二国际成立以来最有广泛代表性的一次大会,列宁第一次率领俄国布尔什维克代表团参加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对待国际冲突问题,还对殖民地问题、党和工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斯图加特大会是第二国际后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动员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反对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有重要指导意义。

帝国主义时代诞生

19世纪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最终导致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过渡到垄断阶段。为了适应垄断组织发展的新形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政策上作出调整,以缓和由于垄断组织出现而加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的状态,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了修正主义思潮。进入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海外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导致列强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更多的亚、非、拉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成为一个在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19世纪的最后30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在一些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于是垄断组织发展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各国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信手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表现。这次科技革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具有自己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更迅速;有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就世界范围来看,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取得显著的发展,尤其是铁路运输业发展极为迅速;国际贸易也获得巨大发展。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一方面,美、德、日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另一方面,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更加频繁、破坏性更强。

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经济同盟。由于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的联合程度和具体目的不同,垄断组织可分为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四种形式。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因此,垄断组织既可以是一种经济联合,又可以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垄断组织的作用

垄断组织具有积极的一面: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垄断组织的消极作用也很突出:第一,垄断组织垄断商品市场和价格,必然会降低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第二,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暴力、欺诈等种种卑鄙丑恶的现象。第三,垄断的形成导致寄生的食利阶层出现。

第四,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第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

欧美国家的政策调整

随着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巩固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主要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政治方面,这些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机器,加强政府的镇压和干预职能;扩大政治民主,推进议会制改革。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由于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为了防止贫富分化加剧,这些国家推行社会保障政策和不触动上层集团利益的政策。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由于德国农村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而作为后来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国外市场方面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解决销售市场问题十分紧迫。虽然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大企业,但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因此,德国垄断组织普遍采用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形式。

统一后的德国

政治上,德国颁布了封建色彩浓重的帝国宪法,议会形同虚设,实际上是个半****国家;普鲁士官僚地主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处于从属地位。俾斯麦政府遭到许多利益集团的反对,为了对付异己,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斗争措施。经济上,德国工业迅速发展,其特色是军事工业占支配地位,新兴的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和光学工业也获得了大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德国的对外贸易也有大幅增长,到1900年,也跃居世界第二位。资本主义在农业生产中也有一定发展,农业生产已经广泛采用新技术设备,但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仍旧掌握在容克和富农手里。

反教权斗争

反教权斗争是1871至1887年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政府与天主教会及其代表中央党的斗争。俾斯麦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在容克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反教权主义的法律,企图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但这场反教权斗争并没有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力量,也未能使天主教会服从帝国政权。随着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俾斯麦同天主教会妥协,并与天主教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避免过早卷入海外殖民地的争端,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欧洲大陆;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避免同时与俄、法为敌,阻止其他大国结盟;全力巩固德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三国缔结同盟条约。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意大利加入后,组成针对俄、法的三国同盟。1887年,德、俄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对于英国,俾斯麦则设法避免冲突。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国与俄、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法国在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工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由于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较低,法国在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国和德国。同时,它也没有形成某种比较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国都只有缓慢发展。法国的垄断组织首先发生在重工业部门,主要是冶金工业及相关部门。

法国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19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日益衰落。最重要原因是法国的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相对弱小。除此以外,法国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严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不利于大生产的发展。而且,法国工业革命开始较早,在设备技术更新方面也存在问题。法国落后的农业也导致工业发展缓慢,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普法战争的割地赔款也是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因素。

高利贷帝国主义

法国垄断资本的明显特点是银行资本的发展和集中远远超过了工业资本。最大的五家银行除法兰西银行执行国家银行的职能之外,其余四家银行垄断了全国有价证券的发行,组成了“大银行托拉斯”。出于稳固地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外交政策的需要,法国银行资本家把积聚起来的巨大货币资本以借贷的方式大量输往国外,从而获取了巨额的利息收入。在法国,不仅大资本家从事高利贷活动,广大的中小资产阶级也常常将款项存入银行或购买股票、债券以攫取高额收入。法国成为典型的食利国家,明显地表现出法国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所以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1875年宪法》

巴黎公社失败后,广大劳动人民和多数资产阶级都反对恢复帝制。1875年1月30日,确认共和制为正式政体形式的宪法修正案在国民议会上得以通过。同年2月和7月,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了关于参议院组织、政权组织及政权机关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宪法规定总统和议会拥有很大的权力,却对公民的权利只字不提。这部宪法是一部保护有产者利益的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互相妥协的产物。但它的通过对当时的法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斗争中的共和派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