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三册)
16699300000016

第16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15)

法国工人党的建立

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工会和工人文化团体纷纷成立,罢工运动重新高涨,保尔·盖德和保罗·拉法格开始积极展开建立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1879年,法国各种工人团体在马赛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在盖德和拉法格领导下,这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拥护社会主义的决议,宣布成立法国工人党。1880年11月,哈佛尔代表大会通过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党纲。1882年,在圣德田大会上,执行正确的无产阶级路线的盖德派和以小资产阶级活动家为主要成员的“可能派”分裂。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占优势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生产集中程度较低,因此英国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比美、德两国要低。由于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它的垄断组织一般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由若干家大企业合并改组为大股份公司,并进行一系列兼并活动后形成的生产上的联合。但庞大的殖民地也为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高额利润。

殖民帝国主义

英国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这意味着英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英国虽然发展相对缓慢,丧失了工业垄断的地位,但建立在对海外殖民地掠夺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经济依然繁荣。英国向殖民地大量输出资本,获取惊人的高额投资利润。殖民地对于英国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第三次议会改革

面对选举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19世纪80年代,格拉斯顿政府着手进行第三次议会改革。1883年,议会通过《取缔选举舞弊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选举开支做了规定,从而使任何候选人都能负担。1884年,议会又通过《人民代表法》议案,使乡村工人和城镇工人一样拥有了选举权。1885年,《议席重新分配法》得到两院批准而成为法律,工业中心和人口繁盛的区域在代议制度中从此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第三次议会改革扩大了政治民主,使工人参政成为可能,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独立工党

1893年,在新工会运动的基础上,独立的工人组织、费边社的地方支部、社会民主联盟的一些基层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们在布雷德福组成了独立工党,主要领导人是凯尔·哈迪和拉·麦克唐纳等,其宗旨是保证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实行8小时工作制、禁止使用童工、实行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但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英国,议会斗争是其首选的斗争方式。1900年,英国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名“工党”)成立后,该党以集体身份加入。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很高,因此其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美国的许多企业是在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创业之初规模就很大。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很快挤垮了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把生产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同一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垄断销售市场和加强竞争能力,又进一步采取合并的形式组成“托拉斯”,从而确立了它们的垄断地位。

托拉斯帝国主义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以美孚石油公司的建立为标志,美国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美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托拉斯。大部分铁路、石油、钢铁、汽车等的生产被少数金融寡头所垄断。1909年,只占全国企业总数1%的托拉斯,却掌握了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美国的垄断组织集中程度高,生产和资本集中快,控制了国家的经济生活。因此,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两党制的形成

早在内战前夕,美国就形成了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大政党,当时两党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但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发展,这两个政党的差别基本消失,成为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两个不同集团利益的政党。到19世纪晚期,美国最终形成了“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两大政党不但是垄断资本的工具,而且也成为政客们追求官职的手段。两党制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民的利益。

尼亚加拉运动

19世纪末期,美国黑人运动领袖布克·华盛顿单纯鼓吹职业教育,主张黑人只应学习技术,培养“忍耐性格”,反对政治斗争和社会主义。20世纪初,以杜波依斯为代表的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反对布克·华盛顿的观点,主张采取积极的政治斗争,争取黑人的政治权利。1905年7月,杜波依斯主持了著名的在尼亚加拉瀑布召开的会议,来自全国13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27名代表出席了这次聚会。会上通过了《政策宣言》,号召黑人团结起来,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权和实现权利平等而斗争。由此开始了“尼亚加拉”运动。后来杜波依斯与白人领袖合作,共同创建了全国有色人种协会。尼亚加拉运动的原则成为这一协会的原则。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也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辛迪加是俄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俄国的重要工业企业一般都掌握在外国资本家手中,它们在生产上难以联合组成托拉斯。政府的大批订货和保护关税政策,又使资本家争夺订货和国内市场的斗争异常激烈,于是它们便组成辛迪加以调节彼此间的矛盾。

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20世纪初,俄国正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改革不彻底,俄国保存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国内市场异常狭小,经济薄弱,工业生产落后,难以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沙皇政府只有依靠军事侵略的手段,发动侵略战争,企图通过殖民掠夺来弥补其财政资本的不足,开辟国外市场。为了扩大国内市场,俄国还将边区各民族变为国内殖民地。俄国帝国主义带有高度的军事掠夺、侵略的性质,因此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是产生和流行于俄国19世纪中后期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早期民粹派以拉甫罗夫等人为代表,以人民的“精粹”自居,鼓吹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发动农民反对沙皇制度,有一定进步性。19世纪八九十年代,民粹派发生分化。普列汉诺夫等人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劳动解放社;丹尼尔逊、米海洛夫斯基等人组成自由主义的民粹派,转变为富农利益的代表而与沙皇制度妥协。后期的民粹派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导致许多革命者遭到逮捕和屠杀。民粹派运动彻底失败。

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利益展开了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战争。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驻扎在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第一分舰队,其陆军先遣队则在朝鲜仁川登陆。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正式对俄宣战。6月初,美国向日俄双方提出议和建议。8月10日,日俄在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9月5目,双方代表签署《朴次茅斯和约》。战败的沙皇俄国国内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爆发。

日本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远比欧美国家落后,但它的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家手中。他们原本就广泛从事商业、金融、运输、工业生产等,又在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中发展起来,因此很快便建立起垄断组织。日本的垄断组织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从事“多角经营”的财阀。

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在过渡到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垄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紧密结合,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直接转变而来。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欧美列强,为了加快垄断资本的发展,实力不足的垄断资本便与拥有极大权力的军阀集团勾结起来,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侵略战争。因此,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近代财阀

财阀是日本近代以家族资本为中心经营和控制各种工商、金融事业,并操纵日本政治、经济的大垄断资本集团。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政府将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拥有特权的资本集团,即所谓“政商”,它们便是日本财阀的前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以及其他许多较小的财阀。尽管日本财阀已经发展为垄断资本的形态,但仍保留一些封建色彩。由于在历次战争中资本急剧积聚和集中,财阀处于日本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并具有军国主义性质。

自由民权运动

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1874年1月,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的创立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同年4月,立志社成立。后来又以立志社为中心成立了全国性的爱国社。1877年6月立志社向天皇进呈建议书,系统地提出开设国会、降低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三大要求。从此,自由民权运动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1880年3月,爱国社改名为国会期成同盟,向政府递交了《开设国会请愿书》。面对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镇压和收买手段兼施,导致运动发生分裂,走向衰落。1887年,要求言论集会自由、降低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所谓“三大事件建议运动”以及“大同团结运动”的失败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彻底结束。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输出资本和获取高额利润,大肆争夺、抢占殖民地。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它们时而举行和平会议解决争端、制定规则,时而又兵戎相见,大打出手。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柏林会议

柏林会议是指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帝国主义列强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召集者为德国宰相俾斯麦,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葡萄牙、意大利、奥匈帝国、丹麦、荷兰、俄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和制定了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签订了包括38条内容的《总决议书》,规定《总决议书》签字国占领非洲沿岸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分别通知“本决议书上的签字各国,以便它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必须“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才能被看作“有效占领”,被其他国家认可。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美西战争

19世纪末,西班牙国力衰落,而新兴强国美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企图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和菲律宾等殖民地。1898年4月,美国利用古巴和菲律宾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起义的时机,向西班牙宣战。不到4个月的时间,美国就击败了西班牙舰队。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通过战争,美国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铺平了道路。

加紧侵略西亚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西亚进行侵略。英国为了维护海上霸权、掌握东西方要道、巩固自己在非洲和印度的统治以便于向东亚扩张,竭力对西亚发动侵略。英国侵占了埃及、塞浦路斯、科威特等地后,还试图占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德国一直把西亚作为“东进政策”的首要目标,于是通过军事援助和经济渗透等手段,竭力加强对土耳其的控制,企图把整个土耳其帝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俄国和法国也力图在西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西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目标,成为各大强国之间矛盾的焦点。

门户开放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1900年,美国又提出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英、德、俄、日、意、法六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个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独立的对华政策。它企图通过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于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侵华问题上不再追随和附和其他国家、充当次要角色,其在列强侵华活动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美国更积极、更活跃地参加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