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3100000016

第16章

后半片写令人心醉神摇的西湖夜色。第一句“风清月白偏宜夜”是说,这徐徐的清风与明淡如水的月色偏偏适宜在夜幕笼罩中出现,因为夜是柔和的,而清风、淡月也是柔和的,它们可以为人编织出美丽的梦幻。第二句“一片琼田”,“琼”,即美玉,这里是说,环顾四围,那晶莹闪光的湖面浑如美玉铺就的万顷良田。这种幻觉的形成,要借夜的魔力。第三句“谁羡骖鸾”,“骖”,古代人称同驾一车的三匹马曰骖,四匹马曰驷。这里“骖”作“骑”解。“骖鸾”,骑鸾也。语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作者此时置身在清风、白月、平湖玉田之上,发出了愿终此一生,谁还羡慕乘飞鸾上天庭的呼声。末一句“人在舟中便是仙”,以白话入诗,无雕琢之痕,更见真切。此景此情,置身舟中,一任清风吹拂,湖水飘动,上下天水空明,四围雾气朦胧,尘世间的名声利禄,此时都抖落干净,俨然便是神仙般的快活逍遥了。这一句也是词作者晚年厌倦仕宦生活思想的写照,抒发得十分曲折、自然、和谐。

全词不重藻饰、不采丽句,只是信手拈来,信笔写去,就能使词意渐行渐深,进入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可见诗词之妙,在乎写出真情实感。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蒴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这是作者晚年退居颍州时,所作《采桑子》十篇中的一篇。这首写斗平、莲芰香清的颍州西湖美景。颍州在今安徽省阜阳西北,颍水流经处,冈胜。词作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

以首句“西湖好”提挈全词,这里所展示的是夏日夕照和月升西湖的景象。

开头的“残霞夕照”点明时间。在一片落日彩霞辉映之下,词人看见涔洲长满了茸茸翠草,在岸边花坞内开满娇艳的鲜花,这是近景;词人放眼看见辽阔的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一叶扁舟停泊在荒寂无人的岸边上。这几人所创造的意境是既美丽又清静、平和。“花坞”、“簇汀”极力渲染西湖;“十顷波平”着意描绘湖面的浩渺无际而又风平浪静,突出了平和、旷远。“无人舟自横”,以冷清、旷远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笑傲湖山的情趣。

下片写“月上”之后的“景”与“情”。这几句写在明月下词人坐在岸凉亭之内乘凉,清风徐来,送来阵阵荷香,水面微风吹醒了人的酒意。“西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悬在西南方向,是“朔月”,《后汉书·传》“月朔西陂”。“月上浮云散”勾出了一个月移云飞的画面,在浮云飞散就是一个夜空万里、清澈如洗的境界。“上”与“散”这两个动词互相呼应天上的月与云由“静”转“动”。“轩槛”指出词人所处之地是在凉亭之内,“生”写夜风送爽,这里把主人公引入画面,写出人物的感觉。上片写“夕照”,下片写“月上”,表现了时间推移变化——从晚到夜,诗人一直在流连山水,塌“水面风来酒面醒”作结,表现了词人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之中的情态。

从《采桑子》的“西湖念语”和其八首闻中可看出:词人仰慕隐居山制晋名士王子猷、陶渊明,对于“虽非于己有”但“其得已多”的“清风明月”为欣然的。词人借笑傲湖山,忘掉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这两首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词中所表现的意境是清淡平和的,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从画面中透露了词人的胸怀。作者想像丰富,用语平实有表现力,如“行云却在行舟下”一句,表达了好几层意思,一写“云”动,二写“舟”的移行,三写水的清澈,四写游者俯身向水所见是碧空倒影。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

朝中措

送刘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题为“送刘原甫出守维扬”,“维扬”即扬州。原甫,是刘敞的字。史载他博学多才,欧阳修读书遇到疑难常写信问他,两人关系很密切。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刘敞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阳修作了这首词送给他。欧阳修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这首词借送朋友之机,追忆自己在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乐观的“文章太守”形象。

本词开头两句所写的正是词人当年登临所见。对这后一句所写的景物,前人多有争议,有人以为是由于欧阳修眼睛近视,看不清远处山色。有人又说是写烟雨中景物。其实,首句已说“倚晴空”,断不会有雨,而山中气候变化无常,倘有烟雾缭绕,自是若有若无,半吐半含,又何必观者“短视”呢?这一句本是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成句,原诗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也是写登高远眺的景色,王诗结束还说“襄阳好风日”,因此也不是写雨中之景,可见“山色有无中”,是远距离眺望所看到的苍茫迷蒙的景色。词人虽袭用前人诗句,但一于江上远望,一于山头远望,仍有其特色。

上片的写景,已透露出主人公意在山水之间的性格特征。下片即从正面来刻画“文章太守”的形象。这位才思敏捷、豪情惊人的太守,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形象。他与《醉翁亭记》中那位“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一模一样。《醉翁亭记》作于欧阳修贬滁州的庆历六年(1046)。一记一词,前后相隔整十一年,而所写的“衰翁”却如此相似,很能反映出词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

欧阳修于庆历五年被贬滁州后,在外整整十年,直到至和元年(1054)才被召还。这十年“忧患凋零”的生活,使诗人白发满头,未老先衰。他深深地感到了“世路风波险”(《圣无忧》),时光不饶人。但词人并不因此改变他的政治品德,依旧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本词所反映的词人的生活态度,其中不无及时行乐的思想,但更多的倒是一种达观豪迈的人生观。词人将以往所遭受的一切,付之一笑。“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语笑同”(《采桑子》“十年一别流光速”),乐观地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词,在欧词中是很特别、很少见的。

从风格上看,它倒更接近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苏轼对此词是十分喜爱的,他曾在两首词中提到它,《水调歌头》(“落日秀帘卷”)中说:“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也说“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其原因恐怕正是由于本词所反映的那种达观思想引起了他的共鸣。

诉衷情眉意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离恨。词中女主人似乎原本是倡女歌伎,嫁人之后,夫婿又轻易别离,她的生活中自然充满离愁别恨。

前半片即行点题。起始两句“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冬习凌晨,那挑起了的门窗帘幕上还留着薄薄的冰霜,一个年华虽长但风韵尚存的女子已在临镜梳妆,她不时地呵气以使冻僵了的手指灵活,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这是南朝宋宫中传出来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别样打扮。“卷”字表示动态,帘幕上的霜经卷帘而纷纷落下。“呵”字十分传神,口语入词,妙趣横生。作者成功地捕捉住“呵手试梅妆”这个细节描写,点出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微妙心理:经过一夜思念,清晨起床不及拥炉取暖,便坐在妆台前精心修饰自己,希冀着久别的夫婿突然归来。这是多年以来以声色事人的生活积习。

“梅妆”二字不仅透出女主人公红颜不老,仍存留着对自身的美的追求,也流露出对远离的夫婿的痴心。第三、四两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意思是说,只因为心中装满了离愁别恨,所以她把双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指喻别离的习惯。这两句当是点题之笔,把别愁离恨画入双眉,既出人意料又形象生动,眉似远山翠也是一种美。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半片极其成功地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伎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女主人公沉湎在对少年往事的回忆里,总摆不脱芳华似水一去不返的隐痛,以至于郁郁寡欢、忧思百结。第四句“拟歌先敛”(“敛”一作“咽”字),第五句“欲笑还颦”,这两个排比句既是对倡女歌伎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女主人公现实生活的概括。“敛”、“颦”二字仍是指眉,敛眉与颦眉意在说明强不成欢的内心苦态。歌女在展颜欢笑之前,先要轻蹙双眉表示愁情无限以增妩媚。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倡女歌伎本是供人欢笑的玩物,为了生存的需要,她们必须扭曲天性、矫揉造作,以适应买笑者的不同胃口,博得达官贵人的垂青。这两句话八个字细腻、生动、深刻地写出歌女曲折复杂的内心苦闷,亦见词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遣字之神功。末句“最断人肠”是紧承前两句而发,“断肠”,在这里是形容极度悲伤,歌伎在人前强颜欢笑,内心深处却淌着鲜血。往事既然如此不堪回首,那么,今日离恨虽苦,但总算还有了归宿。这四个字写尽了女主人公惨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显示出作者独到的造诣。

上、下片在内容上相为补充,相得益彰。“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不仅最见凝练,且流露出对受尽屈辱的歌伎的同情,较之作者同类写情词作,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略胜一筹。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是写夏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用“去年元夜时”一句,点出了时间,用“花市灯如昼”一句,概括了热闹。因为作者不是为了写节日,而是为了写一件事;不是为了写一般的事,而是为了写藏在心底不能忘怀的那个人,特别是不能忘怀的那一次黄昏后的约会。会见的具体时间,是“月上柳梢头”,那是记忆中印象最深、最能代表时光的自然景色。而这词的上片,正是这一记忆中影像的生动反映。下片从回忆到了现实。依然是元宵节,依然是灯月交辉,不用另写,只用“月与灯依旧”五字就够了;然而人事却完全变了;欣幸、欢乐,变成了痛苦、悲哀。原因是“不见去年人”!这是为了什么?人去世了吗?人远走了吗?还是遇到了什么破坏、障碍了呢?词中没有提,也不必去追,而“泪湿春衫袖”所显示的形象,却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词中传达出来的,是一个人物十分细腻的深情。他抚今思昔,昔日的乐,变成今日的苦。触景生情,情不能已,感情的真挚,使一切修辞,都变成多余。而这首词也就成了一首非常感人的抒情上品。

这首词写法上另一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了自然而有力的今昔对比。今昔对比,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的写作特色,在整个宋词中,是很少见的,但它却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

鹊踏枝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这首词的上半片是主人公“倚楼”的原因,下半片是主人公“倚楼”的形象和所见所感。“几日行云何处去”:“行云”就是像云彩一样,飘忽不定。这句的意思是主人公的爱人,这些天来像浮行的云彩一样,不知飘游到哪里去了。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他只顾“行云”样的去了,忘了归回,就没有想到春天很快就要完了。“忘却”、“不道”都是埋怨的情感词。春将老,花在残,其赏人不在,倍觉孤凄,所以有埋怨之情。这里是伤景,也正是怀人。

“百草千花寒食路”:“寒食”就是寒食节。在这百草千花繁盛的佳节,踏青的路上一定人很多吧。而我却因为你不在,不能去游春,两相比较,倍觉凄清,这是伤景,也正是怀人。

“香车系在谁家树”:“香车”是爱称。“系在谁家树”是不知何在,也是有怀疑另有所欢的含意,但出语含蓄,委婉之情盎然。“泪眼倚楼频独语”:“泪眼”是愁苦的形象;“倚楼”是远望的形象;“独语”是没奈何的形象;“频”是念念不忘的形象。全句的意思是:主人公因念行人感春暮,伤佳节,盼人归,所以满含眼泪,倚楼远望;但结果,是人不见。于是无可奈何地自问自答。其中问的内容就是下句: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正是看到燕双飞,而主人公才倍觉凄凉。因而问:双燕哪!你们来这儿的大路上,曾遇到我那爱人么?双燕一飞而过,当然不能回答,所以问是独问,答也只能是独答了。所以“独语”也是孤独寂寞的形象。“频”是独语不断的形象,也是念念不忘、不能自己的形象。

“撩乱春愁如柳絮”:总上这些愁:春将暮,花在残,寒食佳节,燕子双飞,无一不触景伤情,引起怀念忘归之人。这些愁,撩得我得很,乱得似那高高低低、聚聚散散的柳絮一样,思不断,理还乱,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