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3100000067

第67章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惶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健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醉太平

春晚

辛弃疾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态浓意远”,原是杜甫《丽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现丽人的姿态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于此可见。“眉颦笑浅”,写她虽愁也只略皱眉头,虽喜也只略展笑颜,非轻浮放纵之流可比,其教养也于此可见。“薄罗衣窄絮风软”,既写服妆,也写时光。北宋诗人蔡襄《八月九日诗》云:“游人初觉秋气凉,衣不禁风薄罗窄。”而当“絮风”轻“软”之时,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罗衣”。“罗”那么“薄”,“衣”那么“窄”,其轮廓之分明,体态之轻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闺,迎面吹来的是飘荡着朵朵柳絮的软风,她又有什么感触呢?“鬓云欺翠卷”一句,颇难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宾语,那它便是一个名词,可是实际上并没名叫“翠卷”的东西。那个“翠”字,看来也取自杜甫的《丽人行》。《丽人行》写丽人“头上何所有?翠为甸叶垂鬓唇。”是说用翠玉制成的勾叶垂在鬓边。甸叶,是妇女的一种头饰。“鬓云欺翠卷”就语法说,“鬓云”是主语,“卷”是谓语,“欺翠”则是动宾结构的状语,修饰“卷”。“欺”,在这里是“压”或“淹没”的意思,“翠”,即指翠玉制的甸叶。全句写那位女性鬓发如云,“卷”得蓬松而又低垂,以致淹没了甸叶。

下片头两句似乎单纯写环境、写景物,实则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说她走到“南园”,看见“花树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说她漫步于“南园”的“径里”,看见片片飞红,嗅到阵阵花香,踏着满径榆钱。上片的“絮风”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钱满”,都传送春天即将消逝的信息,既点《春晚》之题,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她还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闺,来到“南园”,也无人同游共乐。

结尾两句,层层转折,曲尽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欲上秋千”,表明一见秋千,又唤回少女的情趣,想荡来荡去,嬉笑作乐。“又惊懒”,表明单身独自,有什么心情打秋千啊!“惊”字、“懒”字,用得何等神妙!“欲上秋千”而终于不想上,并非由于“懒”,偏不肯说出真实原因而委之于“懒”,又加上一个“惊”字。是说如今连秋千都不想上,竟“懒”到这种地步,自己都感到吃惊。不想打秋千,就归去吧!“且归”一顿,而“休怕晚”又是一层转折。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

摸鱼儿

程垓

掩凄凉、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矮窗曲屋风灯冷,还是苦寒时节。凝伫切。念翠被熏笼,夜夜成虚设。倚窗愁绝。听凤竹声中,犀影帐外,簌簌酿寒轻雪。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梅花满院初发,吹香弄蕊无人见,惟有暮云千叠。情未彻。又谁料而今,好梦分吴越?不堪重说。但记得当初,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

起句“掩凄凉、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便在笼罩着一片凄凉的气氛下,从视觉上展现出黄昏日暮时庭院荒芜的景象。接着是耳闻角声,却辨不清传自何方,仿佛四面八方都在呜咽。置身于这种情境中,一个本来就抑郁寡欢的人,更感到心神茫然不能自主。“矮窗曲屋风灯冷”,经年累月,已经很不严实的房屋,风透墙入户,吹动灯火摇摇晃晃,连屋中的主人也不禁寒栗起来。这句词,意在表现词人内心的寒冷与情绪的波动。接下来以“还是”二字唤起昔日“苦寒时节”的追忆。同是“苦寒时节”,但人情冷暖却竟然如此不同:过去曾与恋人嘘寒问暖的情景…已成为往事;如今心头的余温尚在,不过单凭这一点余温怎能敌得住酷冬袭来的苦寒呢?于是词人凝立良久,沉溺于感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此时映入眼帘中的“翠被熏笼”,从前是那么温暖,现今人去物在,夜夜只是闲置床头,只能使人触目伤情罢了。

下片起句:“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全然是自责的口吻。“伤心处”便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因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追忆起当年与恋人离散的情由。虽然其中原委在词中并未直说,但此处特别拈出“轻别”二字,可见当初与恋人分手绝不是因为生活或感情上发生什么重大变故和分歧,同时,也说明责任主要在词人一方,如今自己酿成的悲剧只好由自己来做这场悲剧的主角,除了追悔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下句“梅花满院初发,吹香弄蕊无人见,惟有暮云千叠。”这里是把物态幻化为人情。梅蕊吹香,意在逗人喜爱。

最后,从“不堪重说”起,词人转而自慰,这只是出于心灵上的自我安慰。其实不“说”不等于不想,想什么?自然是千种风情,万般恩爱……但词人却将如此复杂微妙的感受竟出乎意外地概括成一个单一的意象:“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重门锁后,只有那深夜的明月知道这一切。

酷相思

程垓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起首“月挂霜林寒欲坠”一句,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点明了相思之情产生的环境和氛围。“霜林”当是秋冬时节景象。“月挂……欲坠”又进一步表明时在夜间,月升至中天进而系挂在林梢将坠之时,而一“寒”字,则将此时此地自然环境氛围特点概括无遗。为下文主人公相思之情的表露作了有力的衬托。接着“正门外,催人起”一句,将描写角度,由室外转入室内的主人公所处时空,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作者的笔触见主人公之所见,想主人公之所想,感主人公之所感。

下片换头:“马上离魂衣上泪”交待了离别已成事实。知心人已去,顿觉楼空!良宵苦短,千金一刻,怎能挨尽那凄清孤独的日月时光。不用说,从此后以泪洗面,形容枯损,受着相思之苦的煎熬。“供憔悴”,一个“供”字将女主人公形神定格,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果说“供憔悴”是传达了女主人公的相思深情,那么下面的一番叮嘱,则是通过人物语言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为什么这样关心花时、不妨听听作者在《渔家傲》(彭门道中早起)这首词中透露的消息:“寄问梅花开也未?爱花只有归来是。”虽然明知,来无计。但还是频频叮嘱,希望心上人能见梅花开而想到自己,见到春天信息也回信报知,目的不仅仅是想知春消息,而是提醒心上人不要忘了自己。人到了目的地,也要频频回信报知,表面意思是关切心上人的行踪,实际上是暗含着怕被遗忘的隐忧。千金易求,情郎难觅。热恋的男女双方,女子始终处于脆弱的地位。透过女主人公一片深情嘱托,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不公平地位给女子造成的淡淡的心灵上的哀伤。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南宋的军队已经许久不北伐了,但是你们不要因此便说我们没有人才,没有力量吧!“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当场大事,只手可了,毕竟我们还是万夫之雄呢!“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这三句是以章德茂的口吻说的:自笑我这堂堂汉使,难道像江河水东归大海一样,总要去朝见你们么?“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意思是说:那就姑且再朝拜金国一次吧!将来总会有一天要把你们掳到我们京城里面来的。接着说,暂时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山河,是尧的都城,舜的土地,禹的封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领土啊!这里面总该有人是以向敌人称臣为耻辱的吧!“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句,不单是感慨系之,一个半个是反意,实际是相信耻于向敌人称臣的绝不止一个半个。

“万里腥膻如许”,言大片领土沦陷了。遍地皆是胡人的气味。“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是说自古以来的英勇无敌的精神哪里去了?这种极其可贵的民族传统什么时候才能再得到发扬呢?如果说“尧之都”以下两平韵,是“横眉怒目”式的,这三句便是诗人内心感情涌起的涟漪与浪花了。

结尾两句,气势之大,声威之雄,信心之强,胆魄之壮,足冠全篇: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卜算子

程垓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首句“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写登楼所见。“独自”强调人只影单。未成曲调先有情,未登高楼先有愁。放眼望去,“楼外青山远。”景象开阔。虽然平平叙起,但却酝酿了感情。接下句:“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点明登楼所见时间之长以及所望之物。时间长正见佳人心之诚。登高望远,所见之物甚多,大千世界,万物种种,未尝不一一映入眼帘。但由佳人眼中看去,却都视而不见。因她心中早有主意。她要寻求的是西飞雁,是那可以传递音信的西飞雁。程垓是眉山人,自称蜀客。

下片换头“独自下层楼”,与上片首句呼应,仅一字之差,显得平板单调,但恰恰是这平板单调,引起读者对佳人登楼孤单情形的联想。独自而上,独自而下,有所求而上,无所得而下。虽然是整整一天,斜阳欲尽,但到头来,怎么上来的,还是怎么下去,从身心两个方面都是孤零零的。“楼下蛩声”表明时间已近黄昏,周围的环境也是凄清孤寂的。虫鸣之声正是显示了环境的寂静,“怨”字则是传达了佳人内心感情波澜。“待到黄昏月上时”是将来时,是即将来临的时刻,那又会怎样?会排遣掉登楼失望心情吗?“依旧柔肠断”,依旧,既是承登楼失望心情而来,表明失意愁绪并没有因下楼而有所减,反而是由怨而至肠断,逐层加深,加强,也表明,此番登高并非偶尔为之,而是同前次一样,正不知几番登临,几番远眺,又几番失望而肠断。平平淡淡道一语“依旧”,可谓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