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3100000068

第68章

满江红

怀韩子师尚书

陈亮

曾洗乾坤,问何事、雄图顿屈。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北向争衡幽愤在,南来遗恨狂酋失。算凄凉、部曲几人存?三之一。诸老尽,郎君出。恩未报,家何恤。念横飞直上,有时还戢。笑我只知存饱暖,感君元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

起句用“曾洗乾坤”四字,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韩世忠的不朽功勋,气象雄浑,不同凡响。“雄图顿屈”四字,词情又一落千丈,令人感慨万千。而在这四字之上,作者又冠以“问何事”三字,给全句贯进了一股无比愤怒的情绪,这就使得词句带上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韩世忠“雄图顿屈”的原因是世人皆知的,作者偏偏却要“问”,在不言中让人们再去反思。接着,作者才用“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一句去写韩子师。“试著眼”,犹今之试看也。“阶除当下”,即朝廷之上。“英物”二字指韩子师。韩世忠的雄图已经是“顿屈”,但是,抗金的大业并没有完结,请看吧!朝廷之上,不是又出了一个韩子师吗?而韩子师一出来就光彩照人,是一个不平凡的“英物”。下片起句承上启下,一句概括上片,一句铺开下片。“诸老尽,郎君出”,在千呼万唤中,作者终于把韩子师这个“英物”推到了读者面前。作者来不及给我们介绍他如何如何,不遐详细地描绘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而这时的韩子师,已被人排挤,欲要致仕家居了。所以,作者只得用“恩末报,家何恤”来激励他,意思说国仇未雪,父志未伸,皇恩未报,你哪里可以就此罢官回乡,考虑小家庭的事情呢?“念横飞直上,有时还戢。”这也是对韩子师的鼓励话。戢,敛也。《诗经·小雅》:“鸳鸯在粱,戢其左翼。”在这样的一个乱流趋孤屿的历史关头,要扭转乾坤,总不免要遇到阻力的。“有时”二字,意在说明阻力只能是暂时的。接着,作者宕开一笔,“笑我只知存饱暖,感君无不论阶级”,前一句感觉自己报国无门,不得不经常为了“饱暖”问题而奔走。后一句写韩子师不以品级论人,能以尚书职位之高,结交我这样的白衣之士。这样,作者就不仅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对方的人品和风度,同时,也十分巧妙地写出了二人间的不寻常的友情。

念奴娇

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登临多景楼瞻望的人,今古不知凡几,其中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这里的山川形势,不把它作为偏安局面的凭借,而是把它作为进取中原的根据地来看待呢?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紧接着,作者就阐述自己的观点:“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句中有一个典故:曹丕代汉以后,曾想南下扫平东吴。他“御驾亲征”来到广陵(今扬州市),临江阅兵时,却见巨浪滔天,洪流滚滚,使这位生长在戎马之间的北人胆战心惊,不知如何飞渡。他叹息说:“此固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于是引兵北归。“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想起从东吴、东晋到宋、齐、梁、陈,在建业(南京)建都,只是划江自守,毫无壮志雄心;甚至为了一门一户的私人利益,甘愿退缩江南一角,这真是可嗤可笑了。

上片是作者在多景楼上放眼河山时,从眼前景色想到许多历史事实。在字面上虽是指摘六朝,骨子里却是针对现实的。用六朝的旧事对南宋当时划江自守的政策给予辛辣的讽刺。说是含蓄,其实用意是很明显的。因此,下面笔锋一转,转到当前。作者索性站出来申述自己的主张。“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长驱”是毫不停留向前进发的意思。作者认为,长驱北向,恢复中原失地。这种民心士气是无时不在的,所以应该行动起来,不要徘徊瞻顾,迟疑不决了。“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他认为,如今“破贼”之势已成,不要以为敌人是“强对”(强大的对手。出《三国志·陆逊传》)就不敢去碰它。要知道,东晋当年,谢玄、谢石以寡敌众,带领八千子弟兵打败北方敌人苻坚的数十万大军,那正是利用了民心士气这个有利形势的。“小儿破贼”是个典故。

贺新郎

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陈亮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这是自北宋以来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对敌人的一贯方针。“蔓藤累葛”,形容朝廷与敌人牵引纠缠,态度暧昧,十分形象。作者指出了这种历史事实,实际上也就是揭示出了造成离乱的历史根源。

“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立说立行,创建著名飞虎军,使敌人为之震慑一事,“斩新”即“崭新”。“斩新换出旗麾别”,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场面。作者想像当时“拆开收合”反复研究那桩抗敌大义的情景,想像着就要挥师北伐,“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的威风。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紧张、激烈的战场之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冽冽的旌旗,奔腾的战马,冲锋陷阵的将士;我们仿佛听到了连营的号角,摧人的战鼓,震天的喊杀……,神随物荡,纵横驰骋,令人耳目一新,感奋不已。正当读者满怀喜悦地要把这幅动人心弦的画卷看到底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这话霸、又成痴绝”,一声喟然长叹,理想的梦幻顷刻间被打得粉碎,词情陡落,一种正义被邪恶战胜、光明被黑暗压倒的悲壮气氛立刻笼罩了全篇。辛弃疾创建飞虎军不久,就被迫赋闲隐居了,作者也终因宏论恢复,不能见容于时。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只能被当权派当成攻击的话柄,这是怎样的一种丑恶现实!《庄子》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贾谊《鹏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我们的作者竟也想像着要以天地作为熔炉,用冶炼的鼓鞴为之鼓风,要把那些阻碍中兴大业的“顽铁”熔化掉。“算于中、安得长坚铁”,表现了作者相信正气终将压倒邪气的信心。“淝水破,关东裂”,作者要建立的是东晋谢玄淝水大破敌,战国张仪计裂关东六国合纵而霸秦的巨大功业,重演那样的历史活剧,这是何等伟大的气魄!

贺新郎

怀辛幼安,用前韵

陈亮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话杀浑闲说”,杀,甚也,浑,全也。起句悲苦万分,意思是说关于抗敌恢复的事情,我们已经讲得够多了,但却毫无用处,只能是闲说说而已。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一种深沉、抑郁的气氛之中,给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次句以伊尹和诸葛亮自比。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相汤伐桀,救民于水火之中;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片词情陡转。“男儿何用伤离别”,语气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从深沉的悲苦之中,转出一句激奋人心的话。接着推开一层说,“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古来的圣贤,大都是因为有好的际遇,才干出了惊人的事业。我们要等待着风从云合的机会成熟,不必为目前的处境而感伤。“风从云合”,从《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一语中脱化出来,言外之意,一旦际遇来临,恢复大计是一定可以变成现实的。“千里情亲”一句,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同。“妙体本心次骨”,是说只有老朋友你能够微妙地、深入骨髓地体察我内心的幽衷呵!这是宽慰对方的话,其实也是自我安慰之词。接着,作者笔锋再转,用陈元龙忧国忘家的故事与老朋友共勉。

点绛唇

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倨云倦,格调还依旧。

首句写梅花,而言“相思”,则是把无知的梅花人格化,不仅使之具有了人的思想和感情,而且也使得“人”具有了梅花的品质和性格。次句荡开笔墨写梅花的形象。“水边清浅”,是梅生长之处。“横枝瘦”写梅花的风神情态,紧承前句。“相思”是原因,“瘦”是结果。“小窗如昼”一句写月,暗及窗内之人。诗人不说月是如何如何圆亮,只用“如昼”二字写月色,让读者通过月色去想像。结句与前三句紧相照应,“情”字承“相思”而来,“香”字应梅花而写,“透”字自月光转出,而用“共”、“俱”二字,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绘声绘色地给人们画出了一幅立体的月夜寒梅图。

下片抒情言志。“清入梦魂”,是“魂入清梦”的倒装句,写梅花梦中的“相思”。“清”即指月亮的清辉,也指梅花的清香,不离开“梅月”的咏写。而用一个“入”字,把梅魂、暗香、月色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梅魂伴随着暗香和月色,进入了幽幽的梦乡,这是多么和谐、温馨而又朦胧缥缈的境界!“千里人长久”,是对知音的寻觅,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可见,句中不仅包含有透骨的相思之情,而且暗中仍然关合着一个“月”字在内,情思婉转,意境绵远,十分含蓄。“君知否”三字,用问句,词情突起。“雨倨云倦”,写梅花的遭受风雨摧残折磨,用虚笔。辛弃疾《粉蝶儿》赋落花:“甚无情、便下得雨儡风倦。”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凄雨寒云之下,梅花却仍然“格调依旧”,傲然挺立,没有改变。它的清标风神,与经不起风雨的众芳形成强烈对比,令人肃然起敬。

水龙吟

春恨

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百花盛开的花丛深处,一座高楼耸立在里面。楼上,画帘半卷,柔和温软的东风从帘外吹进来。首句用“闹花”,是形容花开繁茂艳丽,好像有种鲜活的感觉。这种写法,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都能写出“花繁之神”。“闹花”,有百花怒放,群芳竞艳的意思,表现出一派春光。紧接着用“深处”说明这座楼是在百花丛中。再由“层楼”写到楼内的住室,用绘有图画的帘子和温软的东风,来衬托环境的清幽。

接着由近而远,画面把我们引向广阔的视野,但见:“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三句都是写野外春景,但首句总括,二、三句分述,层次井然,可见用笔的细致。

可是:“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芳菲世界”,花草繁茂,一派春光!但在它前面冠一“恨”字,为什么“恨”?好景无人赏,只有流莺飞燕赏之。

下片首句便直说前情。可不是么,这个人正在“寂寞凭高念远”。是什么引起了他的“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这位楼中人不是如赵、李两人的思亲念乡。他在南楼上听到的是“归雁”。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雁北飞,引起人“念远”,而“寂寞”,而“恨”!又是为什么呢?他暂不说,且看下面,他又回忆起了: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罗绶即罗带。古代离别时,常以香罗带送给爱人,作为纪念。秦观《满庭芳》:“罗带轻分”,与此意同。全句说离别后,丝巾上还留着分别时的泪痕。一句写别时,一句写别后,而以“几多幽怨”总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