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于进食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或经污染的手、苍蝇等方式传播,其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1~3天,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黏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常发生惊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流行以夏秋两季为主,东南沿海地区一般从3月份开始,5~6月份达高峰,11月份才下降,是我国的多发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黏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经过治疗,症状可望5~7天得到控制,整个病程约1~2周。腹泻后可有口渴,尿量减少等。
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和感染性休克症状,以严重毒血症、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要点】
治疗的重点在于积极控制感染,鼓励病人多喝水,特别是冲服口服补液盐水。患病期间,小儿应卧床休息,多喝水,吃易消化清淡半流质食物。病儿使用的物品注意消毒。
(1)对症治疗——积极控制高热,采用药物与物理降温。恢复期口服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与微生态调节剂(培菲康),可加速控制腹泻。
(2)继续进食——鼓励正常饮食。
(3)抗菌治疗——首选黄连素联合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口服,疗程3~5天。
①黄连素:成人每次0.5克,2次/天。小儿30毫克/千克/天。
②诺氟沙星:成人每次0.4克,2次/天。小儿禁用。
③氧氟沙星:成人每次0.3克,2次/天。小儿禁用。
④环丙沙星:成人每次0.4克,2次/天。小儿禁用。
重症及6月龄以下婴儿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头孢氨噻肟,成人每次1克,1/12小时,肌注;儿童50~100毫克/千克/天。
②头孢去甲噻肟及头孢曲松,剂量同①。
③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米卡星,成人每次80毫克,1/12小时,肌注。小儿2~5毫克/千克/天。妥布霉素,成人每次80毫克(8万单位),每8~12小时一次,小儿4毫克/千克/天,分2次肌注或静滴。
其他:尚可选用磷霉素、口服庆大霉素、SMZ—TMP(服用后需多喝水)等。
(4)液体疗法——对轻症患者,必须口服足够液体以预防脱水。有脱水者,采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米汤加盐、盐糖水、ORS);重度脱水者,以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同时进行。
【疫源阻断】
1.管理传染源
(1)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病人使用的器具及污染场所,用苯扎溴铵、过氧乙酸或0.5%漂白粉澄清液喷洒、擦拭或浸泡;食具要煮沸15分钟消毒,病人的粪便要用1%漂白粉液浸泡后再到入下水道。
(2)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1)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
(2)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3)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4)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5)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1)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2)对小儿要加强卫生教育,培养小儿“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烫的好习惯,不吃不洁食物,特别是被苍蝇爬过的食物。
(二)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又称为肠热病。本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粪一口途径传播,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饮料,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水产品等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与病人和带菌者有较密切的接触史)及苍蝇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潜伏期3~35天,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腹部不适,全身中毒症状、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发热、头痛、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体温呈阶梯型上升,5~7日可达39~40℃以上,高烧持续不退,可达10~14天。
典型者分为4期:
(1)初期(第1周):起病缓慢,畏寒发热,伴全身乏力、关节肌肉酸痛,体温逐渐呈现稽留热,继之出现皮肤玫瑰疹。
(2)极期(第2~3周):体温持续高热,可出现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反应迟钝、昏睡、谵妄、脑膜刺激或精神失常等全身中毒症状;可有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多有肝功能损害及肝大、脾大等。
(3)缓解期(第3~4周):体温逐渐呈阶梯性下降,全身症状改善。此期易发生肠穿孔和肠出血,要特别注意饮食,避免坚硬、难消化、易胀气和刺激性食物。
(4)恢复期(第4~8周):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1个月左右可完全恢复。
【治疗要点】
1.一般对症治疗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少渣饮食。高热者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腹胀禁用泻药或高压****,可用肛管排气。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防压疮及肺炎。恢复期不可过饱,可少食多餐,以免诱发肠穿孔和肠出血。
2.抗菌治疗
口服或静脉滴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氧氟沙星或诺氟沙星等,疗程7~10天。
3.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给予酚磺乙胺及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必要时输血,出现休克内科疗效不良时及时做外科手术切除出血灶。肠穿孔应尽早手术,不能手术者取半坐位加强支持治疗,积极防治腹膜炎。治疗停止后,应随访观察大便培养结果,每月1次、连续3个月阴性为治愈。
【疫源阻断】
(1)发现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彻底治疗伤寒带菌者。病人使用的器具及污染场所,用苯扎溴铵、过氧乙酸或0.5%漂白粉澄清液喷洒、擦拭或浸泡,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对污染水源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带菌者(身体内携带病菌,但本人暂不发病)应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高校、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予彻底治疗。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检疫。
(3)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范,搞好“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4)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5)易感人群可接种疫苗。
(三)副伤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源也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与伤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因副伤寒杆菌可在食物中较长时间存在,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总的来讲,副伤寒的传染方式、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与伤寒相比,症状轻、病程短、并发症少,预后要好。副伤寒的病原体有3种,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及副伤寒丙杆菌。副伤寒甲、乙的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较轻,肠壁可无溃疡形成,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但体内其他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仅偶尔感染动物。我国副伤寒的发病率较伤寒为低,成年人中以副伤寒甲为多,儿童易患副伤寒乙,但可因地区、年代等而不同。
【临床表现】
副伤寒的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可短至3~6天。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
副伤寒甲、乙起病徐缓,但骤起者不少见,尤以副伤寒乙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极少稽留。热程较伤寒短,毒血症状较轻,但肠道症状则较显著。皮疹出现较早,且数量多,直径大。复发与再燃多见,而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副伤寒丙临床症状复杂,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
(1)伤寒型:症状与副伤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较易出现肝功能异常。
(2)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病程短。
(3)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发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型,热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大、脾大、并可出现黄疸。半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胸膜炎、脓胸、关节及骨的局限性脓肿、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等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此类并发症极顽固,治疗期长且困难。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副伤寒中,副伤寒甲的症状与伤寒最为相似,单从临床表现,难以区别伤寒与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发病要比副伤寒甲为急,常因高热而发生惊厥。另一特点是腹泻,几乎所有的病例都有腹泻,多为黏液便,无脓血,持续时间较长。然发病急,病状较重,预后却良好。
副伤寒丙是副伤寒中病情及症状较重的,一般发热程度高,持久时间长。血中常存在病菌,内脏常见化脓性病灶,血中存在的细菌毒素也多,故而将其称为“败血症型”、“脓毒血症型”及“毒血症型”。全身症状除高热外,还有寒战、头痛、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肝大、脾大,甚至出现黄疸。还可以发生骨髓炎、关节炎、胸膜炎、脑膜炎等。病程1~3周,重症预后不佳。
【治疗要点】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与伤寒大致相同。
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疫源阻断】
(1)急性期应住院接受隔离治疗,直到检验结果为阴性为止,方可解除监视。患者粪便、尿液及污染用具需施行消毒。病人使用的器具及污染场所,用苯扎溴铵、过氧乙酸或0.5%漂白粉澄清液喷洒、擦拭或浸泡。
(2)彻底治疗带菌者。
(3)对污染水源进行无害化处理。修建冲水式厕所,且粪便应排入污水系统。厕所内要消灭苍蝇。充分供应卫生纸以免粪便污染手指。饭前便后均应正确使用肥皂洗手,最好用流动的水洗手。
(4)自来水应消毒完善,注意饮用水不可受到废水之污染,并经煮沸消毒后始可饮用。
(5)食物之处理保存要特别小心,处理食物前应正确使用肥皂洗手,并将食物冷藏保存。
(6)以纱窗、杀虫剂喷雾法或含杀虫剂诱饵来杀灭苍蝇。经常清除垃圾、厕所加装纱窗,使苍蝇无法孳生。
(四)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为无症状的溶组织阿米巴包囊者、慢性及恢复期患者,其排出粪便中的阿米巴原虫包囊通过手、食物、饮水、苍蝇和蟑螂等途径,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本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易变为慢性,并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见,呈稳定的地方性流行。感染率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
如温带发达国家感染率为0~10%,热带发展中国家则可达50%以上,农村患者多于城市。夏秋季发病较多,男性高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典型的年龄曲线高峰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多呈散发性,我国多见于北方,偶因水源污染等因素而暴发流行。我国近年来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某些地方感染率已不到10%。阿米巴痢疾预后一般良好,与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是否及早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有关。暴发型患者、有脑部迁徙性脓肿、肠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等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