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16726300000024

第24章 震区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一)震区常见的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

肠道疾病是地震等灾害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的疾病种类,严重影响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健康。

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所致,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等感染。通常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常见的有霍乱、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分别简称甲肝和戊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

2.人畜共患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及脊椎动物之间能自然传染的所有疾病和感染。病原包括病毒、细菌、霉形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原生动物和内外寄生虫等。参与传播的主要为伴侣动物、观赏动物、野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如节肢动物、啮齿动物等)和污染病原的空气、水和食品等传播。历史上人畜共患病的多次流行,曾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有些共患病是引起人类致命性的疾病,如狂犬病、鼠疫、肉毒中毒病、日本脑炎等另外像结核病、沙门氏杆菌病、志贺菌病、皮肤真菌病等,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较大危害。由宠物引起的疾病也是屡见不鲜,对人类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畜共患病还会陆续地被发现和证实。

3.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自然界野生动物间流行的疾病,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由于病原体只在特定地区的生物群落中循环,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典型的区域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往往以野生脊椎动物为宿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也称虫媒传染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常见的病媒昆虫有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此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不同虫媒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是不尽相同的。宿主动物媒介的数量密度、活动性等随气温、环境改变而变化,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动物或人间的流行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此外,自然疫源性疾病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显著。

4.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

皮肤损伤及损伤后的感染会引发皮肤疾病以及相应的继发疾病,特别是皮肤一旦破损,伤口就会受到化学品损伤和微生物感染,轻者发生皮肤感染,重者发生经皮肤感染的传染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钩端螺旋体病等。

5.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地震后人员聚集程度高,流动性大,生活空间狭小,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震后传染病的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管理传染源

(1)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2)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3)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1)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2)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3)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1)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免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2)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