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千个问题(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16762900000008

第8章

现在,东北的锡伯人的风俗习惯基本上和汉人相同。新疆的锡伯人由于居住集中,在社会生活中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点。老年妇女爱穿旗袍,扎裤脚。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处扎紧,冬天则穿大襟开权长袍。锡伯人的饮食以米、麦为主,忌食狗肉。每个锡伯族村落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每家都有矮墙,住房坐北朝南,用土坯筑成。房前屋后是果园、菜园和畜圈。

锡伯人信奉多神教,主要供奉保护家宅安详的“喜利妈妈”和保护牲畜的“海尔堪”。“喜利妈妈”是请村里年纪大、辈分高、子孙满堂的长者,制作一些小物件,挂在室内西北墙脚上,这既是赐福子孙的神衹,也是每个家庭添丁增口、记述辈分的家谱,“海尔堪”供在住房南墙外面的上方,逢年过节都要焚香献供。他们十分重视祭耙祖先,每年都要祭祖扫墓,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西迁到达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婚姻由父母做主,同姓不婚,但可以与外族通婚。锡伯族有本民族语言;东北的锡怕人通用汉文和蒙古文,新疆的锡伯人使用锡伯语,锡伯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叙事长诗《喀什喀尔之歌》《三国之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锡伯族妇女善于刺绣和剪纸,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丽。锡伯人能骑善射,清代时被编入“八旗”,由于驻防征调,分别在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为建设和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

11.冰山上的住户塔吉克族

“塔吉克”原来的意思是“王冠”。相传,古代波斯国王与中国皇家联姻,娶到一位美丽的汉家公主做皇后。公主在前往波斯国的途中,经过塔什库尔干地方,因为发生战乱,被迫暂时驻扎在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此后,每天中午,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太阳上骑着神驹降临山上,与公主相会。两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聪明的儿子就是塔吉克族的先祖。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大多数人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筒帽。女子穿连衣裙,带圆顶帽,外出时在帽子上系方形头巾。男女都穿红色长筒尖头软底皮靴,塔吉克人爱吃酥油、酸奶等,忌食猪肉、狗肉、自死动物等。他们居住在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牧民大多住毡房、矮土屋。

塔吉克人信奉******教,但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仅在节日作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男子行礼时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子则扪胸躬身10在塔吉克人家做客,忌脱帽,忌用脚踩食盐和其他食物;也不能骑马穿过羊群,或用脚踢羊,否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

塔吉克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牧民善于骑马,在节日或婚礼上经常举行“叼羊”游戏。这种游戏以一只被杀死的羊作为猎物,由几十名优秀骑手分成两队争夺,把猎物抢到手并送到目的地的一队算优胜。马球也深为塔吉克人所喜爱。

历史上,塔吉克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人畜两旺,塔什库尔干变成了“帕米尔的明珠”。

12.散居新疆的乌孜别克族

18世纪中期,俄国境内的乌孜别克人陆续迁来中国新疆,形成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这个民族现在大部分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的城镇。

乌孜别克族男子穿长袍,系三角形绣花腰带b 妇女穿连衣裙,宽大多褶,不系腰带。过去,妇女在出门时还必须戴面纱。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穿皮靴,外加浅帮套鞋。乌孜别克人一日三餐都吃馕和奶茶,禁酒,忌食猪、狗、驴、骡肉,喜欢吃牛、羊、马肉以及蜂蜜和糖浆,他们用切碎的熟肉、葱头、酸奶、肉汁烹制的“那仁”,是一种民族风味食品,经常用来待客。居住平顶长方形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人大多信奉******教,在他们聚居的喀什、莎车、伊宁等地建有较大的清真寺,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人能歌善舞。舞蹈优美轻快,以多变著称。传统的手鼓舞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乐曲节奏较快,乐器以差角形“斜格乃”琴最为动听。

在公元19世纪中叶以前,乌孜别克人以经营商业为主。他们开始是组成商队,赶着成群的骆驼、马、骡,往返在新疆与中亚各地之间,后来逐步开设店铺。妇女善于刺绣。居住在木垒、奇台、新源等地的乌孜别克人经营畜牧业。居住在喀什、莎车、伊宁等城市附近的少数乌孜别克人经营农业,主要种植蔬菜、水果等。

13.中国的俄罗斯人

公元18世纪以后,沙皇俄国的一些俄罗斯人陆续迁入中国的新疆一带。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他们被称为,“归化族”,聚居的村落也称为“归化村”,后改称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散居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1949年以前,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人大多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农业,少数人则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居住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几十户聚居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庄,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开垦荒地。居住在靠近牧区地方的俄罗斯人也从事畜牧业。

俄罗斯族妇女穿领口带褶的麻布衬衫,外罩一件称作“萨拉凡”的无袖长袍。男子穿斜领麻布衬衫,细裤腿,呢子上衣,系腰带。生活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信仰东正教。

14.古称为鞑靼人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是“鞑靼”的不同译音。唐代以后,鞑靼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蒙古人西征时,中亚和欧洲人也将蒙古人统称鞑靼。公元15世纪,伏尔加河中游及卡马河一带兴起了喀山汗国。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的塔塔尔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是在这时形成的。中国的塔培尔族是在19世纪20至30年代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的。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各地。男子喜穿绣花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女子戴着镶有珠子的小花帽,穿自、黄或紫红色长裙。妇女擅长烹调,所制作的各种糕点精美可口。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土房,自成院落;喜好挂壁毯,爱整洁。在牧区的塔塔尔人多住帐篷。

塔塔尔人大多信奉******教。小孩出生后,要举行各种仪式,依据《古兰经》取名字。40天时,要从40处取水给孩子洗澡,叫“四十份水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成年后,将父亲或祖父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后,类似姓氏。人死后,用白布缠尸,送葬的人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死者胸前,诵《古兰经》,然后埋葬。

塔塔尔族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塔塔尔人善于歌舞,每年春天的“撒班节”(犁头节),都要举行歌舞、摔跤、赛马、拔河、赛跑等群众性娱乐活动。

中国西南部有哪些民族?

1.文化悠久的藏族

藏族的古代政权称“吐蕃”。早在公元640年,吐蕃的“赞普”(王)松赞干布十分仰慕唐朝的文化,派宰相禄东赞代他到唐都长安(今西安)求婚,娶了聪明美丽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到今天的青海省境内迎接,并为公主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宫殿。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带,从事畜牧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大通马是青藏高原的特产。牦牛肥大耐寒,可以负重致远,俗称“高原之舟”。农业地区主要播种青稞,河谷地区能种植多种农作物,可与江南媲美。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过去,喇嘛教的上层人物与各地的豪强结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的封建体制。公元15世纪以后,尊崇****和****两位活佛。很久以来,藏族地区实行封建农奴制,占人口96%的农奴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过着奴隶的生活,经常遭到鞭打、体罚,有些甚至遭到砍手、抽足筋、剥皮等酷刑折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开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在习惯上只称名字,贵族在名字前加上房名(世袭庄园的称号)。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午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袒出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在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的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藏族通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尸体送到山间葬场肢解切割,砸碎骨头,然后放在高台上让秃鹫吃掉。他们认为这样死者就可以升天。

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藏文创始于公元7世纪,是一种拼音文字。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拉萨的布达拉宫宏伟庄严,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

2.居住在门隅的门巴族

清代康熙年间,拉萨布达拉宫下的居民区里,住着一个美若天仙的藏族姑娘仁珍翁姆,她有位英俊潇洒的情人。这位情人就是西藏的政教领袖——六世****仓央嘉错。活佛无意权势富贵,喜爱民间生活,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情歌,深受藏族人民喜爱。为了爱情,他毅然拒绝受戒,牺牲佛缘,最后死于内乱。仓央嘉错出生于西藏南部门隅宇松地区,是门巴族人民值得骄傲的儿子。

藏语“门巴”的意思是“居住在门隅的人”。门隅在西藏错那县,那里是门巴人的主要聚居区,另有一部分门巴人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门隅地区和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那里覆盖着原始森林。门巴人主要从事农业,也进行狩猎活动。

门巴人一般都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妇女腰系自围裙,喜戴各种装饰品,男子腰间都挂一把砍刀。房屋大多是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三层小楼,上层住入,下层圈养牲畜。

门巴人普遍信奉喇嘛教。人死后多行水葬和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

门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使用藏族文字。

3.世界屋脊上的“南方人”

珞巴族相传,大地母亲生了金冬(太阳)九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儿子阿巴达尼是个非凡的人物。他长着四只敏锐的眼睛,前面两只观察光明世界,后面两只监视恶魔妖怪,能够上天入地,世间万物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还是个能工巧匠,发明了制陶术和架桥术,为人类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阿巴达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洛渝地区。“珞巴”是藏语,意思是“南方人”。洛渝地区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珞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直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开始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先进耕种方法,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条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兽皮。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他们喜欢佩戴石质串珠、贝壳和铜制的各种装饰品,喜爱饮酒、吸烟和吃辣椒。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过去一直采用刻木,结蝇的方法记事。珞巴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喜庆集会时,他们边喝酒边对唱古老的传说。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4.岷江畔的“本地人”羌族

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两岸陡峭的山峰间,架有一座竹索桥,使天险变通道。这座桥没有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关排悬跨两岸,竹索上面铺着木板,行人来往自如。这精妙的竹索桥的建造者,就是聪明勇敢的羌族人民。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本地”是指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坟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羌”原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祖国西部的游牧民族的泛称,现在的羌族只是古代羌人后裔中的一部分。

羌族分布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那里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水力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广阔,河谷台地土壤肥沃。农作物以玉米为主,“雪山大豆”是著名的特产。那里还以大熊猫、金丝猴的主要产地而闻名于世,牧羊业也比较发达,还盛产名贵药材。传统的民间工艺以挑花、刺绣、编织最出色。羌族人民还很善于凿石、筑堰和打井。

羌族男女一般都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包头巾,缠绑腿。妇女喜欢戴各种首饰。房屋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平顶碉房,一般分为二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碉房平顶上搭有木板,以便各家往来。

羌语分南北两大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除一部分邻近藏族的地区信奉喇嘛教外,羌人普遍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神,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羌族舞蹈以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把风俗舞“跳盔甲”,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羌笛是深受羌族人民喜爱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