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姬难乾隆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清)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乾隆年间深受重用。
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在镇江酒楼上与告老还乡的老臣张廷玉对饮。饮到高兴处,唤来一歌姬弹唱助兴。乾隆端起酒壶,要赏歌姬御酒三杯,不料,壶内酒空,只滴了几滴。歌姬在一旁好笑,随口吟上句让乾隆对。乾隆一听,不禁拍案叫绝,可是,下联却一时对不来。正当乾隆为难之时,楼下传来卖“丁香花”的叫卖声。坐在旁边的张廷玉灵机一动,替乾隆对出了此联。
歌姬出句,似拆字非拆字,借“冰冷酒”三字的偏旁,笑谈乾隆倒酒时情景,构思确实巧妙。下联从字头上作文章,与上联珠联璧合,恰然成趣。
据《冷庐杂识》云: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宴上出对题,让众臣对。所出对题为:“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当时,南昌词臣彭元瑞应声对作:“丁香花,百人头、千人头、萬人头。”
看来,前面所言属民间传说,歌姬把一国之君乾隆皇帝难住了,尤其空壶倒酒滴出几滴状,与上句恰如其分,妙不可言。下句由卖花人引发而对,也合乎情理。后面《冷庐杂识》所云,与前联语大同小异,出句人与对句人则大不相同了,前为传说,后为书载,当以后者为准。不过,从对联本身而论,前者为妙。妙在隐去了“水旁”,“草头”,既精炼又风趣。
南北东西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清)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曾领修《四库全书》。
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这天,御辇鸾驾路经江苏通州时,偶得上句,自忖良久,不得下联。左右随从人等亦无人可对。这时,纪晓岚瞅见街上高挑的“当”铺幌子,顿生妙句。
南通州,指江苏南通;北通州,即通县。南北、东西,方位自对。“通”、“当”二字,前为名词,后做动词,变化自然恰当。下联尾部“东西”,摇身一变成为物件,不指方位,可见笔下功力!
黄花田中黄花女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清)李调元
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
这年,李调元任两江主考,一位朋友陪他赏鱼,忽生一对句,念与李调元听,二人皆感有趣。可是,一时谁也没能对出下联。转眼又是三月艳阳天,李调元游春归来,见油菜花开,一少女正在菜畦间扑蝶,遂喜出望外地对上了朋友的对题。
上下联皆由三个短句组成。就语法上讲,第一短句中,并列主语,具有同样定语。后边两个短句,主宾交叉使用,皆成妙句。
摘星手探花郎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清)刘凤诰
刘凤诰(生卒年不详)字丞枚,号金门,江西萍乡人。清乾隆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
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相貌不扬,乾隆皇帝还要当面再试他的才学。君臣一上一下,对成此巧联。
以“东西南北”四方星斗为题,天子天象,题出得巧!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相对,对得颇妙!尤其尾巴翘得精彩,“探花郎”语带双关。
“四维”与“三王”
四维为羅,东南西北之人也;三王为汪,禹汤文武之后欤。
——(清)黄歧农
黄歧农,不详。一日,黄歧农在湖南常德府署做客,座中有一姓罗者,以己之姓出上句。知府官姓汪,于是黄歧农以汪姓对下句。
《淮南子·天文训》曰:“四角为维。”故维有方向之含义,方有“东南西北”。古称夏、商、周为“三王”,周朝恰有文、武二王,“禹汤文武”即与“三王”相吻合。上下联前面数字皆与后文相配呼应,属难对之妙联。
一联苦对三十年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清)叶延琯
叶延琯,不详。相传,清朝道光初年,赵礼甫与叶延琯相处莫逆。
一天,赵礼甫出句让叶延琯对。叶却被将住了。道光三十年,时逢乡试,云南正主考叫龚宝连,贵州正主考叫龙元禧。叶猛想起三十年前的绝对,欣喜地合成此妙对。
马宾王:唐初贤臣马周。骆宾王:唐初杰出文学家,被尊为“初唐四杰”之一。
无巧不成书。无巧也难成对。上联“各”,下联“共”,将二“宾王”、二“主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无牵强附会之嫌。“马”“各”成“骆”;“龙”“共”为“龚”,恰似骈字。
花花世界草草文章
花县赌花钱,花花世界花花过;草纸打草稿,草草文章草草书。
——佚名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广东花县曾一度成为广东出了名的赌县。县城里有位绅士叫李文豪,视花县聚赌成风,写了上联。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于是,把上联书于木板上,悬于门前征联。到了咸丰九年,广西象州才子郑小谷主讲广东顺德凤山书院。一天,因事来到花县,路过李文豪门前,见有征联,遂对以下联。
出句用字奇妙,六个“花”字重复、叠用,反映出花县之“花花世界”之情景。对句的六个“草”字,同样重复、叠用,使联语妙趣横生。
老僧难状元
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
——(清)彭俊
彭俊,不详。清朝咸丰年间,彭俊考上了状元。上任前,他与好友偕同到京城附近的水月寺游玩。寺内老僧口拈一联,当面请教彭俊。没想到,堂堂状元郎竟让老僧难住了。三年后,彭俊奉命赴关外主持学政,途经山海关时,方对成此联。
上联难就难在,两个短句,密切相关。水里鱼游,月中兔走。所对下联,同样有虎啸青山,龙吟碧海之妙!
壮心填海苦胆忧天
海瑞漾清风,壮心填海;天祥存正气,苦胆忧天。
——(清)梁耀枢
梁耀枢(1832—1888),字冠祺,号斗南,晚号叔简,广东顺德杏坛人。同治十年状元,受翰林院修撰,官至正詹事。
梁耀枢幼年聪颖好学,志向高远。一次,他欲拜乡间名儒廖伯燮为师。廖出上句难他,他一时竟被难住了。廖心想:这样难对的对题也太难为小耀枢了。于是,随口吟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赴阙》五律诗:“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小耀枢一听,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当即对出了下联。
上联“海瑞”二字,语带双关,既指明代清官海瑞,又含海凝瑞气之意。“壮心”语出曹操《步出夏门行》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喻年迈人壮志不衰。“填海”语出古代神话《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这道难题难就难在它不仅嵌人嵌典,而且句子的首尾均嵌“海”字。下联据此难点,对得十分巧妙。“天祥”亦语带双关,与“海瑞”对仗甚工。“苦胆”语出《吴越春秋》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忧天”语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如此绝妙之联,确也难得!
黄河绿水三三转
黄河绿水三三转;紫海青山六六弯。
——(清)陈兰彬
陈兰彬,广东吴川县人。光绪四年(1878年),朝廷命他出使日本、美国、秘鲁等国。
传说,陈兰彬出使日本时,日本首相出上句难他。没想到他随口以自家后花园内三十六转红湖假山之景对了下句。
上句含黄河“九曲”之意,“三三”见九。下句恰以“六六”对“三三”,可谓巧矣!
东坡煮雪亭联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
——佚名
东坡煮雪亭,原来杭州真如教寺内有一座琉璃瓦亭子,因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到寺内游玩,并在此亭融雪煮茶,后人遂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今已无存。
此亭联原先只有上联,数百年之后,到了清光绪三十年,丁仁、王提、叶为铭、吴隐等人创办了西泠印社。有人以西泠印社构思,对出了下联。
“西”与“东”遥遥相对。“观书”对“煮雪”雅逸有趣。最后又精心用了个连珠句,异峰突起,耐人品味。
青黄交错软硬帘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
——编帘匠
传说,上联是一个卖炭翁出的对题。过了好长年月,下联始对出。对者并非文人墨客,而是一个编竹帘的匠人。
此联难点在“黑白”、“山水”皆是说“炭”、“盐”的。
下联对来确实不易:“青黄”、“软硬”恰好言的是“竹”与“麻”,妙在其中。
篾匠对石匠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破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篾匠
从前,有一个石匠偶得上联。因对不出下联,即在石桥边悬联求对路人。一篾匠从此路过,思索片刻,吟成此妙对。
上联中,用了“大”与“小”;“拱”与“平”;“南”与“北”三对反义字。下联对得也有此特点,而且都切合各自的劳动实践。可想而知,没有此种生活体验,是难以想出此等对句来的。
六榕无寺
丛桂有坊含湛露;六榕无寺挹清风。
——(清)何淡如
何淡如,不详。上联中“丛桂”和“湛露”皆是广州西关街巷名。
下联好久无人能对。难对之处在于,不仅地名相对,而且联句如同诗句一般。何淡如以广州名胜“六榕寺”为题对了下联。
“六榕寺”的寺门上悬有“六榕”二字,是苏东坡亲笔所写,未写“寺”字,故为“六榕无寺”,以此对上联“丛桂有坊”,妙绝。此外,六榕寺附近有座“清风桥”,以桥名“清风”对巷名“湛露”,亦极妙。
一串无鳞满篓是壳
鳝长鳅短鲢大口,一串无鳞;螺圆蚌扁龟缩头,满篓是壳。
——某秀才
从前,一个水乡村姑出上联考过路秀才。那秀才本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香子弟,一时被难住。这时恰从对面走来一个身背篓子的渔民,篓子里装满了刚刚捕捞的螺、蚌、龟,秀才仔细看着这些东西,迷窦顿开,对出了下联。
上联中“鳝”、“鳅”、“鲢”,除了外形各不相同外,共同之点是“无鳞”。下联也是如此,找到了“螺”、“蚌”、“龟”的共同点:有壳。都是河塘水产物,以其特征归类入联,实为巧思之作。
请先生先对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某秀才
从前,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在城门口遇一算命先生。先生念出上句求对下联。那秀才思索了一会儿,笑着吟出了对句。先生一时不解其意,仔细一想,恍然大悟,连声称妙!
上联四个“关”字,第二个做动词解。而且两个“过”字,第二个也为动词。面对难题,下联巧在就从“难对”上作文章,心有灵犀一点通,妙对方得巧思成!
五行对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佚名
清朝末年,一位文士清晨到郊外散步,只见晨雾如烟,池塘边翠柳像隐在轻纱之中。因此,得上联对句。仔细琢磨,这五个字的偏旁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却一直未对出来。到了近代,有人游览广州镇海楼,看见古炮台,才使五行难对配成妙对。
对仗精当,不可多得!
三人摇过四仙桥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某秀才
相传,有两个赴京赶考的秀才,夜宿十佛寺。寺内长老出了个对题,二人竟无言以对。二人不等天亮,匆匆离寺,乘船赶路。行出二里地,前面有座石桥,名叫“四仙桥”。其中一个秀才高兴地说:“有了!有了!”船夫问其究竟,原来是秀才对出了长老的对题。
这是一副巧嵌数目字联。巧在所嵌数字,错落有致。上联由多到少:万千百十;下联由少到多:一二三四。而且“四仙桥”对“十佛寺”,尤为得体工整。
中秋出句年尾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某秀才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句,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聚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连双岁之时,还是出上联的那位秀才,对成此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秀才让路
一担重泥逢子路;两岸夫子笑颜回。
——某秀才
一天,有个秀才在田梗上遇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有才,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挑子出上句,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只好下田为农夫让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笑醒了懵懂秀才,对出了下联。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
(孔子,字仲尼)。“子路”是孔门弟子。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用来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