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唐太宗李世民
16781100000088

第88章 御驾亲征高丽(1)

年前,身心劳倦的李世民车驾前往骊山温泉避寒。天子巡幸,按例朝廷和后宫都要伴驾随行。这一次,太子治没有伴驾,李世民却带上了吴王恪。长孙无忌恨得牙痒痒的,决计此后要盯紧李恪,寻找借口除掉他,确保太子的绝对平安。

骊山在临潼县城南,西距长安五十里,系秦岭山脉的一个支峰。东西长约十里,南北宽约六里。山上有两峰,称东绣岭和西绣岭,均满披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景色格外绮丽。“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西绣岭上的长生殿,后来曾见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山顶的烽火台,相传是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举烽火戏诸侯的地点。山麓涌出的温泉清澈丰沛,长流不息。相传秦始皇在骊山触怒了神女,脸面被唾,后即发疮。秦始皇请求饶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好了,因而取名“神女汤”。李世民在原地建汤泉宫。后来唐玄宗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李世民在温暖的泉水中浸泡了十来天,返回了长安。春节过后,他又来到了骊山,沐浴在暖意融融的温汤里,眼睛微眯着,舒服得如同有人给他掏耳朵似的。温泉浴实在是一种最美好的享受,又好似一剂良药,有效地医治着李世民心灵的创伤。他流连忘返,每天就在骊山的行宫举行早朝,处理政务。

这时候,出使高丽王国的秦叔宝和程咬金抵达了它的都城平壤,而莫离支(执政官)盖苏文正在进攻新罗王国,攻下了两座城池。国王高藏派人召他回来,盖苏文才班师回朝。秦叔宝传谕他不得再攻打新罗。盖苏文鼻子里吭哧了一声,虎着脸说:

“隋朝东征高丽,新罗趁火打劫占领了我国领土五百里,除非如数归还,才有可能罢战。”

“追究往事,很难说清楚。辽东诸城,本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却被你们并吞了。中国尚且没有过问,高丽怎么找借口非追回故土不可?”

“辽东自古以来属谁,咱们的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你们的历史不全,得依俺大唐的。”程咬金胸脯一挺,准备站起来。秦叔宝用手按住了他的肩膀:“别插嘴,让莫离支把话讲完。”“我无话可讲了。”秦叔宝和程咬金的话盖苏文听不进耳,坚持一意孤行。他们返回朝廷,据实奏报。李世民气得七窍生烟,扭歪了脸:“盖苏文弑杀其国君,迫害同僚,虐待百姓,而且侵暴邻国,又胆敢违抗朕的诏令,不可不加讨伐。”“陛下麾旗所指则中原清晏,眼睛一转便四夷归服,声威德望无与伦比,而今却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丽。倘若很快攻克传出捷报还可以,万一遭遇挫折,损伤威望,再引起百姓的反抗,国家的安危就难以预测喽。”

褚遂良的谏阻,李世民没有听进耳。“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心中有数,不需多言。”他仰起鼻子,操着嘲讽的语调反驳说。其实,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唐初的君臣都相当清楚,不外乎三条:一是炀帝本身穷奢极欲,暴虐不仁;二是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开挖运河,修筑长城;三是三次亲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亲征高丽,直接导致了天下大乱。

李世民受制于外戚长孙无忌,迫使他册立懦弱的雉奴当太子。他愈来愈不称意,准备改立吴王恪,又被他阻住。李世民心怀怨忿,却又说不出口,只想找个地方出气,发泄郁积心头的无明业火,并且又可以重振昔日的雄风。

李世民打算亲自统率三军远征高丽。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心灵相通,一鼻孔出气,再次出面谏阻道:“天下犹如一个人的身体,两京好比心脏,州县如同四肢,四方蛮夷乃身外之物。高丽罪大恶极,无疑应该讨伐。然而用不着启动圣驾,只须派出两三员骁将,调集四五万兵马,仰仗陛下的神威,就可以彻底打败它。”

“朕带兵打仗出身,知道仗该怎么打。”李世民显得颇为自负。

“陛下的神勇武略,微臣曾亲眼所见,岂有不知之理。臣的意思是,而今太子确立不久,还没有成年,其他藩王大都幼小,一旦离开京师,冒着横渡沧海的风险,以天下万王之王的尊贵,轻率地发动绝域战争,臣等深觉忐忑不安。”

李世劝手捧牙笏,出班奏道:“当年薛延陀进犯边塞,陛下准备出军穷追猛打,因魏征阻止而作罢,以至留到今天仍在北方制造灾祸。那时如果履行陛下的决策,北边早已平安无事了。”

“那确实要算魏征的失算。”李世民颔首道,“朕随后即感到后悔,只不过不愿意说出来,怕堵塞众人进言之口。”

行宫殿堂上议论纷纷,文武官员多数都不赞成御驾亲征高丽王国。他们哪里知道李世民肚里怄了气,要摆脱长孙无忌等大臣的挟制,同时又想向世人展示一下他超迈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不愿意放弃远征机遇。李世民的额头皱起三道抬头纹,用不容置辩的腔调决断地说:

“八尧九舜,也不能在冬天播种。可是乡村的农夫,无论年长年幼,春种便有秋收,便是得其时令。上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人的行为必须与之相符合,才有效应。盖苏文欺凌国君,暴虐臣民,人们翘首企盼援救,正是高丽必然灭亡的征候。众卿议来论去,只是看不到这一点。”

朝臣们见李世民异常固执,不肯像以往那样广采众议,倾听谏诤,都不再言语了。李世民对待高丽,其实一直持慎重的态度。早在贞观十五年,他就曾派遣魏征出使高丽。魏征为了侦察该国的山川形势及民情风俗,在所经过的城镇,都送给城主一些绫罗绸缎,然后装作饶有兴致的样子说:“我平生最喜爱游山玩水,贵城的一草一木,都想观赏观赏。”城主高兴,导引他四处游览。果然随处都可以见到中原人。他们主动告诉他老家在某郡某县,隋末从军东征,留在高丽娶妻生子,跟当地人杂居,人口各占半数。他们顺便询问亲人的消息,魏征回答说:“周边国家和部落尊奉唐天子李世民为天可汗,唐朝国富民强,政策宽松,万民安居乐业,都平安无事。”众人止不住流下了眼泪,互相转告。数日后,中原人见到魏征,都拥过来哭诉乡思之情。魏征回国,奏报李世民说:

“高丽国王听到高昌灭亡,非常恐惧,频频去馆舍中问候,特别殷勤。”

“高丽就是汉武帝所设置的四郡。”李世民心有所动,“朕只要动员数万将士攻打辽东,高丽必然要倾国相救。然后以水师出东莱,从海道直趋平壤。水陆合围,攻取高丽不会太难。”

“辽东早晚是要收回的,不过要看准时机。”“对,目前山东各州县的凋敝状态还没有复原,朕不忍心驱使百姓劳苦。”第二年,营州都督张俭上奏朝廷说:“高丽东部大人盖苏文,弑杀了国君高建武。”盖苏文性情凶暴,不守法度,高建武和大臣们商议将其处死。盖苏文得到消息,秘密集结兵马佯装进行校阅,一边在平壤城南摆设酒筵,邀请一百多位大臣“阅兵”,全部诛杀。然后闯进王宫,亲手刺死高建武,把尸体砍成数段,抛进水沟,拥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继承了王位。盖苏文自封为莫离支,其官职大体相当于唐朝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独掌国政,远近都听其号令。盖苏文身材魁梧,飞扬跋扈,身佩五把短刀,左右侍从不敢抬头看他。上马下马,常命官吏或武士趴在地上,让他踩在背上当作马镫。出巡时先以侍卫在前面开路,仪仗前导,拉着长声喝道,行人急忙躲避。臣民受其欺凌压榨,困苦不堪。

唐俭出使高丽回来,奏请在怀远镇增加戍边兵力。魏征以为费力不讨好,李世民也就否决了唐俭的主张。后来他改变了主意,打算诏命契丹部落和靺鞨部落对高丽发起骚扰性的攻击。长孙无忌忖度了片刻,一手捻着花白的胡子,提出了异议:

“盖苏文自己也知道罪行严重,害怕中国讨伐,必定严加防备。陛下最好是稍稍容忍一下。他自以为安全了,会更加骄横,更加无恶不作。以后再去讨伐,也不算晚。”

“嗯,那就依你的好啦。”李世民自从对长孙无忌产生了看法,就不再随便听他的话了,表面上虚应着,内心却坚持自己的主张,进行备战,准备向高丽发起致命的一击。御驾返抵长安,李世民任命左卫将军薛万彻暂时代理右卫大将军。他对身边的大臣说:“现有的著名将领,只剩下李世劫、李道宗和薛万彻三人而已。世勃、道宗打仗时,不会有惊天动地的胜利,也不会惨败,万彻喜欢冒险,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南风轻拂,气温款款上升,宫廷映照着初夏和春末交替的阳光,一个匆匆来临,一个姗姗离去。随着季节的转换,朝廷上下渐渐忙了起来。李世民驾临内朝殿——两仪殿,太子治在一旁侍奉。李世民闪动龙目扫视了一下殿堂,煞有介事地询问群臣道:

“太子的品行,外面的人可曾听说过?”“太子虽然不出宫门,”司徒长孙无忌立即上前奏陈,“可他的道德情操,天下人无不景仰。”“呵呵,”李世民嘴角边撇出一丝狡黠的难以捉摸的笑意,“我在太子的年龄时,相当调皮捣蛋,而太子从小宽和敦厚。古谚说:‘生男如狼,犹恐其羊。’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刚强一些。”

长孙无忌心头微微一怔,随即又平静下来,措辞圆滑地辩驳说:“陛下圣明神武,是拨乱反正的创业英主。太子仁慈宽厚,具有守成的美德。志趣爱好虽然不同,但是各当其职分,显然是皇天赐福大唐,用以安抚天下苍生。”

“太子合乎天心民意,朕亲征高丽,再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世民如释重负般地往后靠了靠,显露出一种轻快的表情。长孙无忌没有料到李世民会投下一颗棋子,诱使他当众把话说绝,一下便把他“将”死了,不好再反对御驾亲征高丽了。

太极宫地势低洼,夏天闷热。李世民为了养精蓄锐,强壮体魄,移驾前往九成宫避暑。九成宫离麟游县城西五里路远近,碧水青山,邃谷幽泉,是一处风光旖旎的疗养胜地。它开首是隋朝营造的仁寿宫,贞观五年扩建,更名九成宫。秋天到了,山水、田庄和林木都染上了一层成熟的色调,显得苍郁、深沉而丰满。李世民在舒适的环境中运筹帷幄,谋划也日益成熟了,敕令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去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用来载运军粮。接着又下令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州和营州两个都督府的兵马,并动员契丹、奚和靺鞨部落,先在辽东发起攻击,试探高丽王国的虚实。又命太常寺卿韦挺作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作副使,黄河以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听从他随时调遣。又命太仆寺少卿萧锐输送河南各州粮草,由海道运往北方。

时光像洪水一样滔滔奔流,天气不知不觉地凉爽起来,行宫周围的蓝色又加深了一些。夕阳西沉,天边披上了色彩浓丽的霞帔。暮色悄悄地降落,远山近树的轮廓渐渐模糊起来。李世民面对着流逝的光阴和轮换的季节,深挚地对左右大臣说:

“人,最苦的是不清楚自己的过错。朕并非圣哲,难免失算,你们要不吝进谏,促使朕不断反思。”

“陛下的文德武功,臣等连崇拜都来不及。怎么会有失误?”

长孙无忌的奉承话,听起来很顺耳,李世民却大不以为然。他紧了紧鼻子,借题发挥道:“我请你们说我的过失,你们却曲意逢迎,讲些使我欣喜的话。我打算当面说出你们的长处和短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臣等愿意洗耳恭听,望陛下明示。”众大臣连忙跪倒,磕头称谢。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反应敏捷,断事果决超过古人。然而不擅长统兵作战。”

李世民措辞隐晦而委婉,弦外之音和落脚点都批判了长孙无忌不会带兵打仗。长孙无忌不敢不服,连忙叩头承认:

“陛下睿智天纵,烛照万象,评断剀切,鞭辟入里。”“高士廉博古通今,”李世民继续往下说,“心地光明,面临危难而不改变气节,做官不私结朋党;所缺乏的是直言规劝。唐俭言辞畅达善辩,很会调解纠纷;侍奉朕三十年,却极少有关国家大政方略的建言。杨师道性情温和纯朴,不会有什么冒犯;由于天生怯懦,急难时往往得不到他的帮扶。”

评到的大臣都一一称颂中肯。李世民略一停顿,接着说道:“岑文本质朴敦厚,文章典雅,立论准确,不离正道,自当不违于事理。刘洎嘛,性格最坚定,忠贞不移,言行多对朝廷有益;可是固执己见,不肯服输,偏袒亲友。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马周处事明达,个性耿介,品评人物,从不忌讳,直抒胸臆,委任他做事,踏踏实实,大都称心如意。褚遂良学问颇佳,性格也坦诚率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每倾注他的忠诚亲附于朕,如同飞鸟投入怀抱,人自怜爱。”

“皇上,像刘洎这样的人,好还是不好?”褚遂良打破砂锅问到底。

“好用,却容易被人钻空子。”李世民明于知人,善于任使,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贞观朝贤臣良将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蔚为壮观。

半个月后,李世民回到京城,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散骑常侍刘洎升任侍中,行中书侍郎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太子左庶子、中书侍郎马周擢升守中书令。谏议大夫褚遂良升任黄门侍郎,参预朝政,成为实质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