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智慧背囊
16810600000037

第37章 真情驿站(6)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许多知名学府想聘请他,这其中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可是,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得知此事后,愤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的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解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吴先生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先生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附入《吴宓日记》公开发表。

叶兆言说:“吴宓不是一个豪爽的人,且毫无幽默感,但他却是大度、真诚的君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吴宓先生真诚、大度,钱钟书也同样磊落、坦荡。对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吴宓老师坦然表示佩服,一再宽容谦让,足以表现出他心胸坦荡,爱才容物。这在当时和现在的社会,都是极难得的宰相肚量、君子修为。虽然钱钟书在学问、成就上,远远超过自己的老师吴宓,但他在《吴宓日记》序中,谦恭地写道:“我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之列中。”师生各自的人格风范,跃然纸上,呈现在读者眼前。

心灵感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点包容成就了一段佳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吴宓、钱钟书两位先生,都是品行上大写的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都是因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蔺相如的一句话“先国家而后私仇也”,这也是公私分明,以国家为重的集中体现。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足以光照千秋。

中国式好人

(台湾)李敖

小孩子看电视,他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点儿头脑的大人,就知道“好人”“坏人”可没那么简单。

孔夫子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他把人做了分类:有圣人、有仁人、有中人、有上智、有下愚,等等,但他研究得显然不仔细。直到班固在《汉书》里做了“古今人表”,把人分成九类。

班固在“古今人表”前面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班固从这3大类中,“以列9等之序”,分出九类,从善恶问题中,判定好人坏人的程度。形式上固然比“二分法”仔细,但他仔细的标准,却是荒谬的,例如伏羲、唐尧、虞舜是先生级的,就变成上上圣人类:而女娲、女皇、娥皇是太太级的,就变成上中仁人类,这是哪一门子的标准?比干是上中仁人类,而关龙逄是上下智人类,这又是哪一门子的标准?周武王的两个儿子是中上类,而周公的7个儿子是中中类,这又是哪一门子的标准?

班固的“古今人表”虽然荒谬,但从这两千年前的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我们仍可过滤出不少“中国式好人”的检定标准,这种检定标准是:

第一,道德标准:道统中的圣人是上上的好人,与圣人冲突的,不被谅解,所以老子、墨子、告子都贬到中上类。“非圣无张”是坏人干的事,一个人只要口口声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打着这种招牌,就被视为好人。

第二,愚忠标准:愚忠被视为好人,所以箕子、比干、关龙逄、伯夷、叔齐、屈原、豫让等都晋入前4类。

第三,孝子标准:孝子被视为好人,由虞舜以上上圣人领头,延伸为“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第四,大臣标准:大臣被视为好人,延伸为大官被视为好人,可以“作之师”,可以颁奖“好人好事”。

第五,美女标准:跟美女有瓜葛的,不被视为好人。连带美女也一视同仁。

这5种标准,都是有问题的:试看道统标准下,出了多少大奸巨恶?愚忠标准下,出了多少鹰犬走狗?孝子标准下,出了多少公孙弘式的坏蛋?大臣标准下,出了多少扶同为恶的权奸?美女标准下,出了多少被歪曲的中华儿女?

“中国式好人”标准,常常出不来好人而出来伪君子,出来坏人和乡愿。因为,真正的好人往往是不合乎道统标准的(像李贽),不合乎愚忠标准的(像晏子),不合乎孝子标准的(像匡章),不合乎大臣标准的(像陶潜),不合乎美女标准的(像文天祥)。李贽特立独行,七十多岁,在牢里自杀殉道,谁比得了这个“坏人”?晏子不死君难,临大节而不可夺,谁比得了这个“坏人”?匡章全国说他不孝,孟子说他是天下大贤,谁比得了这个“坏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看不起做官的,不肯做坏政府下的公务员,谁比得了这个“坏人”?文天祥生活奢侈,又好美女,在生死关头,从容就义,谁比得了这个“坏人”?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平均公民”并不是很够水准的,原因就在好人的标准出了问题。

真正的好人,必须是大智大仁大勇的、狂狷的、特立独行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真正的好人绝不是伪善的、乡愿的、八面玲珑的、整天讨好人的,真正的好人绝不投靠在强梁的一方,真正的好人绝不向社会降格取媚,真正的好人绝不在乎被斗臭斗倒、被下狱、被栽诬。真正的好人是大丈夫。

心灵感悟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从史书中得到前人的经验,这固然受益匪浅,然而读书有逆向思维却也能读出妙处。李敖先生所讲的“中国式好人”,闪耀着智慧思辨的火花。道统标准是统治阶层的宣扬,意识形态又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读出“吃人”二字,柏杨读出了“酱缸文化”,都具有慧眼。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鲍尔吉·原野

我在街上见到一位走路无规律晃动之人,侧观其面,煞白有汗。问他怎么了,他唇微动。我将我耳送到他唇边,听见两字:“我饿。”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在大街上饿晃荡了。不行,我左臂一伸,指示他步入“大明包子铺”。这是鄙单位边上一小型餐饮场所。他后得知其为安徽省颍上县人氏,到沈阳找工作不可得,连回家路费都耗尽吃了3笼包子、2碗米粥、1碟子小菜。我跟你说,人要是饿了,他没工夫感谢你,只感谢包子。吃饱了之后也不感谢,血涌到胃里,大脑昏沉沉的,困了。吃包子,他下颌骨与咬肌坚实有力,别说包子,花梨木、鸡翅木、胶皮管、开泰管、雨靴、羊羔皮、前进帽都可“咔咔”嚼碎咽到肚子里消化吸收之。吃饱了,这个60多岁的农民,面色红润,眼神柔和有光。

结账,他走了。包子铺老板与我熟,说:“大哥,你让人骗了。”我惊讶,他都饿成这样了,骗我什么?骗子者,利用别人占便宜的心理谋取对方钱财,我在他饿中占到了哪一样便宜?没有嘛。

我不止一次看到,下层人士对更下他一层的人的凶狠。作为一个经常得到别人帮助偶尔小助他人的人,我想发表如下三个小感想:

一、兜里揣20元钱的人不要瞧不起揣19元钱的人,在国家统计局看来,他们属于同一阶层的人。穷而恶比富而恶还吓人。

二、对贫困人士不需提高全身的警惕,他们骗不了你。能给俩铜子儿就给,不给拉倒,毋庸切齿怒目。人警惕的应该是自己的贪心,是衣着考究又善于在言说中宏大叙事之人。气宇轩昂的人物才骗得了不如他们的弱者,弱者骗不了强者。

三、如果静下心来体察周遭,并放些零钱在兜里,就可以帮得上别人一点点忙。我小时拜父母大人之福,在3年困难时期也不曾吃糠咽菜。我从小看画报,听唱片,五六岁穿皮鞋。而小伙伴儿穿布鞋,下雪天也穿带窟窿眼的夹布鞋,使我的皮鞋显得不好看,像牛蹄子。我拒穿竟遭父亲吹胡子瞪眼,极其不爽。但我不管在儿时、青年乃至现今,一直知道饿是怎么一回事儿,它是耻辱之中最大的耻辱。或者说,饥饿者的存在,是时代的伤疤。

一个时代不管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不管有多少人买了珠宝首饰,当还有一个人饿的时候,人们应该停下自己的事务,帮他在10分钟内填饱肚子,让手里的钱产生应有的道德感。

心灵感悟

穷困是耻辱之中最大的耻辱,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了较为现代化的时代,还是因为贫穷照出我们裹在“皮袍子里面的‘小’来”?耻辱不在于有多少人生活在贫穷之中,而在于人们对待穷困的态度。面对穷困,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个人对社会的义务。然而,这种善良会面对欺骗甚至利用。这样的故事太多,以至让人心生恐惧,所以就有了不敢做好事这样的现象。

鲜花无罪

丁立梅

我有一小友,女,漂亮。小友有一追求者,追求小友快半年了,小友一直不冷不热着。某天,追求者突然捧一束鲜花至。花显然经过精心挑选,朵朵娇艳。小友看到花,突然变了脸色,抢过花来,扔进一边的垃圾筒去,生硬地送上一句,谁让你送花的?

一盆冰水泼将下来。众目暌睽下,只见追求者的脸色,先是红了,后转白煞白。他怨恨地看了小友一眼,转身走了。再没见过他来。小友却不曾为她的行为有一点点内疚,满不在乎地说,管他呢,我又不爱。

我很替那些鲜花委屈。鲜花何罪?它们一朵一朵,开得多好,却莫名其妙地葬身垃圾筒。若是我,我定会收下它,说声谢谢。大不了照单付账。我会找好的瓶子装它们,让它们开尽美丽,吐尽芬芳。纵使不爱,也不用恶脸相向,留条后路好相逢。惜花是善良,惜人是美德。

也是巧了,翻阅最新社会新闻,看到一起因鲜花引发的事件,让人感慨。

与鲜花关联着的,是两个人,男孩,女孩。男孩来自偏僻山区,在某家公司,讨得一份做保卫的差事。女孩是那家公司的员工,长相甜美。女孩日日从大门口过,久了,男孩喜欢上女孩,找了机会搭话,一来二去的,也成熟人。男孩有时买点小礼物,吃的,玩的,送给女孩,女孩笑纳。男孩私下欢喜,以为女孩也是喜欢他的。

千方百计地,男孩探得女孩的生日。为她的生日,他节衣缩食了好些日子。那天终于来到了,男孩很激动,提早就在花店预购了红玫瑰。是歌里唱的,九百九十九朵。男孩一人捧不过来,另请了几个朋友帮忙,组成一支鲜花小分队,开往女孩的宿舍。惹得路上行人频频观望。男孩一直笑着,他想象着,女孩若见了,会是何等的意外和开心。

相见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屋子的人,正在闹,喝着啤酒吃着蛋糕唱着歌,都是女孩请来的朋友。女孩开门,看到男孩的鲜花小分队,先是惊讶,后是恼羞成怒。她未等男孩把花摆好,就连拽带踩,别人拉都拉不下来。瞬间,花瓣纷飞,零落如雨女孩压根儿就没喜欢过男孩。

男孩愣怔在现场,紧抿着嘴唇,什么话也没说。第二天,男孩辞去了工作。后来的后来,有一天,女孩在下班途中,突然遭到男孩袭击,一瓶硫酸泼下来,女孩如花似玉的脸,顿时扭曲成一团。

女孩美好的人生,从此不再。审讯室里,男孩一直喃喃着一句话,她毁了我的花,她毁了我的花。

其实,她毁的哪里是花,而是他的自尊和他爱着的一颗心。

是的,这个男孩很残忍,他像打碎一件精美的瓷器那样,打碎了女孩的一生。但当初她若懂得尊重,温婉相待,何至于此?我们可以选择不爱,但我们没有权利伤人自尊。爱没有错,鲜花无罪。

心灵感悟

自尊,是人生杠杆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支点,因为它赋予生命以意义。当罗彻斯特作为财大气粗的庄园主向地位低下、其貌不扬的家庭教师简·爱吼叫“我有权蔑视你”的时候,简·爱毅然地说:“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一样。”她最终因自尊而获得了罗彻斯特由衷的敬佩与爱慕。伤害一个人的尊严,就毁灭了他最圣洁的灵魂。是的,学会尊重,我们可以选择不爱,但我们没有权利伤人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