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6811700000073

第73章 人文历史篇(13)

欢喜佛的由来

佛教的众佛像中,有一种男女双修形象的佛,游客称之为“欢喜佛”,又称“欢喜天”,它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崇拜偶像。

欢喜佛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故事,有专家研究考证,认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之后,印度土著民族出现了很多杀敌女英雄,她们以其女性所特有的灵美来诱惑敌人而将其斩获,广为后世所称颂,为此人们还编成许多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后来,这些传说被印度佛教的一支婆罗门教性力派(崇拜神为湿婆)所接收。8世纪后,印度又遭阿拉伯人的侵犯,战火烧毁了大批佛教寺院,佛教徒也大批被杀和被迫改宗,在这种残酷的历史条件下,佛教逐步吸收湿婆的咒语,主张以****超度现实的残酷,在女性崇拜的光环下得以超脱。哲学史上称这个过渡叫做“佛教密化”过程,而欢喜佛也在密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派别象征,为佛教增添了新的内容。

菩萨的由来

“菩萨”一词是梵文(古印度书面语)“菩提萨土垂”的音译略称,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的人,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的称号,后来泛指大乘思想实行者。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晋初年始盛,隋唐走向极盛。随着佛教的传入,菩萨便成为民间崇拜的神灵。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信徒纷纷建寺院,“请”著名的菩萨东来定居,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居五台山的文殊,居峨嵋山的普贤,居普陀山的观世音,居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在印度佛教中,菩萨为男性。但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渐变成了女性。从四大名山的菩萨来看,所修菩萨像大致为女相,脸色鲜润,神态安详。其面容、体态、服饰有唐代贵族妇女的特色。因为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所以菩萨像也有中国人想象的古代印度贵族妇女的影子;是二者奇妙的、富有想象力的结合,成为中国化了的菩萨。

“****喇嘛”的由来

****喇嘛的称号始于1578年,确定于第三世****索南嘉措时期。当时他到青海地区传教,说服了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皈依佛门,他们在政治上彼此推祟并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的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

“圣”在佛教中表示超出凡间;“识一切”是普遍通晓之意,认为是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瓦齐尔达喇”为梵文,意为执金刚,是在密宗方面有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是蒙语“大海”;“喇嘛”是藏语“大师”。合起来说,就是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的,超凡入圣而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这个尊号仅是蒙藏代表人物私人之间的互赠,尚不具有政治及法律意义。

当时,俺答汗已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索南嘉措托俺答汗代他向明朝皇帝请求册封;他本人也向明朝宰相张居正致函,要求朝廷给他赐封。不久,明朝万历皇帝降旨,赐给他的封文中就有“****”的字样。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加以敕封。索南嘉措得此称号之始,为三世****喇嘛。前两世为后人追认。由此往前追溯,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为一世,根敦嘉措为二世。

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世****应清帝之邀来到北京。顺治皇帝沿用了俺答汗对三世****的尊号,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喇嘛”,并授予金册和金印。金印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从此,“****喇嘛”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

1751年,清朝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又令七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开始********。

“****”的由来

****是西藏喇嘛教黄教教派两大首领之一,****的全称是“****博克多”。****的称号始于1645年,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封称宗喀巴的四传弟子罗桑确吉坚赞为“****博克多”。“班”是梵文“班智达”,汉语意为“学者”;“禅”是藏语“钦波”,汉语意为“大”,合起来是“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则是蒙语,指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固始汗令罗桑确吉坚赞主持扎什伦布寺,并划分后藏部分地区归他管辖,称为四世****。前三世为后人追认。宗喀巴的弟子克珠杰被追认为第一世****。

1713年,清朝的康熙皇帝正式册封第五世****罗桑意希为“****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并赐金册金印,称为****五世。从此,确立了****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紫禁城的由来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帝所居,新中国成立后被辟为博物院,成为旅游胜地。故宫又为何称为“紫禁城”呢?这与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以及帝王的封建迷信密切相关。

紫禁城的“紫”指紫微恒。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恒星分为三恒、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恒指太微恒、紫微恒、天市恒。紫微恒在三恒之中央,因此代称皇帝。又因皇帝宫殿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紫禁城的“禁”字正是强调了皇宫的这种无比尊严。

古时认为“玉皇”是居住在天宫之内的,天宫谓之紫宫;而封建皇帝自诩是“天子”,其住所即相当于天上的“紫宫”(亦称紫微宫)。封建社会时,皇帝居住的宫殿,四周绕以高大厚实的城墙,戒备森严,严禁庶民百姓靠近,故称之为“禁城”。

唐代开元年间右丞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曾说:“芙蓉关下令千宫,紫禁朱樱出上阑。”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

五线谱的由来

五线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它。

远在10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一个叫古罗(又译为古多)的音乐家,开始用四条横线表示音的高低,又把当时流行的一种表示音的长短的符号放在四条横线里,来记载乐曲,这便是五线谱的雏形。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震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罗马教皇听说此事,把古罗召至罗马,给了他一笔重赏,并让他把罗马教堂所收藏的乐谱一一律改为“古罗式记谱法”,也叫“四线谱记谱法”。

到了12世纪,有人把表示音的高低的四条横线改成五条横线,但这样的五线谱仍不完善。如小节线、拍号等符号,还没有出现。直到16世纪,五线谱才逐渐完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差不多。

“多来咪发梭拉西”的由来

“多来咪发梭拉西”是舶来品。在我国古代,记述音乐是采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记法。

在11世纪的欧洲,当时教会里唱赞美诗,只有“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音。后来,意大利僧侣音乐家归多把圣乐的一首赞美诗每行歌词的第一音依次排列起来,刚好是“六个音阶”,因此,他就用每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乌来咪发梭拉”来代表六声音阶。不久,七声音节问世,才把原来弃掉的那些赞美诗最后一句“圣约翰”几个字的第一音字母拼起来,成为第七个唱名“七”,发音为“西”。到了17世纪,意大利音乐家布隆契认为第一音名“乌”不响亮,提出换用“多”音,他的意见为许多音乐家所接受,于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正式成为今天的唱法。

美声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的,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

最初,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于是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

今天,人们把欧洲的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统称之为美声唱法。美声来自意大利文Bel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西方对Belcantt 的理解指的是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它包括了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

现在所谓的美声唱法是包括欧洲、美洲、俄罗斯、东欧等音乐厅、歌剧舞台的唱法,不是民间唱法,更不是舞厅、酒吧间那种唱法,是注重艺术性的唱法。

筝的由来

筝,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唐宋时筝已经发展定型为十三弦了。传说东晋时桓伊,曾抚筝而歌,讽谏孝武帝不应猜疑有功之臣宰相谢安。

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弹弦外,还发展成双手均可弹奏的新技巧,弦数又扩充为二十五弦,表现手法更丰富了。筝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时,十三弦筝传入日本,至今,日本的弹筝仍保持一千多年的传统,弦数十三,采用丝弦。朝鲜的伽耶琴,是汉朝由中国传入分化发展的,弹奏时一端放在膝上,一端置于地上。筝的每根弦用音柱支撑,其音色优美流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筝由于左手的吟、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大指的手法的区别,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如河南派活跃欢快,山东派刚劲有力,浙江派流美清丽,广东潮州派婉转优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点,音调与风格也各异,但相互之间又有共同之处。

琵琶的由来

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奏。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东汉时期,刘熙在《释名乐器》一文中记载:“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琵,引手后日琶。”

由此可见,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乐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发展完善,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参加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的中低音区音色淳厚结实,高音区音色清晰明亮,因此在演奏中既能表现欢快抒情的曲调,又可表现雄浑悲壮的旋律。

笛子的由来

《风俗通》记载笛子为汉武帝时丘仲所制。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说文》在诠释“笛”字时又说:“笛,七孔,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很复杂。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公元14~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作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种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来,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

油画的由来

油画在欧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油画采用鸡蛋黄为调料,溶合矿物原料作画,最后在画上罩上薄而透明的油层,形成如瓷器色釉一般的效果。这类早期油画画面均匀,有光泽,看不见笔触,工细严谨,富有装饰趣昧。

到了15世纪,被称为欧洲油画创始人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在总结前人作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亚麻油和核桃油是比较理想的调和剂,用之不仅颜色易于调和,便于运笔,而且可以层层敷设,画面透明鲜亮,富有真实感。同时,用这两种油调色作画,画面干燥时间不快不慢,颜色于透后附着力强,色彩既有光泽又不易褪去。从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传遍全欧洲,成为欧洲各国绘画的主要形式。

漫画名称的由来

宋代学者洪迈著的《容斋随笔》中就有“漫画”一词,不过此“漫画”二字并非表示画,而是一种鸟的名称。

19世纪上半叶,日本著名“浮世绘”风俗画家葛饰北斋,明确用“漫画”一词作为一个画种的名称。他常为讽刺小说创作插图,并将这些画统叫为“漫画”。所以说,“漫画”作为绘画品种的名称,有可能从日本传入我国。

在我国,明确以“漫画”这一名称作为画种出现,是1904年。该年3月27日起,上海的《警钟日报》上发表的画,就曾冠以“时事漫画”的名称。但画幅不多,由于读这份报纸的人很少,“漫画”这一名称昙花一现,影响不大。

“漫画”这一名称在中国的流传普及,始于丰子恺先生。1921年丰子恺先生游学日本,见到日本长于表现民间市侩生活的漫画大家竹久梦二的作品,非常喜爱,刻意学习,深受影响。回国后,他在浙江的一所中学执教时,课余便有感而发,不断创作漫画。后来于1925年,丰子恺结识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主将郑振铎。郑振铎正在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报》,需要插图,便向丰子恺索稿。丰子恺就把多年创作积累的一大叠漫画作品交给郑振铎,从1925年5月第172期起,《文学周报》便以“漫画”为题头,刊出《燕归人未归》,陆续发表丰子恺的一系列漫画。至此,“漫画”这一名称便在中国普及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