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6812900000027

第27章 远古时代的奇迹(26)

一泰伦有多重呢?人们在一间僧侣住房里发现过一只石鸭,上面的铭文是“标准重量一泰伦”。已知,石鸭重29.68公斤。希罗多德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如果他的记载可靠的话,那么,这座神庙一共用了将近24000公斤黄金!

多么巨大的黄金用量啊!塔的顶层是马尔杜克庙,庙的四角用黄金包镶,墙体是蓝色彩釉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被称为“上庙”,同下庙显著不同的是,上庙里没有供奉神像,只有一张“铺设十分豪华”的大床。—同希腊、罗马的贵族一样,两河流域的贵族也是躺在床上进食的。—床边有一张金漆桌子。这庙里只住着一个人,那是特意选来陪大神作乐的美丽女子。

希罗多德还审慎地写道:“他们还告诉我,大神不时地来到庙里并且躺在这张床上但我觉得不十分可信。”阶梯塔周围有围墙,墙内建有一些房间,供远道而来的香客朝拜时住宿。

历尽劫波,终归尘土

但是,马尔卡十克未能保护他的臣民,甚至也未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通天塔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了异族侵略者嫉妒和发泄仇恨的对象。图库尔蒂·尼土尔达、萨尔贡、赛纳克里布和亚述巴尼帕尔都曾经进攻过巴比伦,并且屡次捣毁巴别塔和马尔什克冲庙。

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别塔得到重建,再现辉煌。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上攻下巴比伦后,一反过去征服者的先例,把这座阶梯塔保留下来。不仅如此,居鲁士还对巴别塔的雄姿非常倾慕,以至于命令他的部下,在他死后要按照巴别塔的式样为他修建陵寝。

但是,通天塔终于被毁弃了。波斯王薛西斯在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之后,把通天塔变成一片废墟。当地居民也趁火打劫,从残墙断壁上卸下砖块,用来新建或改建自己的住房。

公元前331年,新的征服者亚历山大一世巡视了巴别塔,曾有过重建巴别塔的打算。据他的随军地理学家斯特雷波记载,他调拨了一万名士兵,用了两个月时间清除废土,最终因工程浩大,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此后,巴比伦日渐式微,人口锐减。226~636年的波斯萨瑟尼德王朝统治期间,坍塌的古代宫殿里还有人居住,到阿拉伯人统治的中世纪,巴比伦就只剩下一片茅屋了。

正如先知耶利米曾经预言的那样:“……于是,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里面,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没有多大改变。

神之门

这座塔到底为什么而建?后代学者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它是一座“天文观测台”,古代巴比伦人丰富的天文知识和对星空的无穷兴趣,需要有一座这样的高塔来支持。

有人认为,它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帝王的坟墓,其中可能隐蔽着陵寝和密室。为了窃取墓室里的珍贵文物,19世纪中叶的法国考古学家弗雷斯·内尔,曾经打算使用野蛮的爆破法来达到目的。不过,多数人认为,在巴比伦语言里,“巴别”的本意就是“神之门”,它是神的驿站,既是凡人进谒天神和升天之地,又是诸神下凡的驻足之所。在求神赐福的心理驱使下,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过成绩斐然的庙塔时代,两河流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重建的巴比伦塔,则完全是巴比伦城保护神马尔杜克的神庙。

1899年,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威对荒芜的巴比伦遗址进行了仔细地发掘。

他成功地找到了古巴比伦城墙。正如希罗多德记载的那样,城墙的厚度足以容纳两辆四马马车对面行驶。他找到了伊斯塔尔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辉煌的城门,街边的高墙遗迹还有12米的高度。他找到了巴别塔遗址,塔基呈正方形,每边边长达9l 米。

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通向巴别塔的仪典大街,从而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朝拜马尔杜克神的热闹场景。

这条街又叫巴比伦圣街,是从外城墙通往伊斯塔尔门、进入内城的唯一通道。大街夹在两堵近7米的高墙之间,就像一条巨大的战壕。对于想进入伊斯塔尔门的敌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死亡陷阱。

大街两旁的墙上装饰着彩釉浮雕,浮雕上是两列华丽而威武的狮子,共约120头。每头长2米余,它们张嘴露齿,毛色有黄有白,做出一副扑向敌人的样子,在普遍相信神怪的时代,这条雄师甬道的威慑效果可想而知。

大街中央石碑底座下发掘出一块铭文。铭文说:我是巴比伦王波勃莱撒的儿子,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为朝拜大神马尔杜克,我已用沙石板铺好通往巴别塔的路。

巴尔杜克,大神啊,请赐予永生!可以想见,当年的尼布甲尼撒国王,率领着浩浩荡荡虔诚的参拜者,鱼贯地走过朝拜大街,一步一级踏着石阶,一层一层地攀登到塔顶……但是,科尔德威的推断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赞同。有人认为,早在新巴比伦王国之前,巴比伦城里就有两座著名的神庙,一座叫做“萨哥一埃尔”,意思是通到云中,一座叫做“米提一犹拉哥”,意思是上与天齐,它们才是通天塔传说的原型。

到底谁是真正的通天塔?修建通天塔的初始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马耳他:地宫遗址之谜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面积仅246平方公里。它的谜点很多,最为著名的是:(1)地宫;(2)远古巨石神旖遗址;(3)不可理喻的地面石槽。

马耳他地宫

1902年,一个市民在马耳他首府瓦莱塔城南的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小路旁建筑住房,无意中发现了一处洞穴。探入一看,原来是一座用巨大的珊瑚石灰岩板块凿砌而成的地下建筑。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现在,人们把它叫做“哈尔·萨夫列尼地宫”,或者直接叫它“马耳他地宫”。

马耳他地宫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地下凿砌,由许多上下交错、重重叠叠的多层房间组成,里面有许多连通的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岩壁上还凿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龛。

地宫的中央大厅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石料凿成的大圆柱与小支柱,支撑着中央大厅的半圆形屋顶。有用几块石凿砌而成的仿古式凹状门、窗户,还有能把人的声音奇妙地放大的回音神龛。

整个建筑采用了粗大的石料,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建造,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笨重的石梁也不例外。没有用石块镶嵌填补的地方,更没有用多块小石块拼装的痕迹。无缝的石板地面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壁龛与支柱都直接雕在这些石柱上。所有石材都是些非常致密、坚固的大石料,制作精细,巧夺天工。

整个地下建筑共三层,最深处离地面12米。据估算,所有的工程大约要花费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建筑者使用的只可能是一些一般的石器工具,因为在马耳他岛上根本就没有质地坚硬的黑曜石。

这座地宫是干什么用的?

发现地宫的时候,同时发现地宫里存放着6000多具骨骸,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远古时期死人的墓地。但经过鉴定,骨骸的年代并不像地宫那样久远,因此人们又认为,存放尸骨是地宫最后的用途,而不是它兴建的目的。

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地下建筑的设计者到底是谁?在遥远的石器时代,他们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人们百思不解。

塔尔辛神殿

塔尔辛是马耳他岛上的一个村庄,村子附近的农民多少世纪以来,一直为一个神奇的现象所困惑和苦恼:他们在岛上开垦耕作时,常常在地下碰到一些巨大的石块,把他们手中的农具弄得缺凹。谁也不知道这些巨石是什么时候埋下的,恼怒的农民们只好挖开地面,将它们取出扔掉。

1913年,有一个农民认定,这些清除不尽的怪石是魔鬼的精灵,便把这事报告了教堂的神甫。神甫毕竟是见多识广,便把此事报告了岛上的国立博物馆。闻讯而来的考古学家立即对塔尔辛村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结果,挖出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神殿建筑遗址。

这座神殿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全部用巨大的石材砌建而成。神殿入口处为石灰岩建筑的圆形前厅,厅的上部砌有石砖。前厅之后是第一神殿,殿内立有巨大的神像;神像前砌有祭坛,祭坛石材上雕刻着精致的涡纹,祭坛旁还放着10个大石桶,也可能是祭祀用的供物。

第二神殿的大厅中放置着两个大石壶,还设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祭坛,石壶中放进掺和着香料的动物,以供神灵享用。

第二神殿的左侧设有台阶,连接第三神殿和其他神殿。整个建筑物好像是一座巨大的地下“迷宫”,道路四通八达,厅堂紧密相连,简直令初次进入遗址的不知所向。

神殿出口处还有一座石砌小屋。地面挖有许多小洞穴,这间小屋和屋里的小洞穴是干什么的?没有人知道。这便成了塔尔辛神殿的“谜中之谜”,由于洞穴大小与附近发现的玉石相差无几,有人认为,它也许是古代进行“埋玉”祭祀仪式的场所,但也没有任何根据。

由于该庙的装饰和希腊迈锡尼的一些庙宇相似,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马耳他神庙是仿希腊的。

但是,科学家通过放射性碳测定,马耳他神庙至少兴建于公元前3100年。这是说,它比被认为是蓝本的迈锡尼古庙还要早一千五六百年。甚至比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更加古老。

神秘的太阳光柱

在马耳他岛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多处巨石建筑遗迹。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巨大的石块建造,也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

有些圆形的“石桌”,至今仍未确定它们的用途。石桌位于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神殿里曾发现多尊母神的小石像。

穆那德利亚的庙宇,俯瞰地中海,扇形的底层设计是马尔他岛上巨石建筑的特征,这座庙宇大约兴建于4500年前,有些石块因峭壁的掩遮而保存得相当完整。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蒙娜亚德拉”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它坐落在高出海平面48米的岩坡上。宽70米,整体轮廓就像一片三叶苜蓿的叶子。一位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尔他绘图员仔细地测量了这座神庙后发现,这座神庙实际上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太阳钟”。

神庙出口处的右侧有一块独石柱,夏至日出时分,太阳光沿着独石柱射进后面的椭圆形的房间里,正好在房间左侧的一块独石柱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柱。—大约在公元3700年前,光柱偏离这块独石柱射向它后面一块石头的边缘,而在公元前10000年,这道光柱如同一束激光,笔直射向后面更远一些的祭坛石的中心。

冬至日的情况和夏至日出大体相似,只不过光柱出现在另一侧而已。

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的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人们可以准确地推测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节令。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从太阳光线与祭坛的关系推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这座神庙是公元前10205年之前建成的,离现在已经整整1.2万年了。这座神庙的存在,又一次打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1.2万年以前,神庙的建造者们居然能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

我们知道,在石器时代,马耳他只是一座荒凉的岩石裸露的小岛,人口至今也不过30多万,然而像这样巨石神庙的遗址却有30多处,人们兴师动众,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开凿这样一个个工程浩繁、多层次的地宫、石庙,为的是什么?以他们的能力,能做到吗?

神秘的石槽轨迹

在马耳他裸露的岩石地面上,还有许多奇特的深陷的凹槽,当地人称之为“二轮马车车辙”。

这些车辙深约70厘米,纵横交错,几乎覆盖了马耳他及其邻近的戈佐岛。在丁格尔地区,老首都麦第纳的西南,轨道密集,好像是一个巨大的车辆调度站。这些奇特的轨道穿山谷,爬山丘,往往毗邻而过或者突然出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小拐弯。

这些轨道激起了人们许多想象。它们是车轮的轨迹吗?不是。轨迹宽度不一,不能让所有的车辆共用。或者,它们是单轮车或者某种橇板的轨迹吗?也不是,轨迹有很窄的弯道,凹槽深陷60~70厘米,半径这样大的车轮,不可能在这种弯道上转弯,循轨前进。

那么,它们是畜力—例如牛吧—在拖拽重物时,留下的沟槽吧?更不是。如果真是那样,在这块石灰岩构成的地面上,首先看到的将是牛脚踏出的印迹。

至于它的用途,有人认为,它主要用于把巨型石雕,运送到正在建造中的神庙。这个猜测也难以立足,因为,轨迹离最近的神庙还有1公里的距离。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把石雕直接运送到神庙现场呢?对这些奇特轨迹的猜想大都没有结果,因为轨迹的凹槽越过了高山与峡谷,并始终保持非常紧凑的曲线。据统计,从古到今,有关轨迹的猜想不下20多种,但没有任何猜想能够站住脚跟。

只有一点可肯定,它出现的时间比想像中的年代还要古远。因为轨迹一直延伸到地中海蔚蓝色的海水里,即使在水深42米的地方,潜水员还能够看见。

我们知道,最近的一次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水大幅度上涨,出现在10700年以前。那就是说,远在107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在马耳他留下了这些痕迹。至于他们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疯狂地干?而又为什么突然停止?则是一个永恒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