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6812900000041

第41章 历史文明的疑点(14)

襄阳献炮和扬州总管

《马可·波罗游记》中最大的疑点是“襄阳献炮谢”和“扬州总管说”。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蒙古大军攻打军事重镇襄阳城,但遭到强烈抵抗,因而久攻不下。马可·波罗便献计说:有一种武器,威力非凡,装置好后,可向城上守军发射大石。蒙古军采用了他的建议,制造了这种“抛石机”,结果一举拿下了襄阳城。

这件事在中国《元史》和波斯的《史集》中都有记载,但提议使用这种新式武器的不是马可,而是一位从波斯来的回回人亦思马因,此炮也因此而被称为“回回炮”。

我们到底该相信《元史》和《史集》呢?还是该相信《马可·波罗游记》呢?答案肯定是前者。

又,据历史记载,攻襄阳城的时间是1273年,而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时间是1275年,他怎么可能提前两年向元朝献炮呢?《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显然失实。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马可·波罗游记》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还说,他曾接受大汗的任命,官位是总管,治理扬州三年。此事也不足为信。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注释家玉耳也说:“扬州居帝国中心,地位重要,而且纯为汉人城市,马可·波罗竟治此城三年,而不懂汉语,简直是不可能的。”而且,“其时马可·波罗不过23岁,到中国才两年,绝不可能出任这样高位的行政长官”。再说,扬州为十二省城之一,是元朝的大都会,总管是级别很高的行政长官,担任职务三年,时间不可谓短,可是,在浩如烟海的元代史料及《扬州方志》中,却找不到一条有关马可·波罗当扬州总管的记载,这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元世祖二年规定:“以蒙古人任各路达鲁花赤(最高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这个规定已经非常清楚,扬州总管的重任不可能落在马可·波罗这样一个洋人肩上。

是否来华,观点各异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人们还怀疑:

1.17年时间不可谓短,马可·波罗却把中国北方丰富多彩的景象,描写成白茫茫的一片,而且对蒙古皇帝的家谱也不甚了解,说得极不准确。

2.中国极具特色的茶叶和汉字,还有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当时欧洲人并不了解,作为一本搜奇志异的旅游书,对此却只字不提,也实在令人费解。

3.马可·波罗对中国许多地名都使用了波斯叫法。因此,许多人认为,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仅仅只到过中亚的******国家,同许多曾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和土耳其商人有过接触,或是看过波斯人的《导游手册》,等等。就凭借着这些道听途说的资料,他凑合成了哗众取宠的《马可·波罗游记》。可是,主张马可来过中国的学者也证据确凿。他们认为:

1.对于中国的某些城市和建筑,马可·波罗有相当准确而细致的描绘。如元大都的兴建和建筑格局,卢沟桥的建筑工艺等,这些描述,如果不是亲见亲历,是绝不可能凭借道听途说写就的。

2.《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至元十九年三月发生的刺杀奸臣阿合马事件,如果他当时不是身在京城,他的描写就不可能如此详实和逼真,而且和史实基本相符。

3.虽说在史料中找不到马可·波罗来华的直接证据,但《永乐大典·站赤》条中记载了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尚书阿难答等上书,提到了“兀鲁斛、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的事,此事也从《蒙古史》和波斯《史集》中找到了印证。有趣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载了此事,而且二三位使者的名字都完全一致,这完全可以证明马可·波罗当时确在现场。可不可能是马可·波罗从《蒙古史》等书中转录出来的呢?不是。因为当时的他不可能看到这两种由后人编写、结集的史书。

以上两种说法各执己见,都持之有据,轻易否定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了第三种说法:

马可·波罗到了中国,但是只到过北方,而没有到过南方;他关于大都的描述准确而具体,而对于南方城市的描写非但没有细节,而且流于公式化。他在中国的17年,并没有像他说的地位很高,而只是一个向忽必烈提供欧洲故事的小人物。当然,他有可能从各种商人、旅行家、使臣口中听到各种小道消息。

如果这种假说成立,那么,马可·波罗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毕竟到达了中国;而且是他,第一次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了东方。这是功不可没的。他是西方探索东方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之一。

哥伦布:生平之谜

西班牙名城巴塞罗那港口的和平广场上,一尊巨大的雕像傲然而立,这位巨人举目凝视着远方,挥手遥指大西洋彼岸。附近码头上泊着一艘中世纪的海船,船虽不大,但精致坚固,别具一格。这就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及其著名的航船“圣玛丽亚号”的仿制品。

错误的知识

从1492年8月3日开始,哥伦布先后四次到达美洲,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虽然早在哥伦布之前,公元5世纪的中国僧人慧深,10世纪的北欧海盗,都可能先后到达过美洲,但人们一致公认,发现美洲新大陆,应该从1492年的哥伦布航行算起。因此,哥伦布是开拓世界的历史人物。

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读书,《马可·波罗游记》、《世界形象》、《世界漫游记》等书都对他产生过巨大影响。长期的航海实践,对外部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培育了他活跃而丰富的想象,撩拨着他永无休止的好奇心。

《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国家的描绘—“盛产黄金、珍珠和宝石,到处都有纯金装饰的庙宇和皇宫”使他着迷。繁荣而富庶的中国,神秘的印度,金银遍地的日本,不断地吸引着他的注意力。和同时代的冒险家不同的是,他始终用科学指导自己。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科学”掺和着宗教神话,充满着天真可笑的谬误,可是这些谬误却使他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在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图上,曾经把非洲和东南亚连接在一起,印度洋只不过是被非洲和亚洲包围的内海。因此,照哥伦布看来,绕道非洲进入印度洋是不可能的。相反,向西航行,不仅是到达印度群岛的更短的航道,而且也是唯一的航道。事实上,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好望角外无限广阔的海域上汇合。

此外,哥伦布对基督教教义也深信不疑,“上帝创造地球的时候,到了第三天,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的部分干涸”。他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海洋的总和只占地球表面的1/7,因此,没有多少海域在西面把西班牙同印度群岛分开,大西洋也不会是很辽阔的。事实上,地表水面占71%,陆地仅占29%。

当时的科学家一致认为,地球是一个360°的球体,但对陆地宽度的估计有116°、125°、225°和234°等多种说法。哥伦布宁愿相信非洲西端到亚洲东端的广阔陆地占了280°,那么,大西洋的宽度就不到80°了。现在知道的正确度数是131°。

当时的专家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与实际也相差25%,哥伦布当然又取了最小值。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哥伦布一直认为,日本距中国2000公里,这就又大大缩小了欧洲西航日本的距离。哥伦布的推算是:前往东亚的最佳航线是加那利群岛。从加那利向西航行4500~5000公里,就可以到达同一纬度的日本。

这个错误是显然的。实际情况是: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空中直线距离都有18500公里。

18世纪法国著名地理学家安维里不无感慨地说:“一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次极其伟大的发现。”

伟大的发现

1492年9月6日,哥伦布带着那张错误的海图从加那利向西出发了。哥伦布认为:加那利群岛和日本国在同一纬度上,只要沿着纬度线西行,就可以顺利地到达日本。

最初的航行风平浪静,船只慢悠悠地向前行驶。为了不使船员在漫长的旅途中丧失信心,他假造了“航海日记”。他每天记下的航行里程比实际的航行距离总是少得多,以免水手们向他质问:“已经航行这么远了,为什么还没有到达你所说的日本呢?”

9月16日,他们看到了漂浮的绿草,一簇簇、一片片的,出现在航船的前方。大家高兴极厂,因为这是接近陆地的象征。

开始几天,航船在这些绿色植物上轻快地滑行,但后来,海风停息了,海流静止了,船队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寂的世界。水草越来越稠密,一连几天,船队几乎停滞不前。他们投下“测铅”,想测量海的深度,几百米的绳索投光了,“测铅”仍然不能到达海底。哥伦布的目光灰暗了,这说明附近没有陆地。

原来,这一带位于大西洋环流的中心,风力微弱,水流平缓,一种叫做“马尾藻”的海草长出之后,不能随波逐流,只好就地生长繁殖,日积月累,竟覆盖了大约450万平方公里的椭圆形的海面。直到现在,“马尾藻海”仍然是航海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魔鬼水域!

经过19天的艰苦航行,才摆脱了马尾藻的纠缠。然而,前方仍然是水天一色,茫茫一片。

10月11日,先是几只信天翁迎风飞来,接着,几根绿色的芦苇在船舷边出现,还有,一根缀满花朵的树枝,一块人工砍削过的木条,一切表明:航船正在向陆地靠近。时当黄昏,心情激动的水手们用颤抖的手画着十字,不约而同地唱起了一首古老的歌—《拯救雷希拉》。

直到10月12日凌晨2点,一个水手突然高喊起来:“陆地!陆地!”他的确看到了陆地,那由沙石组成的崖岸,正在目光中闪现出灰白的色调。晨光初现,新大陆在第一批异域猎手面前展现了她处女般的姿色:在前方10公里外,一条项链似的珊瑚礁和光闪闪的沙滩,环绕着一个微微起伏的海岛,到处是绿油油的热带森林。

这是哥伦布潦倒一生中的一个最辉煌的日子。从此,哥伦布以一个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扑朔迷离的生平

哥伦布生平活动的资料极少,直到目前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引起新的争论。

在17~19世纪里,至少有20个不同地点被列为哥伦布的故乡。他的出生年份也含糊不清,跨度达20年。人们无法确定,那个劈波斩浪、叱咤风云的探险家,是生于1456年,还是t435年,抑或是1447年?

他的死,至今也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根据传统的说法,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生于1436年的意大利******。他的父亲经营一家羊毛纺织作坊,并不富有;哥伦布是长子,但他并不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能取得一致公认的是:他从年轻时候起,就是一位聪明而顽强的自学者。他至少能用四种文字—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文进行阅读。

据哥伦布自己说,他14岁就开始出海,20岁时就参加了******的商业探险活动,在地中海水域中航行。大约在1478年以前,哥伦布在里斯本与莫尼斯结婚。莫尼斯出身意大利名门,这对于哥伦布涉足于葡萄牙、西班牙上层社会,并最终取得他们的支持不无帮助。1478年,他们生下儿子迭戈。在此期间,他可能不止一次地参加过远洋航行:到过北大西洋的爱尔兰和冰岛,到过非洲探险前沿的几内亚湾和黄金海岸。在1492年以前,他已经是一个集船长、舵手、业余天文学家于一体的优秀海员。

但1981年版的《不列颠百科丛书》认为,这些不能证明哥伦布是意大利人,他从未在哪个场合声称自己是******人。1476年海战,他是以葡萄牙一方的身份与******作战。他没有用意大利文写下任何东西,甚至给家人的信件和日记都是用的西班牙文。他自己的名字也习惯用西班牙语拼写,并希望别人也这样用。因此,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他是定居在******的西班牙犹太人。

哥伦布到底在哪里度过晚年?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一说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市,另一说则是远隔重洋的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圣多明各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混淆?据说,他在晚年不断迁居。

哥伦布的葬身之地也一直争论不断,有的说葬在西班牙城市巴利阿多利德,也有的说葬在塞维利亚、哈瓦那或者圣多明各。

最近,有人打开了位于塞维利亚的大教堂,据说这里有这位探险家和他儿子迭戈的墓,以便通过DNA 分析比较来鉴定这两具遗骨的真伪。

已故的美共主席福斯特在他的《美洲政治史纲》中干脆写道:“我们不能确实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生的,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出世,他的早年生活究竟如何,他的面貌怎样,他能不能读写,他最初在哪里登陆,也不知道他死后葬在何处。”

此哥伦布与彼哥伦布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同一时代从事航海事业的有两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是西班牙的“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而不是意大利的“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

委内瑞拉著名历史学家内克塔里奥从1964年起,就担任委内瑞拉住西班牙大使馆的文化参赞,负责历史事务。他利用西班牙丰富的历史档案,继续从事历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