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四面出击。向东,他们穿过波罗的海,抵达里加湾和芬兰湾,并且沿着东欧河流到达里海、拜占庭帝国。向北,他们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达白海。向西,他们穿越茫茫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并且确凿无疑地登上了美洲大陆的东北海岸;他们在法国的塞纳河下游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并且三次占领英国。向南,他们洗劫并破坏了大西洋沿岸,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直达地中海南部地区。在9~11世纪期间,诺曼海盗有效控制的航道,环绕着整个中欧、西欧和南欧。
冰岛的发现
最早发现冰岛的,是一名叫纳多德的诺曼海盗船长。如果就冰岛、挪威、英吉利三地的最近点连成直线,正好是一个三角形,这三角形的中心就是法罗群岛。纳多德船长因为杀人越货,血债累累,只得逃到这孤悬于茫茫大海中的小岛上存身。867年的一天,他在从挪威返岛途中遇到了风暴,把他推到西北方向的一片满是岩石的陆地,当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倒顺口把这片陆地叫做“雪地”。
两年以后,以卡尔达尔为首的一批诺曼人也被风暴送到了这里。卡尔达尔小心翼翼地环绕着这块陆地航行,发现这是一个大岛。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冬天,壮丽的冰川,辉煌的火山,茂密的森林,富饶的渔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时候,挪威正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加拉尔德一世联合农民,打败了“海上之王”的联合力量。不愿臣服的“海上之王”,只好率领亲兵、家属越海北窜,传闻中的“雪地”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根据神话传说:“海上之王”弗劳克从法罗群岛(现属丹麦)出发的时候,带了三只渡鸦。早年的航海家都相信:渡鸦是一种能够横渡大海的神鸟,它能准确地找到最近的陆地。
航船向西北方向划了一段路程,弗劳克放出了第一只渡鸦,它在空中盘旋了一圈,掉回头朝着他们来的方向飞去。这表明,法罗群岛仍然是最近的陆地。
航船又划行了很久,弗劳克放出了第二只渡鸦,它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又飞回自己的船上。这表明,四周没有陆地,他们正处于大洋的中心。
航船又划了很久,弗劳克放出了第三只渡鸦,它展开翅膀,毫不犹豫地朝西北方向飞去。弗劳克高兴极了,飞快地划动船只,紧随在渡鸦的后面。很快,他们就找到这片向往已久的海岛。
尽管海滩上有肥美的青草,海湾里有丰富的鱼群,他们仍然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寒风肆虐,暴雪击面,牲畜大量死亡。弗劳克沮丧极了,就把这里叫作“冰岛”。尽管他后来对这里美丽的草原、丰富的渔场赞不绝口,但这个令人齿寒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弗劳克有两个堂兄弟—英科尔和莱弗,也是些无法无天的主儿,他们在挪威杀了人,被驱逐出境,判处在境外“度过三个冬天”的刑罚。他们也首先想到了冰岛,亲自去那里考察,很是满意。返航途中,又顺道袭击了爱尔兰,抓了一批奴隶。于是,他们就举家迁移。
根据诺曼人的习俗,他们把一块刻有图案的木板扔到海里,任其漂流,木板搁浅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登岸之地。
然而,他们很快地失去了目标,一场风暴把这两艘紧紧相靠的航船拆散。历尽千辛万苦之后,英科尔在岛东南面的一片洼地上了岸,莱弗也在岛南的一片碎石滩涂登陆。
春天来了,冰岛的新移民开始了艰苦的垦殖。莱弗带来的牲畜不够用,就把抓来的奴隶套在牛轭下,同牲畜一起拉犁翻土。来自爱尔兰的奴隶们—他们本来是高傲的白人—愤怒了,他们杀死了牛,也杀死了莱弗,然后洗劫了财物,裹胁着妇女,逃到了冰岛南面不远的一个海岛上躲藏起来。这个岛叫做海默岛。
后来,英科尔找来,发现了莱弗的尸体。他组织力量,找到这批奴隶的藏身之地,一个一个处死了他们。诺曼人(北方人)把爱尔兰人叫做韦斯特马(西方人),所以海默岛及其附近小岛,被命名为韦斯特马纳埃亚群岛,以纪念那些在这场血腥、悲惨的屠杀中的遇难者。
后来,他们在岛的西南部找到了那块遗失多年的木板,英科尔相信这是神的旨意,他们迁居到这里,在一个多雾的不冻港边的海岛上,建起了第一个村庄,命名为雷克雅未克,意思是“雾港”。
移民大量涌来。到930年,冰岛居民达25000人。英科尔在这里繁衍了一个大家族,这个大家族成了冰岛的第一个朝代。
他们的最早居住地—雷克雅未克,就是现在冰岛的首都。
“红头发”爱利克
从冰岛往西,有一片冰雪覆盖的礁石,冰岛神话把它叫做“贡比恩礁石”。
礁石上是万丈冰岩,礁石下是巨型冰块,常年云吞雾吐,飞沫走澌,威严而又神秘。人们远远地逃避它,没有谁敢越过“雷池”半步!那时候,冰岛上居住着一名海盗船长,头上有一蓬火红的头发,人们叫他“红头发”爱利克。他本来是挪威人,因为杀人重罪被驱逐出境。在冰岛,他恶习不改,性情暴烈,又被冰岛当局判处驱逐出境三年。
“红头发”爱利克是一个大胆而又不甘寂寞的人,他决心闯过贡比恩礁石,寻找新的陆地。
大约在公元982年,爱利克伙同几个好友,从冰岛出发,向西北直驶。在北纬65°~66°之间,他碰到了一大片冰封的陆地。他狂怒着,几次想冲过冰层,但都没有成功。
他改弦易辙,让船沿着海岸线向西航行,大约航行650公里后,登陆上岸。
他终于找到了几块平坦的地方:港湾里有大量的鳟鱼、鳕鱼和海豹,滩原上长满青嫩的植物和树丛;夏季温暖,冬季也没有严寒袭击,同四周冰封雪盖的荒原形成鲜明的对照。爱利克欣喜若狂,把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叫做“格陵兰”。
格陵兰,意思就是“绿色的土地”。后来,人们用格陵兰称呼全岛,尽管这样叫名实不副,全岛85%的土地都是寸草不生的蛮荒的冰原,但是人们仍然使用这个“亲切的名称”。
格陵兰自然和历史学家赫立克·林克,生动地追述了“红头发”爱利克的胆略和艰辛:
……如果你想顺利到达海岸,那么你就要冲进岩石、小岛、光秃秃的悬崖断壁所组成的迷宫。这一切都不会给你提供生活资料。数不尽的海湾蜿蜒在海岸与半岛之间,并且深入这个地区的腹地。在这些高地的一旁,离海湾口约50~60公里的地方,展现出一块平坦的陆地。这片陆地似乎适宜于(诺曼人)居住。然而使人惊奇的是,他们是怎样找到这些七零八碎的小块平地的。我们现在已经详尽地熟知了这个沿海地区。但是,丹麦的居民在这里居住了100年,始终没有找到像爱利克所指出的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红头发”爱利克满怀豪情,用“绿色的土地”作号召,以便欺诳轻信的冰岛人,迁移到这块一踏上就会使人感到无望的地区。
移民的船队浩浩荡荡地组织起来,几艘船被海上突发的风暴摧毁,几艘船被吓得立即掉转了船头,但是,仍然有14艘船,装载着500名移民到达了南格陵兰的尤利安娜霍布。
这片地后来被称为“东开拓地”。“红头发”理所当然地成了“东开拓地”的首领。
格陵兰属于北美洲,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丹麦地图,格陵兰被标明为欧洲的一部分。因此,爱出风头的“红头发”爱利克至死也不曾知道,他是环球探险的先行者和导师,他领导了美洲土地上的第一批有历史记载的移民。
幸运者莱弗:首登新大陆
“红头发”的儿子们也是一批“好汉”。
大约在1000年,“幸运者”莱弗驾着海船向南行驶,寻找一块传说中的森林之地。突然,一场巨大的风暴向海船袭来,海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旋转。莱弗凭着他天生的大胆,只是把稳舵,任海船趁着风浪顺势漂流。几天以后,船的右侧出现了一线海岸,登岸一看,到处是光秃秃的巨大石块。他把这块陆地叫做赫卢兰特,意思是“石头地”,然后驱遣他的航船继续向南。
几天以后,他发现了一道布满暗色森林的海岸,郁郁葱葱,充满生气。他高兴极了,把这块地叫做马克兰特,意思是“森林地”,然后驱遣着他的航船继续向南。
又航行了两天,他把船停泊在一个美丽的河口,河流两岸,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野葡萄。他把它命名文兰,意思是“葡萄地”。他们在这里建起了小木屋过冬。
这里的冬季相当温和,白天也特别长。所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诺曼人最终登岸的地方是位于北纬40°的美国东部海岸,这和后来的第一艘英国移民船“五月花号”登陆的地方相距不远。
莱弗领导了美洲大陆的第一批欧洲移民。
第二年春天,幸运的莱弗携带着他的传奇故事和大量的木材返回格陵兰。他理所当然地成了格陵兰欢呼的英雄。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遗留的农场,结束了海上的冒险生涯。
他的弟弟索瓦德有着同哥哥一样的胆量,却没有哥哥那样的幸运。
索瓦德沿着莱弗的航线到达了文兰,也在那里建房过冬。不料的是他遇到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手势不合,语言不通,在一场势在必然的冲突中,索瓦德被利箭射中,凄然地死在遥远的异邦海岸。
莱弗的另一个弟弟命运更加不济,还未到文兰,就被一连串的风暴刮得晕头转向。后来,他出现在冰岛以东的洋面上,得了热病,不久也死去了。
后来,更多的诺曼人顺利地到达了文兰,并在那里定居下来。这里有广袤的原野,无尽的森林,海湾有捕捞不尽的游鱼,陆地有猎取不完的走兽,“野蔬”、“野麦”一片一片的,自生自灭,移民们享受着大自然丰盛的赐予。
不久,身穿兽皮的印第安人出现在移民们面前。首先引起移民们注意的,是那些又狭又长的独木舟;接着是一张张奇特的面孔:黑头发、大眼睛、宽面颊。这使得碧眼金发的欧洲人大吃一惊。印第安人自称为斯克雷林人,拿出珍贵的皮毛,只想换取一些低廉的红布。
他们觉得,红布缠在头上英武极了。
这一场不等价交换注定要以一场血腥的战斗结束。斯克雷林人很快发现了欧洲人的狡狯,就用古老的弩炮、石斧和弓箭武装起来,四面出击,决心赶走这些破坏他们家园宁静生活的外来人。尽管诺曼人武器精良,但寡不敌众,两年以后,他们不得不驾着帆船,灰溜溜地撤离了这片被他们发现和居住过的美洲大陆。
直到500年后,他们的子孙才卷土重来。尽管“红头发”爱利克和他儿子们的探险航行和发现,没有像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那样,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人们仍然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些探险世界的先行者,并且怀着善意,谅解了这两个世界的种族与文化的血腥冲突。
马可·波罗:来华之谜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克服艰难险阻,漫游东方,足迹遍及中国及其邻近的亚洲各国,并在中国旅居17年之久(1275~1291)。他为后世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第一奇书”,至今已有五六十种不同的版本。然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人对其人其书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马可·波罗的自述
根据马可·波罗自述,他出身于威尼斯贵族,他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到过中国,并得到过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派他们返回欧洲,拜见教皇,以便与罗马教廷取得联系。他们兄弟俩完成任务后,又以教皇代表的身份重访中国。这次,他们带上了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
这一年,是1271年。他们从威尼斯启程,经过地中海到达巴勒斯坦北部。
此后,他们所走的便是著名而艰难的“古丝绸之路”了。历经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伊朗、阿富汗、中亚细亚,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今中国新疆境内。然后走过喀什、和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东进,到达敦煌,又经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斜向东北,前后费时约三年半,于1275年到达上都。
他们觐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对21岁的青年马可·波罗非常喜爱。马可·波罗也聪明好学,很快学会了蒙古语,能直接同忽必烈及其他官员交谈。他的谈吐和知识深受忽必烈赞赏。
马可·波罗曾被忽必烈派到西部各省,走遍了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甚至到达过西藏和缅甸。但是,从《马可·波罗游记》记叙的口气来看,这些显然都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还写道,他曾经游历过江南各地,盛赞苏州、杭州美景天下无双。他甚至自称做过三年扬州行政长官,不过,他对扬州的描述却颇为简略。
马可·波罗在中国待了17年,1292年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后,顺路回国,当他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是1295年的冬天了。
1298年,威尼斯与******发生战争,马可·波罗成为威尼斯海军中的一员,兵败被俘。在监狱中,他口述了多年来的东方旅行见闻,由他同狱的一位通晓法文的难友鲁思梯谦笔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叫做《东方见闻录》。
在当时的欧洲,人们都把马可·波罗当作骗子。因为,他们不相信在东方有如此文明的国度,对于《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的一些事实,比如,拿黑色石头(煤)当燃料、整个南宋旧地共有1200多个城镇等等,更是视为奇谈怪论,匪夷所思。
此后,随着中西方交流增多,许多说法都被证实,人们对《马可·波罗游记》又备加赞赏起来。可是,困扰着中、西方文史学家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大量失实和似是而非、夸大其词的地方。于是,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就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